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过程

已有 245 次阅读2008-5-10 16:22 |个人分类:理论历史

⒋特殊的地理分支——希腊、罗马

 

希腊和罗马奴隶制度属于高纬度型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它的特点是保留了较多的氏族民主制的残余,这种氏族民主制的残余,在以后的发展中(特别是希腊)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基本保留了下来,这使它的生产方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间发展后仍然保留了较多的形成之初的原始形态的特点,形成奴隶制度的婴儿形式,因而我们把它叫做婴儿型制度形式,和最典型的埃及奴隶制度或缩并型的中国奴隶制度相比,它是一种发展形态低幼的、十分不完整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形式。和古典社会的一般生产方式不同,它的社会物质基础,从而相应的政治制度,不是或主要地不是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提供支持的,而是主要地或或大部地或全部是依赖于商品生产——即商品生产的剩余劳动——提供支持的,下面的分析中将会看到,这种商品生产的存在是一种当地地理、气象条件从而地理分支所表现的结果。

希腊)希腊文明又称爱琴文明,包括今希腊半岛以及附近的爱琴海岛屿及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一带的岛屿和半岛在内,最早的爱琴文明起源于希腊半岛南端的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岛,称为克里特文明,它起源于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同中国的奴隶制文明一样久远,但即起的文明却要较中国晚得多,最早的斯巴达产生于公元前9世纪,而雅典典型的国家形式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爱琴文明的特点是,其奴隶制长期停留在城邦的基础上,既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王国或帝国,也没有形成中国奴隶制的那种分封制的王权制国家,而是在较为原始的氏族民主制形式基础上,形成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这种物质基础的落后,也迟滞了它的发展,使它的奴隶制阶段停留时间很长(如果从最早的克里特文明算起),而不像中国的奴隶制发展那样迅速。根据前面的观点,很容易说明这个问题,希腊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内属于山地地形,不适于农耕,而且由于气候的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只能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以粮食生产为主要方式的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因此,它的经济是依靠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甚至殖民掠夺来支持的,在此基础上,才勉强形成贫富差别不太大的社会财产分配结构,这就使它既无力也不可能建立君主专制制的统治,而只需采取将原来的原始的氏族制度的民主制加以奴隶制需要的基本改造就可以了,因此,形成十分松散软弱的奴隶制统治和社会结构。这种民主制形式为希腊的学术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古希腊的奴隶制时期学术繁荣局面,这种学术繁荣和中国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有着类似的一面,只是它是在更加宽松的统治条件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而已,所以其学术观点显得更加发达深刻一些而已。

在希腊的各城邦中,比较著名的有雅典和斯巴达以及科林斯等,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所采用的制度也有所不同一些,其中雅典采用奴隶制的民主制,而斯巴达则采用贵族寡头制,科林斯则两者兼而有之,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贵族共和制,造成这种现象的不同的原因是,雅典是一个工商业为主的城邦,居民主要从事手工业劳动或商业活动,农业或粮食生产不占主要地位(所需粮食大部从外部输入),农作物为以葡萄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用作酿酒等工业原料使用,并且它是在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享有法律自由的公民人数较多,相对于农业来讲,工商业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个体自主经营活动,由于经营者的独立性,使他们彼此之间相对来说人身束缚较弱,而且它的存在和发展,在古代社会的条件下,其市场和劳动生产率都是比较有限的,不可能形成较多的剩余劳动,因而在雅典社会的早期阶段也使居民间贫富差别相对较小,从而不可能建立专制性较强的王权制社会,而只能采取较为民主的统治形式,而斯巴达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城邦,农业生产劳动中的人身束缚是明显的,并且由于它的统治者是外来的征服者,为了维持对当地居民的征服者统治,必须采用较强一些的控制方式,所以采取贵族寡头的统治形式,科林斯农业和工商业皆可兼营,故政治制度采取两者中间的形式,虽然它名义上也像斯巴达一样有国王的存在,但内部的王权专制程度不如斯巴达那样明显,而是基本采用民主制的形式,因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制。一般来说,城邦的下层公民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而奴隶主有的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或剥削,有的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或剥削或两者兼而有之,正像上面看到的。

