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过程

已有 224 次阅读2008-5-10 16:04 |个人分类:理论历史

②某些特殊的地理分支 这里我们研究一些特殊的地理分支,这些地理区域的特点是由于地势(海拔)、地形和气流运动(大气对流)的原因,使它和附近的同一纬度区域或这一地区和附近纬度地区(例如和南面或北面的地区)的情况对比的有所不同一些。这种区域实际上是经度地理分支即更具体的区域的地理分支的一种表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高原气候的地理区域,气候凉爽,类似于高纬度地区的气候,比较不适于农耕,这使它和同一纬度的亚洲东部的地区很不相同,这是它在古代社会直至近代长期保留农奴制,形成一个类似于西欧地区的农奴制社会。但是它和欧洲地区不同的是,它的高原植被环境是它不适宜农业开发,因此,形成一个对外依赖的环境,这是它在历史上直至近代长期以来与中国联系密切的原因。北亚)北亚指中国北部的亚洲地区,和欧洲一样属于高纬度地区,但它主要属于大陆性气候环境,其中一部分地区是高原和戈壁(如蒙古高原),因此对农业的支持更较欧洲为差,这是它的这一地区国家起源和发生较晚的原因,另一方面,它的南部的开放环境,也使它的居民容易向南迁徙,进入南部的温暖环境生活,特别是在军事民主制时代,这种民族的迁徙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迁入的当地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因素;也改变了这些民族自身的发展途径,这也使它和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不同。如果我们从北亚的情况反过来看欧洲,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欧洲地区不过是一个南部由地中海和非洲大陆分割开的特殊的地理区域,因而不能实现上述的民族迁移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当地的独立的发展形式而已。中亚内陆)中亚内陆指中国新疆地区和里海以东的整个中亚地区,这一地区是地处大陆中心地带的内陆环境,且远离海岸,因此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大部为典型的沙漠地带和草原,间杂一些山地地形,这使它与西部和中国东部其它一些地区不同一些。从历史上看,由于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对古农业的支持程度很差,所形成的国家的时间也较晚,而且一些国家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反复处于外部势力或外族的统治、控制之下,形成的国家地位也处于制度比较软弱的状态。北非撒哈拉地区)北非撒哈拉地区属于副热带高压带,为沙漠气候,这是它不适于农耕,与此相比,东部的埃及尼罗河地区反到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南部的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情况也类似。这些地方文明起源也都较晚。

 

(4)生产方式的跳跃或不连续发展过程

 

在历史上,除了通常所看到的连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或形式外,还有一些不连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或形式,产生这种形式的原因,是由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以某种方式获得了外来的更先进的生产力,这种方式可以由外部被动输入和自身主动获得两种形式,从而使生产方式本身发生状态上的不连续变化,这称为生产方式的跃迁或阶段加速,它可以使生产方式连续跨越一个到数个阶段而直接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或者可以使本身更快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前者如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中的从奴隶制初期直接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俄罗斯国家早期的由原始社会跨越奴隶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制社会的发展过程等, 以及近代的北美殖民地的发展过程等,后者如中国和日本的半殖民地的制度的变化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5)社会发展的总过程

 

