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艾嘉 发表于 2009-3-24 09:53:26

消失了的江湖艺人(组图)

“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街头影像”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RecentChina/MinGuo090303.jpg
民国时期街头的卖武者。 【新三才网讯】翻开民国时期的报纸,发现那时的街头比现在要丰富和热闹得多,卖武的、算命看相的、做泥水工的、满大街的乞丐,等等等等。老城区的一位古稀老人告诉我,他小时候每次出门,总会时不时碰到卖武的,顺便卖点膏药,算命先生却也不少,50米不到,便有一看相的摆摊,也有的看相先生整天走街串巷,拉了路人便帮人算命。而那些泥水匠,往往只有在早上的时候,才看得见。那时的街头,“小人物”很多,却相安无事,各自的吆喝声混杂,可以想象那份喧嚣景象。

据说民国年间,广州街头卖武者多是在华灯初上的时候,找一空地或者在珠江长堤、或者公园门口这样的地方,竖一杆大旗,写着“少林武术馆”之类的名号,抱拳对围观群众说几句“小弟不才,初到贵地,请大家赏面”的江湖话,便开始舞刀弄枪耍拳脚,一阵酣畅之后,便向群众兜售跌打丸散膏药。

我在广州民国日报上了解到,卖武人通常分三步卖武,第一步叫“出枝”,第二步叫“开花”,第三步叫“结子”。“出枝”就是卖弄口才,招揽观众;“开花”即是表演功夫,将拳术、刀棍与内功在观众面前露一手,为下一步的“结子”作铺垫。不少是有真功夫的,如民国年间西关的伍云龙,他的气功棉花肚任人打,用一条两尺来长的铁尺打自己的手臂,结果铁尺“变弯又变直”。

第二步“开花”,所做的功夫表演全是铺垫,那些功夫半真半假,关键是“结子”,让观众乐意掏钱买药。所以,人们搞不明白这到底是卖武还是卖药,真真假假,演完就过了。当然,卖武人卖的药也不全是假的,清末民初的黄飞鸿卖少林还生正脉散,周洪光卖少林刀伤散,苏乞儿卖少林还魂散,都是表演货真价实的真功夫和好药品。

除了在街上看卖武,旧时的广州人还有另外一个喜好,那就是算命,广州民国日报的《广成大仙》里写道:“粤人心理,素尚迷信,尤以妇人为最,凡一生祸福,皆托于天,故家人生病,则四方奔走,求神问卜。”可见南粤人对命相的看中,这就给了算命先生行骗的土壤和环境,以致看相者能一直“在岗旺财”到现在。

据说,当时广州城隍庙一带的算命先生是最多的,尽管算命先生说的都是“骗人的话”,却依然有市场。或许因为迷信的风俗在南方有非常悠久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吧。小孩出生取名字要算卦,新宅是一定要看风水的,婚姻大事,更是少不了算命先生的参与,至于个人的前生与后世如何,也必定要占上一卜算上一卦的,好则开心,不好再让算命先生“化解凶险”。现代的人也会偶尔请算命的算一算,只为好玩而已,算命先生的话是可以不必听的,但旧时的人们不一样,很多人信以为真,竟然有因为“八字不合”生生拆掉一对鸳鸯的,还有更荒唐的事。

再说到泥水匠,旧时的泥水匠早晨站在广州街头“企市”,等待或寻找做工的机会,却要遭受“体面人”的质疑,说他们阻碍了交通,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在的建筑民工,有很多人是做这一行的,也像旧时的泥水工一样站在风雨里找工,也被歧视。人们其实可以更宽容一点的。

街景千变万化。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街头更是不平凡的,虽然行走在那路面上的人,大部分还是像卖武者、算命先生、泥水匠等等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生活不尽如意,却构成一幅喧嚣热闹的历史画面,让八十年后的人们回望,增添几多感触。

编者题记

卖武者,讲古人,杂技师,算命先生,占卜师,在城市信息化时代,这些城市族群几乎消失殆尽了。然而,在几千年的日子里,这些人是中国传统社会街头最常见的街头文艺表演者。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集市”、“城市”这些群聚效应最高的地方揾食。80年前的报纸,只是几千年来中国这个社会图景的一个缩影。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RecentChina/MinGuo090302.jpg
清末的算命先生。 民间记忆

