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STON 发表于 2012-6-30 17:45:26

佛缘

曾有人在一尊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弥勒佛像旁边书写一副对联,叫“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初一看,觉得此人略有卓识,似为饱学之士,所谓观之深,察至彻,但亦不敢苟同。
佛像是佛的外部表象,是传播佛的宗旨、教义的一种外在方式。佛是传承天地人之间资讯沟通、协调的桥梁,共同维护人神共存的和谐世界。

佛的宗旨是自救救人,或者称为普度众生。通过佛教教徒和教义的传播教导人们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规范才能达到自我觉悟,也就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最终达到解救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帮助他人、解救他人的目的。

佛教宣导因果报应,宣导人类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反省和历尽磨难才能开启自身智慧之门(也叫开悟),如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徒步西天最终取得真经。其实真正的经书不在西天,而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不,孙大圣只要托着唐僧翻一个筋斗就到了西天,瞬间就能取到经书,根本没那么多麻烦。然而就算唐僧师徒走捷径取到经书,唐僧未曾开悟,可能无法领悟佛经的真谛,如此得来的经书只是废纸一堆。

佛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什么是慈悲呢?慈悲是佛性的表现。慈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二者合为慈悲。简言之,慈悲就是给予快乐、拔除痛苦。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极而慈。悲的原意为痛苦,由痛苦而产生悲情。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产生悲情,并由衷地衍生出对他人的同情和友情,并扩展为对一切众生普通平等的慈爱。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苦乐同享,才有佛性,孙中山先生早年宣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慈悲的具体体现。

佛的大慈具体表现:佛站在九重天之外慈爱地俯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生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应该受到歧视,就好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看待自己孩子一样,哪怕孩子犯了错误,仍充满慈爱、期待和宽容。

佛的大悲是指什么呢?佛的思维(即思想境界)很高(已达到36层思维),而普通人大多是三维思维(长宽高三维立体结构)。人如果不通过历练,没有在痛苦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就无法开启自身的智慧之门。心智之门关闭,就不会有悟性,没有悟性,就没法与佛接近、沟通,就得不到佛的指引。人一旦得不到佛的指引,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在痛苦中稀里糊涂糟蹋此生。佛能感同身受,但又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体现为悲。佛的这种悲情往往未被人类理解和认同,那就更为可悲了,就好像人类怜悯蚂蚁而蚂蚁却体悟不到。在佛的眼里,这个世界清浊并包、善恶相容的,但佛仍希望彼此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完美与共。然而,每一个人的心智千差万别。品行好、修养高的人的心智、境界自然高,悟性好,自律能力也强,与佛更容易沟通一些;而品行差的人心智必然低下,甚至心智泯灭、无心智,就不会有悟性。人无悟性,不堪教化,胡作非为而无一点羞耻心,丝毫没有觉醒,所以佛才会生悲,并以此为苦。

佛的慈悲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坐落在人间的佛像大多以严肃的面容让人肃然起敬。只是弥勒佛一副笑口常开的样子。他的笑容并不是在取笑天下人。佛是慈悲的化身,岂有嘲笑世人之理。弥勒佛以一种谦让、宽容的心态和大智慧来应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且总是带着微笑。佛的微笑能让人爽心悦目、喜气满怀、怨气顿消,佛的微笑能化解人的心结和怨恨,佛的微笑能慰籍人的苦痛和各种不幸,是拯救人类灵魂的良药。每一个人在佛的微笑里感受到佛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并从中感悟甚多。

有人问,佛法力无边,为何却只能眼睁睁地看到人间物欲横流、战祸不断、杀人抢劫而无动于衷呢?佛在天界,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间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但佛更多地宣导人要自律,要内视(即反省),要历练,要用苦难来折磨自己的意志和佛性。只有增强佛性(悟性),才能战胜魔性,抵挡诱惑,才能大彻大悟,一切顺应自然,自觉顺应天意。在这种状况下,佛的法力发挥了功能,这就是天人感应。如一个企业的员工只有真正从内心里认同了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才能对该员工起约束作用,否则就不起任何作用。同理,佛的法力只有通过人的心智才能起作用。良知泯灭,心智之门必然关闭,这种人佛的恩惠是惠及不了他的,因为他的思维已被另一层空间(通常所说的魔界)所控制,从而干出许多反常的事情,甚至冲动。冲动是魔鬼,心智一旦被魔所掌控,就算佛的法力再高,可能也拯救不了他,因为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一个人不想自救,谁也救不了这个人。最终的结果是天网恢恢,万劫不复。所以,当你刚产生邪念就遭遇不测时,你要感谢佛,那是佛在提醒你,不要冲动,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目前,许多人从事气功修炼。导引术、打太极拳是一种修行,也是开启自身智慧、提升悟性的捷径。

与佛有缘,就是在践行至高的生命历练。但愿人人成佛,立地成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