随着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层公民由于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新兴的奴隶制的手工业大作房和商业的排挤而纷纷破产,转化为流落城市街道的赤贫者,而上层公民则转化为大财产的奴隶主阶级所有者,从而动摇和破坏了这种城邦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希腊后期,当奴隶制进一步发展了的时候,社会贫富现象和差别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物质基础软弱的所造成不足或局限性就进一步暴露出来,一方面,平民和贵族之间以及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扩大,要求建立更加有力的统治秩序,以维持或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物质基础本身的软弱,又使这种社会关系上的要求由于物质基础本身而无法实现,这种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现实需要上的矛盾,就使希腊奴隶制呈现危机局面,这种危机就表现为希腊后期的由雅典和斯巴达领导的海上同盟的建立及其争霸和斗争上,同盟最初是为了共同对付波斯入侵而由雅典提议建立的,波希战争结束后,同盟就进一步演变成内部争夺霸权和彼此之间互挖墙角甚至是对外进行海上扩张的工具,参加同盟的各方时聚时散,各怀打算,彼此之间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同盟本身也由于盟主和时间的不同而几易其名,雅典和斯巴达因为在不同的时间居于不同的斗争方面因而拥有或取得不同的优势而曾经先后反复各居盟主的地位,这种城邦的暂时联合的形式,实质上是它的社会物质基础条件实际上连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那种软弱的分封制的社会结构统治也无力建立的一种现实结果,因此,这种情况是由它自身所无法解决的,最终不仅陷入内部的无休止的斗争中,而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无力解决自身问题和抵御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外部力量乘虚而入,统治了了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各城邦奴隶制陷入全面危机,面对自身陷于无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矛盾困境,希腊的上层大奴隶主阶级便把希望寄托于马其顿的外族入侵上,他们积极同马其顿接洽商谈此事,准备把希腊交给马其顿管理,奴隶主上层分子的公开叛卖投降活动遭到统治集团内部以中下层奴隶主为主的民主派势力的反对,马其顿和希腊双方发生数次战争,公元前337年,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在击败了民主派势力的最后反击后,同希腊各城邦签订条约,迫使希腊各城邦承认马其顿的统治,从而最终征服了希腊,在外族的王权高压统治下,希腊的社会秩序稳定下来,奴隶制危机暂告缓解,但是由于马其顿的迅速灭亡,这种统治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便再次陷于危机状态,最后,罗马征服了希腊,此后,希腊长期处于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古典城邦的奴隶制危机宣告结束。

 

罗马)古罗马的奴隶制起源较晚,它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罗马共和国和后期的罗马帝国,形成罗马共和国和这两种阶段的原因和希腊的情况是类似的,所谓共和国阶段,是社会物质基础即阶级的物质基础发展不充分的产物,而帝制则是它的发展了的进一步的完善阶段的产物。

根据现代历史学家考察,罗马的最早历史属于王政时代,王政时代大部分时间属于军事民主制时期,共有七个王,历史二百多年,这一时期是原始公社解体、阶级产生和国家即将发生的前期,罗马的私有制,最早产生于第一个王罗慕璐时代以前,这时已经出现了氏族显贵和平民的分化,在公元前7世纪,当罗马进入铁器普遍流行的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家长制奴隶制形式,富裕的氏族首领成为奴隶主,而一般的氏族成员降为平民,随着领土的扩张和外来人口的进入,平民的人数增加,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和外来的流入人口成为平民的主要部分,平民有人身自由,但被排除在氏族组织之外,不能享受氏族组织给与的权利,因此,他们经常受到氏族贵族的压迫,一些逐渐富裕了的平民也要求承认自己权力,强烈反对氏族贵族的特权,形成平和民氏族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王政时代后期,从第五王开始,罗马处于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之下,大约在第六个王塞尔维·图里阿(公元前578—543年)时期,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氏族组织的血缘划分界限,改为按财产划分居民的等级,塞尔维·图里阿改革意味着国家的最终出现,罗马正式进入了阶级社会,到第七王塔克文时,由于横征暴敛,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公元前510年,罗马人推翻了塔克文的统治,建立了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仅限于罗马城及其周围地区,领土面积不大,经过不断扩张,领土扩及整个意大利地区,这是共和国早期阶段,在其后的共和国后期阶段和帝国的早期阶段,罗马先后征服了北非的部分地区以及希腊和西亚部分地区,公元前30年又征服了埃及,此后又将领土扩展到西欧地区的今德国西部以西的地区,成为环绕地中海的大国,随着领土范围的扩大,罗马奴隶主同被占领地区的居民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由于对外战争掠夺,意大利境内奴隶比以前有了大量增加,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不断掀起各种反抗斗争,与此同时,奴隶主阶级对财产的占有随着领土扩张过程中的对被占领地区的居民的掠夺而进一步发展起来,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公民内部逐渐由于贫富差距扩大而陷于日益分裂中,贵族阶级在自身进一步走向特权化的同时,对平民的剥削也进一步加强,公民内部的社会不平等加剧,民主制无法实现对被占领地区的有效统治和稳定罗马社会局势,共和制呈现危机局面,公元前三世纪,意大利境内爆发了大规模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意大利又爆发了共和国后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起义,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由于连绵不断的奴隶起义,迫使罗马统治者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当权者个人也不断建立自己个人的独裁统治,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进入后期阶段,先后出现了苏拉、庞培和恺撒等的寡头执政,共和制逐渐向帝制过渡,罗马统治集团内部不断爆发争夺权力的斗争和内战,各种势力在殊死的争夺和斗争中,逐渐把共和派势力逐出权力领域。经过这样的两个多世纪的斗争,公元前31年,从屋大维时代开始,帝制最终在事实上取代了共和制,公元一世纪,共和制的外衣终于被最后抛弃,正式进入罗马帝国时期,在此后的近两个世纪中,罗马的官僚制度和皇帝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帝国统治处于一个长期的和平时期,对外扩张基本停止,社会经济在和平的条件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帝国初期的繁荣局面,公元二世纪,罗马开始出现隶农制,奴隶制逐步解体,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和奴隶来源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对外扩张减少而日益枯竭,不断增加的税收使平民日趋贫困、并大量破产,公元三世纪,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各地不断爆发声势浩大的奴隶、隶农和平民起义,整个国家陷于内乱之中。帝国的统治盛极而衰,从此日趋走向没落。此后,为了弥补日益减少的财政税收,国家的赋税征派逐渐扩展到中、小奴隶主阶层和官员身上,日益增加的税收使中、小奴隶主阶层和官员日益破产,帝国由于失去了中、下层官员的支持而对社会的控制日趋松弛,基础日益缩小,行政也更加荒废,呈现分崩离析局面。