关于卖武者和算命先生的记忆

被访人:祝英娜,今年79岁,家住荔湾逢源路

年轻时街头常看到卖武的

上世纪30年代,上街能经常看见卖武的人,他们大多是从外省来的,本地人很少有卖武的。这些卖武者多数也的确练过一些拳脚,有一些功夫,但真正能讨到赏钱的也不是很多,因为街坊们都不富裕,看过就算了,如果表演的确很好,大家会鼓掌喝彩,也会有不少人给铜板。现在几乎看不到卖武的了。

我跟爱人结婚是让看相的合过八字的

年轻时,只要出街,随时都能看见算命先生,有时他们会拉住行人,帮他们算命看相,不等行人回答,算命先生就说开了。那时算命看相的场合也多,如姑娘出嫁,儿子迎娶,都要看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合婚”,我跟我爱人也是经看相人合八字过后才结婚的。当时算命先生觉得我能旺夫多子,我婆婆特别开心,后来我也确实子孙满堂。不能说我们信算命看相的,其实就是一个心理作用。

关于泥水工的记忆

被访人:马先生,今年85岁,家住越秀德政路,年轻时曾做过泥水匠

做泥水工学徒是没工钱拿的

上世纪30年代,我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父母都只是普通临工,家境困难。我15岁就拜师学做泥水工,帮师傅做零碎活,吃师傅的饭,没工钱拿,做到一年零八个月,我开始拿一点工钱,跟师傅到街坊家做一些盘灶台或扶围墙的泥水活。

街坊都喜欢我的泥水活

18岁我开始独立做事,我盘的灶台扎实,用料好、价钱又不贵,街坊们都喜欢找我帮忙。虽然那时泥水工没什么地位,但我人缘好,街坊很喜欢我。谁家墙倒了,如果有时间,我会免费帮他们砌起来,热心的街坊总会邀请我到他们家吃饭,如果我实在不愿意去,他们也会送点吃的来。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RecentChina/MinGuo090304.jpg
民国时期的算命先生。旧闻回眸

街头人物1相命先生

相命先生的伎俩

据1925年10月7日广州民国日报:我因事来到老乡会馆,有看相的摆了桌子路旁。我经过,看相的严肃地让我坐下,说愿意免费看相,说对了就给他介绍生意。只见他快速拿出一张纸,写了起来。完后问我父母状况,并说你所说的必与所写相同,不灵,头脑任击,但要如实告知,不可撒谎。

我告诉他我父母俱在,看相的作怡然状,持笔大圈且高声说:“足下金木相形。父现生,母在堂,寿终六十馀去世。”

我见他说得对,第二天晚上就推荐了一朋友去求相,他略一审视,写完伏案叩问。朋友告诉他父殁母存,看相的拿出他所写的,且圈且唱:“足下金木相,形父,现生母在堂,寿终六十馀去世”,问答是对,但我觉得与昨所书相同,就怀疑了。不久,又一个人来求相,和以前一样,来者说父母俱亡,相者举书相示,圈且读曰,“足下金木相,形父,现生母在堂终,六十馀去世。”文字无稍微差。

回家后,我静思,幡然醒悟是句读关系。如果撒谎,看相的马上露馅了。文字的变化真是可怕啊。

相卜者的类别

据1925年9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巡街相卜:此为相卜之下乘者也,多以盲公充之,暴烈日,冒风雨,仆仆风尘,手敲铜钟或木鱼,间有胸前系一小托盘,口中念念有词。每给与铜仙数枚,便可为人问卜休咎,但此辈除陋巷村夫愚妇外,人均不信之。

固定相卜:此为相卜中之较佳者。大多租赁一定地址,高挂其“铁笔直批”招牌,案置笔砚签筒,倘若裁判官之升堂然。市内城隍庙,即彼辈聚集之薮,独占多数。每伺人之神色,窥人之言语,因而乘间恭维。

旅店相卜:此辈为相士中之铮铮者。每每利用广告,或借贵人为之鼓吹,高抬身价,以广招徕。相价之昂,动辄数元至数十元不等。惟简洁言语,形色端重,目视人如闪电,一似饱经世故,老历沧桑。对于人情心理,曾经老练谙破,故非寻常胸无城府者,可同日而语也。

