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3-8-24 11:22:41

援儒入佛:目犍連救母故事的真伪 (组图)


释迦摩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号称“神通第一”

目连故事和目连戏曲演出在中国流传广泛,特别是在南方的乡村。这个故事结合儒家的孝道与佛教的轮回和善恶报应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推崇备至。它虽然有益教化,但是与佛教跳出红尘、截断世缘的要求有没有冲突呢?

目连救母

通常流行的目连故事是这样的: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农历七月十五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佛教节日盂兰盆会。《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大同四年(538)最早开始了这一盛会,并且盛行至今。

最初盂兰盆节中,佛教僧众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的是释迦佛、众阿罗汉、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因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尊者也成为中元节超度仪式中民间奉祀的对象。

《佛说盂兰盆经》的真伪

《目连救母》故事最早起源于西晋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本经全文共八百余字,后来还有其他译本《佛说报恩奉盆经》、《净土盂兰盆经》等。

明代创作刊刻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这些经卷与中国传统儒家对孝道的强调非常一致,所以已经译介,迅速流传。很多僧众用讲故事的方式宣讲佛教典故,名为“变文”。唐代敦煌变文写本有《大目犍连变文》、《大目连变文》和《大目连缘起》等。明代戏曲作家郑之珍著有传奇剧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年间,张照受命编撰大型戏曲作品《劝善金科》,成为清代宫廷的保留剧目。

但是《佛说盂兰盆经》真的是释迦摩尼佛所讲内容的纪录吗?在印度和其他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佛教经典中并没有相应的文本,当年竺法护在中国西北地区翻译佛经,也是辗转经过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媒介的传播,与原始佛教的关系也已经难于查考。

从佛教教义本身来说,佛教修行要求僧人出家,与世间的一切断绝联系。那么修得罗汉果位的大目犍连又怎么可能出于“孝”的观念为救母而奔波呢?

儒、道、佛三教在几千年中共同维系了传统中国的信仰和道德体系,但是真正的佛道修炼难免融入世俗的人情。传统文人每每对此表示不屑,更倾向于针对个人内心的修行方式。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传统中寻得真佛法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援儒入佛:目犍連救母故事的真伪 (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