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xi 发表于 2008-10-1 10:50:47

猴头菇的回忆

对我来说,什么都能引起回忆。不过回忆最多的不是那些爱情故事,而是童年的点点滴滴。看了SOUSUO的大作,听了各位的建议,特别是潭子的建议,第一篇故事就这么写成了。

自从琼花在潭子厨房进修过香菇炖鸡之后,每周都烧这道菜。不同的是,琼花觉得香菇味道太浓,不放那么多香菇,而是多放其它蘑菇。这次,琼花翻出了一袋几个月前买的干猴头菇,就烧了猴头菇炖鸡。

猴头菇,因形状象猴子头而得名。在大兴安岭山区,传说如果在一棵树上发现野生的猴头菇,那么在其对面一定会发现另一株。这个说法,来自琼花的姨夫。他就来自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家乡。

琼花出生在乱世,是姥姥姥爷,还有姨、姨夫一家带大。那时,文化大革命高潮迭起。琼花的父母,一对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农民的残酷再教育。琼花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琼花出生不久,得了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瘦成皮包骨。而比她大一岁半的姐姐却身强体壮。因为再教育搞得如火如荼,加上琼花十有八九活不下去,父母决定全心抚养健康的姐姐,把琼花交给老人抚养,听天由命。

说到琼花的祖辈。父母两系都是书香门第,变化都出在祖父外祖父这一辈。爷爷的上一代,地产颇丰,可是出了一个大烟鬼,家道中落。解放后评定成份,得了中农,也是好事了。因为家境,爷爷17岁闯关东,后来在北方几个大城市都开了自己的店。期间,和日本人还有过合资。而这也是琼花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不幸的根源。琼花的父母在接受无情的再教育,爷爷进了监狱,奶奶带着几个姑姑叔叔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这样,只有把琼花交给姥爷姥姥。

实际上,琼花的姥爷出身也不见得比爷爷好。同样的书香门第,同样的出了烟鬼。不同的是家道不是中落,而是败落。姥爷为人朴实能干,一路北上,出生入死,也算是号人物。解放后,因为能识文断字,做了农会的会计,后来更是农会主席,根正苗红的老贫农。琼花还记得姥爷经常被请去作忆苦思甜报告的情景。

琼花的姨是个才女,终身大恨就是文革毁了自己的大学梦,好在找了一个大学生丈夫。琼花的这位姨夫,文革前最后一批大学生,来自东北的山区,人高马大,脾气暴躁,和琼花的姨谈恋爱的时候,不知得罪了多少同事。结果是同事谁都不敢和琼花的姨说话。婚后,先天性心脏病,多愁善感,身体柔弱的姨稍微有点不高兴,姨夫就手足无措,磕磕巴巴,不知如何是好。姨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这个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的姨。

琼花也真命硬。6个月大的时候,17岁的姨抱着半死不活的她,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到了姥姥姥爷家。这也是琼花认定的唯一的家。姥姥姥爷,姨和姨夫给了琼花童年的启蒙教育。琼花一直认为,对自己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启蒙教育了。

琼花上学前什么病都得过,记得清的大病有肺炎,麻疹,猩红热,黄疸肝炎。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得了麻疹,数次濒死。后来姥姥说,都给琼花的父母发了加急电报了。大病初愈,不知听谁说,猴头菇炖鸽子有助于恢复。结果,当时尚在和姨恋爱的姨夫星夜赶赴家乡,淘来猴头;又连夜赶往附近的农村,好说歹说高价买来一只鸽子。按照听来的方法,炖鸽子之前要把它灌罪。后来听姨夫讲,给那鸽子灌了一勺白酒,鸽子翻了翻眼睛,好好的。再来一勺,鸽子翻了翻眼睛,还是好好的,就是不醉。

总之,鸽子还是炖了猴头。琼花从那时起一直记得,猴头菇和什么炖在一起就是什么味。这句话是姥姥说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猴头菇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