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看,就还像我们的北京首都!”
拆迁!“看,就还像我们的北京首都!”刘卫兵
当年解放北京时,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解放军专门派人悄悄找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让他帮着标注古建筑的位置,以免被炮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当保护古都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人们又没听梁思成的话,把北京的老城墙、牌楼等都拆了,拆得让人心疼和遗憾。
北京的胡同到底该不该拆?城市改造和古都风貌到底孰重孰轻?拆迁和城市发展成为一对矛盾,很是棘手,不时引发各种争议和冲突。听说为了对付有些不搬的拆迁户,拆迁的办法就是用推土机上来推。一些百姓的利益被忽视,许多名人的故居、遗址遭到破坏。等发现拆错的时候,为时已晚。
回望20年,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如今,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拆迁这样的与百姓利益攸关的问题,更注重整体的规划,不仅仅考虑简单的经济增长需要,同时考量整个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尊重人文关怀,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吸纳更广大民众的建议,最终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解决这类“棘手”的问题。2009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迁再次引发了不小争议。北京市文物局正式表态,涉及名人故居拆迁的问题,必须先考虑保护后再决定是否拆迁。故居幸免保留,梁先生在天有灵,也算感到一点安慰。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有时候,似乎又缺少一些传承和延续的大气与包容。好像不打破一个旧世界,就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使我们在历史沿革中,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一朝君子一朝臣,资本主义的东西必须统统打烂?随着时代进步,国人的观念也在进步。就像当年火烧阿房宫那样的经典实例,现在看,那么好的房子留下来干什么都行!
有一次坐公共汽车经过故宫,一位南方的女士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对同伴说:“ 看,就这儿还像点儿北京!”女士说话声音很大,车里不少人都听得真切。有一次路过什刹海,蹬三轮车老人说:“过去老北京有20 000多条,如今只剩下1 600条!”假如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消失了,恐怕没人再承认,北京是一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
走遍今天的京城,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还能看出一些老北京的影子,古都的风貌已经大大逊色。相反,当我来到巴黎、伦敦、布拉格等欧洲的城市,漫步街头,望着巴黎圣母院、罗浮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笨钟,望着街上随处可见的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心里不得不感叹:尊重历史,传承文明,中国现代文明才有望振兴。
每天上班,总要走过一段拆了半截的胡同。清晨的阳光照在静静的胡同里,破旧的老宅上长出很高的杂草,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望着两侧约有上百年的青砖青瓦房,偶尔瞥见屋前杂草中栽种的几株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明净和清新。
想想前人走过的路,我们以后的路依然漫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