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11|回复: 0

共匪毁我传统文化一例,小议“纸上谈兵”

[复制链接]

2

主题

51

回帖

200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17: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共匪毁我传统文化一例,小议“纸上谈兵”
经常听到有人贬低别人的思考成果为纸上谈兵,对此倍感迷惑。从成长的经验来看,思考是行动的前提,而老祖宗们的典故却说思考是无用的,或是低下的,只有实干才是唯一正途。
偶然在媒体上看了章天亮博士的笑谈风云系列。其中纸上谈兵一集让我有了一次了解这个词的来源的机会。并大概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
为了更加了解全貌,从网络上又搜到如下信息。
首先,纸上谈兵一词在清朝之前的文献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最早出现纸上谈兵一词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中: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这里是指书生用兵,跟熟读兵书,又是军人世家的赵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史记》上只讲了赵括长平之战失利,并无指摘赵括纸上谈兵之意。
第二,《史记》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此处赵奢和括母都说赵当大将不合适,其理由并不是赵括不懂兵法,或只会空谈。而是‘括易言之’。白话就说: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我们再看括母的理由:只是‘括不可使将’。如何理解这两个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的理由呢?请看当时的历史。赵奢打麦丘,战胡阳都采用了赵括的计谋而大获全胜,且赵括不只谈论兵学,也同时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另一方面,赵括准备出征。其母让赵括多向赵王求赐安家。以往赵奢与赵括战胜归来得到赵王的赏赐后,多会分给军中将士,父子二人对钱财并不看重。此次却要求赐,赵括不解,问其母。括母说,你此次出征,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赵国的一半军队都听你的调遣,这不能不让赵王担心。而且上党地区自来是天险,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会有人向赵王献谗。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你决战,胜负当在伯仲之间。败则,吾家不存。胜则,冲天之功,必为赵王忌惮。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赵王求赏,置办家业,替子弟求封;而你须孤身出征,家中子弟尽留邯郸,以此示你恋家必归之意。君王历来不爱贪名的将军,你父亲好廉名,结果群臣对他多有排挤。让你求财自污,实属无奈。如此巨战,实际上已难以分辨胜负,全在评判者的侧重,因而必须要赵王不疑才行。也就是说明表面上赵括被长期不得重用,其实是身为权臣的蔺相如从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不过他们的内斗被赵王利用了。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威胁赵王王位的人,而且他们还是当年胡服骑射改革的中涌现的少壮派成员---赵括父赵奢就是因为避“沙丘之乱”而出逃燕国的。赵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贬赵括,劝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以此来试探赵王对赵括的任用决心。见赵王用赵括之意已决,便诱赵王许诺无论赵括胜败,与其家人无关。赵王同意了。
其三,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但这显然不能认为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第四,要提到《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后经历了5次修订,第一次修订(1980-1983年),),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而依据却没有说明,如果是从《上下五千年》引用来的,就是个大笑话。
最后,赵括生活在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
再看看我们现代人是如何把思考和行动统一在一起的。比如建筑高楼大厦,总是要先立项,再评估,后做设计图,做预算,最后才是买工,买料,做出建设的行动。这其中一多半是在纸上谈兵。是在思维方面做的工作。事实上可以看出,思维方面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不是仅仅一句不伦不类的纸上谈兵所能抹杀的。
即然思维方面的工作如此重要,为什么要有纸上谈兵这个贬义词的出现呢?从时间上来说,《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与曹余章合著)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历史读物。1979年出版。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政权重新树立执政合理性时期。而中共政权又是唯物主义,批判否定心灵的作用。当时的知识分子早已被打断了脊梁,唯中共的旨义是从。做出篡改历史,污蔑祖宗的著述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这样的定义混乱了中国人对自身的认知,是对中国人的污辱。在这种书籍的教育和影响下,中国人变得愚蠢。做事情颠三倒四。
以前看过一篇长文,大意是左棍不除,不能读史,从此例可见,确实如此。还要更加上一句,共匪不除,无以立国。
以上实例内容摘录自百度百科。
2014-9-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4 07: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