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质文兼具(图)
君子质文兼具(图)作者: 杨贤整理
2009-06-24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西周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维系了数百年,至东周的春秋时代已经崩坏。孔子毕生推崇并亟欲恢复礼乐制,也是因为当时知礼守礼君子已不多见,有因物质享用的诱惑而僭礼之贵族、甚至经济能力改善之平民,有因失学而不知礼仪的,也有人从意识上反对过多而细致的文饰,以为这会失之于形式而忽略了本质。如卫大夫棘子成就曾对子贡提出质疑:「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回答: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鞹犹犬羊之鞹。」(《论语》〈颜渊〉)
鞹,皮去毛者。子贡的意思是文质二者相互搭配,合而为一整体。皮犹质,毛犹文,虎豹不同犬羊(暗喻君子不同小人),其皮亦自不同。但是若去其文饰(去其 毛),则难以区别两者。换言之,文彰显质,它固然是质的形式表现,却不只是纯工具性的意义,而是本质的自然外显表现。
子贡的主张自然是源自孔子的教导,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朱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 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野人质朴而不知礼,不能将其本质作最适切的外在表现。史则知礼习礼,其蔽则误以外在形式为内在本质,反宾为主,却遗失了真 正的本质。只有文与质有了最恰当的结合,文适足以呈现质,才是个真正的君子。
其实子贡回答卫大夫的举例似乎并没清楚的说明问题。
从另一角度说明,儒家所崇尚的《周礼》是周代为维系社会道德教育所施行的一种规范。君子代表的是「士人」这一社会阶层乃是应当身体力行,作为实践道德的典范。「质」代表的是道德,而「文」则是能让所有其他社会阶层都能接受依循道德的教化。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或小贩很难系统的学习礼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