根据动力系统的理论,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所表现的结果,可以看成是社会这种动力系统的作用量的某种极值形式,像经典的动力系统的那样,如果没有这种极值要求限制,则任何情形都是可能的或允许的,但实际上的社会运动过程,去只能表现为具有有限的几种情形或结果,我们猜想,其所对应的满足最小作用量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稳定形式,而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则可以看成是不满足这种作用量的极小值的存在形式,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满足最小作用量的形式位于势能曲线的最低点,就像是位于一只碗的底部,故对应稳定生产方式的情形,而不满足作用量极小值的情形位于这只碗的其它部位,故不如稳定的生产方式的情形稳定,但这种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实际上仍能出现,所以它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应该是一种满足次极小的极值条件的结果,所以是一种次稳定情形,而其它不满足次极小条件的结果,能够出现的几率太小,为不可能的情形,实际上也就不能出现,这些不可能情形,虽然我们并不否定他们在个别人那里仍然可能出现,但可通过合力意识作用将其筛选出去,因而限制了它(整个社会体统)的各种事件出现的任意程度。整个社会的运动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个由这种极小作用量点决定的状态地从一个极小的作用量点的状态已向另一个极小的作用量点的状态转移的过程,用形象的语言说,就好像是在地面的低谷中一条向前流动河流,其中,稳定生产方式的运动,就是这条河道中的最低谷道部分,而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则是这条最低谷道的岸上的一条 “地势”较高的支流部分,它的两端连接着这条最低谷道的先后两个不同时间段的两端,其中一个是它的产生点,另一个是它的结束点,很显然,这样的“河道”是不稳定的,它的出现需要有外力的特别推动才行。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像上面所提到的情形那样,社会系统的实际存在和运动的表现形式,就只能是有有限多种的特定情形、而不能是具有任意多种的各种可能形式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限制,就将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导致的各种可能的存在结果和实际上只有在具体的特定条件下才能存在的那些结果最终区分开来,并且表现出它的(社会系统)实际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来,从而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运动过程;社会存在不过是运动着的事物(社会运动)的相对静止形式或局部时间的表现形式而已。

具体地说,一个社会系统内部的生产力决定了它的产品的数量和具体形式,如有无剩余产品(产品是完全表现为必要产品还是存在剩余产品,以及必要产品的数量等)和剩余产品的具体形式如何,这些产品的数量和形式将决定人们在社会产品体系中的每种或每一部分产品的相应占有人数从而社会成员的地位分配,例如,一个拥有10000个家庭的社会,每年可以生产100台电视机,则这一百台电视机就只能供一百个家庭使用,为分析问题简单计,假设每台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为一整年,这样,就只能在当年里将这一百台电视机分配到一百个家庭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正常分配和生产(至于采取什么具体方式分配则是次要的),如果能够生产1000台电视机,则也必须分配给1000个家庭使用才行,和其他产品相比,电视机就只能是一种奢侈品,它将随其它产品一起,被分配到这些拥有消费这种产品资格权限的家庭使用,只不过两种情形下它的占有和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罢了,反过来,为了使这一百台或壹千台电视机能够被这一百个或壹千个家庭使用消费,则社会本身就必须首先授予这样一百个或壹千个家庭拥有消费这种产品的权限,其他的情形要么无意义、要么不完全适合这里的状况,例如,如果社会只有这一百台电视机,而实际上授予了110个家庭拥有消费它的权限,则这多出来的10个家庭实际上根本不会取得这样的实际消费权利,即使他们个人自己想要这种权利也不行,除非这个社会能够生产10000台电视机或更多,它才能被作为一般消费品供全体社会成员家庭使用,这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由这种产品的存在情况带来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分配,从而也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产品的客观预先存在形式决定了人们之间的权利分配,而权利的分配又决定人们之间的产品分配,从而在社会现实形式上和具体形式上又(以权利的形式)决定了人们的地位,进而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方式把它固定化,至于个人怎样得到这种权利,则是具体的历史过程所分析的事情,凡是满足这种产品的客观存在状况的社会制度设置就表现为稳定生产方式,否则就是不稳定的生产方式,这正是我们前面看到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稳定生产方式以及所表现的制度,实际是人们之间在这种产品分配上互相争取乃至争夺、斗争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