相卜的两种方式

见1925年9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街头常见相卜方式有两种:摆卦:广州市内摆卦之多,以城隍庙为最,有设案者,有席地者,其招牌所书,类皆先知子、灵过鬼、知机子、阴阳镜、金吊桶、生神仙等,此辈鼓如簧之舌,欺骗取财,闻寻常每日入息,可得一元数角之谱。

撞卦:“撞卦木鱼赢,撞吓手神。”这是小贩月夜叫卖木鱼书歌曲,叫得震天价响,什么仙姬送子咧,金生挑盒咧,客途秋恨咧。背复着书皮,一仙一本。随手拈摸,如摸着仙姬送子,说是今年必有六甲之嘉。如摸着客途秋恨,又有别离之苦了。

街头人物2卖武者

要钱不要命

据1925年12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一块空地上,围聚着许多人。镗……镗……镗的锣声,和哈……哈……哈的哗笑声,继续地发出来,人丛中一个人,赤着膊,一条辫子紧紧盘在脑边,拿了把一尺多长的狭刀,拍着胸嚷道,“啊,要钱不要命……”脸朝着天,张开口,将刀照准喉咙,顺势直送下去,只看见刀柄在外边,曲弯住背。好似驼子般,皱眉苦面,手指着看的人,“哎……哟……哟。”口边两处都黏着发白的唾液,不住向下流,人们看了可怜,都丢几个仙,他不迭地作揖。看看地上的仙,不在少数。将刀拔出来,银灰色的面孔,像死人一样。狂吐了一阵唾液,用布抹干了刀。继续演他的把戏,过了些时,他呼道,“小把戏,出来”。

“哦,来了……”突然一声,跳出一个约摸十一二岁的小孩来,上体一丝不挂,直挺挺地立着。“小把戏,你要命吗?”“不要命。”“真的吗?”“真的,谁和你说假……”音波尖锐而微颤。他从箱子里,取出一把雪亮的切菜刀。向孩子面上晃了一晃,这时候,我心里非常害怕,掩了眼,向后便走,犹隐隐地听得,“要钱不要命……”

看卖武银包被偷

据1927年3月15日广州民国日报 空场旷地,有敲锣打鼓的,咚咚当当,围观者如堵,此非技艺卖武乎,我素性不羁,好作量街委员,遇有卖武者,必驻足而观,盖欣赏其技艺。

然龙蛇混杂,难保无袍哥穿插其间。我转身欲去,岂料一摸口袋,身上银毫不翼而飞,这已非头一次矣。日后,如遇卖武者,自是袋里有钱,也不敢混入人众观看。

解读:民国时期,广州街头有不少卖武者。匪徒纵横,民间武风必炽,以武求食者也多,相传一些民间绝活就掌握在这些武家手里。社会安定,武风衰败,如今走在广州街头,再难看到这样的卖武者了。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RecentChina/MinGuo090301.jpg
民国时期的广州街头一角。街头人物3泥水木匠

企市

据1927年8月8日广州民国日报 广州市太平街每当晨光熹微的时候,便有一班工人装束的广聚在扬仁里口一带,或立或蹲,谈天说地。这是什么缘故呢?听说是一班泥水工和木匠,天天在此企市,探询行情的。譬如甲接有工程一件,要用工人若干名,不足,则向企市中行友相问,乙亦如之。其有欲觅工作者,则在企市中相互询问,互相荐引,可谓很能休戚相关,“同捞同褒”了。然为什么不觅所好地方来开市呢,每人每月破费些茶食,便可租得宽敞的所在,何必露天来企立,而令左右铺户讨厌呢。如果人们道经此地,均须循序渐进,欲想急步通过,那就嘎夫其难,尤其是碰着挑粪之夫,呼哧呼哧地迎面而来,便更避之惟恐不及呢。

解读:旧时所谓“企市”,应算作现在人才市场的早前雏形,是“行业专场招聘会”。只是那时的泥水工找工作得在街上,拥堵路面,惹得“左右铺户讨厌”。

80年后的今天,虽说有了宽敞明亮的人才市场,但那不是农民工找工的地方,那些从农村来的泥水工、木匠,还是有如80年前那样“企市”,露天之下,或蹲或站,面前放一纸牌,“木匠、泥水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失了的江湖艺人(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