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09-8-29 08:46:33

从和尚开保时捷上班,说寺院是否应收门票?!

从和尚开保时捷上班,说寺院是否应收门票?!

天涯社区




关于寺院是否要收门票的事,实在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并不是道理不清,而是立足点难以抉择。
  

   如果立足于寺院的宗教信仰特质,立足于寺院最本质的社会功能,那就不能同意收取门票。一个神圣的宗教信仰场所,不论是用什么样的借口,都不应当将自己仅仅当成一个“游玩观光”的场所,而收取甚至价格不菲的“进门费”。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我们的“特长”,而且愈演愈烈。这在海外,不仅是在中国的港台澳,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很鲜见。中国佛教史上,也查不到有佛教寺院收取门票之记载。
  

   当然,寺院收取门票,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无奈。经过十年浩劫之后,百废待兴,不少残破的寺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恢复重建,寺院僧众也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拨款,也少有赞助,更谈不上寺院经济自助。因此,在二十多年前,一些寺院尝试收取门票以自养。当然,随着有关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或者一直将寺院作为园林和文物单位,将佛教寺院作为核心景区,画地为牢,设立关卡,另外收取门票,或者一并收取后与寺院分成。从几元、几十元到几百元,逐步攀升。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道收费的关卡,隔开了寺院与信仰者,那些经济困难的信徒,难以到寺院参加正常的信仰活动;即使能够承担的信徒,也难以忍受进入寺院要缴纳进门费的怪现象,只好减少或者不去寺院了;就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不了解不理解这种做法,将怨气记在了佛教的身上。还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一些“有门路”的人士,为了到寺院拜见师父会见友好,需要“走后门”,事先托人打招呼、批条子,等等。我本人也多有这样的经历,不是拿不起那个门票钱,而是心里很不舒服,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还要拿出“买路钱”,实在不舒服。更别谈,那些以寺为家的出家人——当然是指那些朝山拜佛的游学僧们,进家门也要掏钱,心里有多委屈了!
  

   也可能是因应了社会的呼吁和要求,国家发改委曾经发文规定,不允许收取信徒门票费,而且全国统一。之后,九华山等一些名山大寺带头执行,不仅不收信徒的门票,而且也不再收取一般游客的门票。这种义举,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不过,据我调查,发改委的规定并没有被普遍落实,或者说在不少地方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或者变相的不执行。理由就如昆明这个寺院景区一样,为了“保护文物”、“为了限制人流”、“为了基本经费”,诸如此类。
  

   当然,还有根本不讲理的,就是要强行收取,而且完全超出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标准,把寺院当成了唐僧肉,大有生吞活剥之气概。这些地方的政府管理部门,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发展旅游经济”了。


  也就是说,如果立足于地方旅游经济的需要,寺院门票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不反对并且支持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希望佛教寺院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不过,强行收取高额门票的做法,恰恰严重阻碍了一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长久以来,我们所谓的旅游经济,尤其是佛教旅游经济,就是将佛教寺院圈起来,一圈一圈的套起来,层层设卡,靠收取高额门票获利。因为这样省事省力,一本万利。所以,在一些地方大兴土木,政府、企业、个人、内资、外资,纷纷兴建寺院,查找甚至编造“历史依据”,以壮行色。一些地方,寺院盖好了,就找一些假冒僧人充充门面,采取五花八门的骗术,以招引顾客。对此,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媒体揭露类似的勾当。对此,如果你反对他们强行收费,显然就“道理不通”了——因为他们会说,不让收费,我的建筑成本如何收回,我的职工怎样生活,我的经济指标怎样完成……确实有苦衷有难度!
  

   其实,针对旅游经济而言,佛教寺院本是一种文化符号,深蕴着人文精神,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可以成为吸引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文要素,起到“无为而治”的功能,而不应当让她赤膊上阵,直接成为赚钱的工具。旅游经济的发展,要靠系列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主要靠收取寺院门票。如果这样,寺院内的僧众,也只能“被成为”旅游经济的“道具”了!
  



和尚开的宝马

未注册 发表于 2009-8-29 12:59:57

HARRISON 发表于 2009-8-29 22:29:29

swiper 发表于 2009-8-29 22:33:46

把宝马卖了,什么香火钱,门票钱,伙食钱……都有了。
搞不好还可以有余钱到灾区、贫困县搭篷施粥呢。

zzzxxxooo 发表于 2009-8-31 12:33:59

swiper說的真透徹.拍拍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和尚开保时捷上班,说寺院是否应收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