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艾嘉 发表于 2008-5-10 21:08:46

“酸甜苦辣”吃出健康

                        五味:多食、偏食、杂食好吗?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确很有创意,尤其在食物方面,为了好吃、为了新奇,改变了许多我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这种混合冰冷、高蛋白、高盐分的吃法,是否会把人的肠胃搞乱了套?对肠胃的生理有无影响?从临床方面看,杂乱的药物配方绝对有问题;那么,杂乱的食物配方呢?


高平王熙说:"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意思是,吃的东西不要杂乱。食物与食物之间,有一定的互相冲撞;例如:常见一面吃冰,一面吃火锅,水、火,冰、炭本就不相容的,现在医院中看病的,兼有闹消化问题的特别多,不是吗?


药物和药物间也一样,有药效互相之间的不相容问题。现在上医院看病,最常见的是,病人一天挂号好几科,有高血压就开降血压药,胃不好又多开个胃药,另外一科的医生又开个什么药。许多人在一餐之中,一口气要吃五、六种甚或更多种药的,药物互相之间的相加、相乘、干扰、抵触或冲撞等作用都是大问题。


食物杂了,就可能"当时无灾苦,积久则为人作患"。孙思邈说,鱼、肉、蛋、菜,是不可以随便混杂在一块吃的。过去在物资缺乏的时代,我们的正餐食物中,就是两、三样菜,过年过节才增多一些,那时闹肠胃病的人反而不多。


现在,一个中餐或晚餐,尤其上馆子用餐,常常都是八、九上十几样菜,这样会不会发生食物与食物之间的不合呢?吃的东西不应该太杂,曾经听过,古人有"食不兼味"的说法,也许很有道理吧!
 
药物和食物的五味

《黄帝内经》中说药物或食物,都有它一定的性质;食物和药物都分别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如果适当的吃,可能治病;但若吃得不恰当,就可能伤人。中医用药讲究五味的配合,五味各走身体不同的经络脏腑,用对了,有所帮助,但若用偏了,就是伤害。
偏重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有可能发生问题。《内经》:"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苦、甘、辛、咸五味,当吃到胃中,就都会自行分配到它应该去的五脏六腑,或脏腑所管的形体位置中,当然,也因为五味中有所偏食,就会致病。


多吃酸,会使人小便不通,《黄帝内经》云:"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原因是,酸有收涩作用,会走上、中二焦,因此上、中二焦的气道阻涩,出入受困,于是不能流到膀胱,就发生小便的问题。


咸会入血,多吃咸食,就会"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咸能走入中焦,注于诸脉;而脉,是血之所走的管道,与咸相得,因此,多吃咸,血液就可能凝结,觉得口渴、干燥。
辛味、辣味,是走气的,多吃了,就有《内经》所云:"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意思是,它走上焦,会让人有嗢嗢的、不舒服的感觉。


味苦的,会走入骨,多吃苦味,就有《内经》形容的:"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的现象,还会令人"齿黧疏",牙齿变黑、变坏,脱落而疏稀。依现代的看法,那就是珐琅质渐渐脱落,齿质也变得不好、变黑了,而且牙齿也容易掉落。其实啊,就是让人变老了的意思。


味甘的食物、甜食,多吃会有:"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为什么呢?甘之气有缓滞作用,不能入到上焦,而会和谷物等,一同都留在胃中,于是令人的胃柔且缓,缓则蛊动(一种胃肠中蛔虫骚动状),蛊动了就使得人有"悗心"的感觉。
 
食物的五味和五脏的病

古人说了,所有的食物、五味都有其"致病"或"治病"的效果。


食物的各种颜色或味道,都和五脏有契合之处:"肝合于筋,心合于脉,脾合于肉,肺合于皮,肾合于骨"。所以,吃了食物就会有以下状况,例如:酸走肝,肝主筋,因此多吃酸,会使筋骨发生问题;而苦会走心,心主火、主血脉,多吃会发生血脉的问题。也就因为这样,人吃食物就有一定的宜和忌。因此有:"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脾"的说法。


再看五脏不可食的东西,例如说,吃酸太多,皮毛会变得枯燥,"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吃苦的筋骨容易发生问题,"筋急而爪枯"。多吃甜、常吃甜的,又有骨痛而发落现象。多吃辛辣,就有"肉胝而唇寒"现象,意思是,肌肉萎缩、口唇发寒。多食咸则会发生血液凝滞而且颜色变暗,"脉凝涩而色变"。


                          胡乃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酸甜苦辣”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