当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权利的分配转化为个人所拥有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就成为个人所拥有的直接生活的物质条件,正是由于个人所拥有的这些满足自己生活的物质条件,也就大体决定了每个个人的观念或意识(不是所有的人),社会也就在这种个人之间的观念或意识的交互作用中发生具体的运动过程,由此形成实际的社会的整体运动过程和历史运动过程从而社会的发展过程,社会地位从而权利的分配;就表现为社会在一定的生产力的水平下展开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实际上的各社会形态正是在这种不同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展开状况,这种社会关系的展开状况就表现为在一定生产力的决定下的一定状况、一定数量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其中的社会成员在以一定的人口数量在每个不同的阶层中进行分配,从而表现为一定的社会人口的阶级或阶层分布,形成一定的状况,这种状况本身在内部成员活动的合力意识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于原有的状态中的新的因素的积累,这种积累的效果可用一个适当的状态表示,称为临界状态或阀值状态,当实际状态小于这种阀值状态时,其内部的意识力的扰动是稳定的,不会使这种状态本身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会通过合力意识作用过程的调整恢复到或继续维持原来的状态,而当大于这种阀值状态时,其内部的扰动力就是不稳定的,会使其状态发生改变。例如,由于封建剥削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的农民起义的发生,而由于农民战争的结果也会导致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瓦解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前者是对和平状态的改变(进入战争状态),后者是对统一状态的改变(进入分裂状态)。其社会的一般运动过程是这样,旧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变也是这样,当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应的社会阶层的展开范围也不断更新和扩大,表现为社会阶层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向着原来的作为基础的社会阶层、阶级以外的更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发展,使社会成员向着比原来更高级的社会阶层、阶级地位转移,从而使社会表现为一个由低级向着高级的形式发展的过程,而所谓的不同生产方式的产生或转化,不过是这种社会阶层随着原来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更高形式或水平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展开为一个超越出原来的生产力从而制度所决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范围的以外的部分的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且随着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自身不断发展扩大直至最终逐步取代原来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表现过程而已。

从社会关系的发展方面来说,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一方面表现为随着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或进步,社会的阶层数目不断增多,从而社会阶层展开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是由于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或进步是社会的劳动部门更多,人们从事的职业和活动也更多的缘故,如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不仅物质生产本身的劳动部门会增加,而且相应的脑力劳动部门和文化、艺术生产也会显著增加,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是随着这种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或进步,使社会关系不断向更加自由平等程度发展,所谓平等,是指社会管理机关和一般被管理居民之间的平等,由于生产和技术的进步,社会的一般广大居民也会获得更多的个人物质资料消费和各种工作以外的精神、文化娱乐和消费方式,如休闲或旅游度假等,从而形成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可能的更大的个人生活的社会权利空间,作为这种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人身资格和必要的社会居民消费方式,经过适当的社会发展过程的整合,最后由社会的管理机关由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形成居民的法定权利和人身资格,就使社会管理机关和被管理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加平等,从而使社会的自由和平等程度比以前增加,自阶级社会形成以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过程就是这种发展过程的表现,或在其中某一个阶段上,使其中一者增加的过程,例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形成了自由的奴隶主阶级)以及某个阶级社会(如封建社会)内部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阶级相对于劣势阶级的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就是这样。

 

三、历史规律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关系

 

我们已经看到,历史规律作为一种社会特有的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本身,是和人的思想意识无关的,从纯粹的历史轮的意义来说,凡顺应历史规律的行为,就是进步的,反之,不管以何种方式、面目出现,则只能是保守的或反动的。历史规律意义的进步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进步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地方,特别,历史规律和人们的道德观念无关,社会的进步,从历史规律的方面来说,即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关系不断向更加自由和平等形式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总的形态,将不断向更加文明的方式发展,这种方式是社会的解决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非暴力的和协商的方式,因此,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进步问题,——虽然其中也包含了新的道德因素的进步,那种认为社会越是进步,其道德水平就越高或应该越高的说法,从历史轮的意义上来说,本身是一种粗糙的、不准确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但是,应该说明,实际上,衡量社会行为进步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各种方面的,如道德的、人文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等等,其中,从科学方面来讲,历史论方面意义的社会进步,是一种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根本方式。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3 02: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