帝国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候,从公元二世纪开始,受匈奴西迁压迫的德意志境内的日耳曼人,开始纷纷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从此以后,帝国不断遭到境外蛮族的入侵,各地被征服者也不断脱离帝国而独立,帝国领土日益缩小,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的破坏,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使帝国无力维持自己的统治,公元396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别定都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前者称为西罗马帝国,而后者称为东罗马帝国。公元五世纪,已经在连绵几个世纪的外族入侵中残破不堪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进一步入侵中,经济彻底遭到破坏,皇帝逐渐沦为外族雇佣兵首领的傀儡,公元476年,西罗马的皇帝罗慕禄被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西欧奴隶制时代结束。按照欧洲人的历史编年习惯,这一年被作为欧洲中世纪的开始时期。

 

⒌上古社会发展全貌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把整个世界的历史时期分为如下的几个部分,通常,把奴隶社会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远古时期,而把从奴隶社会开始到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时期称为上古时期,以后的则称为中古时期、近代、现代、当代等,具体时间划分见以后介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奴隶社会最早从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城邦制奴隶制时代开始,至公元前3000年上下埃及统一,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稍后,在亚洲的两河流域,也出现了苏美尔城邦、巴比伦尼亚和小亚的赫梯、巴勒斯坦等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即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奴隶制文明,它们的国家形式与发展与埃及类似,在这些地方也就形成了最早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它们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当这些地区的早期奴隶制文明继续发展的时候,在东亚和南亚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另一些奴隶制的古典文明的发源地,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出现了另一古代奴隶制文明,即古代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最早文明;与此差不多同时,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古中国的黄河流域奴隶制国家和文明,在欧洲,则出现了古希腊的克里特岛的最初奴隶制文明,以及后来的古罗马文明,这些文明构成了古代社会的最主要文明形式。所有这些早期的奴隶制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产生于气候适宜、水量充足因而适宜农耕灌溉的较大的天然河流附近,可以说主要是天然环境和条件的产物。随着奴隶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再以后,西亚地区又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奴隶制大国,如亚述、波斯、萨珊(前期)等,这些国家在向外扩张中,逐步吞并和灭亡了那些原有的建立在狭小地域上的较小的奴隶制国家,并且改变了一些地方的民族和文化,使之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形式,如埃及等国家,而在中国,这种民族和文化的连续发展还保留着,在西周以后,特别是东周的春秋和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统一民族,为中国的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古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欧洲,还出现了马其顿王国和继承它的在一些地区统治的后继奴隶制国家,如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等,在亚洲东部的中国周边地区和南亚,也出现了古代的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贵霜帝国等古代的奴隶制国家。这些古代社会的奴隶制国家,除少数个别的外,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和接近中温带的寒温带范围内,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在古代社会的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生产非常依赖于天然的气候、地理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些地方的条件适合于古代社会的奴隶制条件出现,所以古代的奴隶制文明才最先从这些地方产生出来。奴隶制文明的出现,一方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和条件,从而古代社会的新的发展手段和能力,从而创造了古代社会的灿烂文明,另一方面,受古代社会的物质条件的限制,在专制制度下,又只能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生命来换取这种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奴隶制的发展情况很不相同,古代西亚、埃及的奴隶制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后,到公元以后的几个世纪内,才陆续进入封建时代,而中国的奴隶制形成虽然较晚,但发展较快,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罗马帝国的奴隶制虽然形成较晚,但也几乎和世界上当时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同时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而导致的新的社会经济方式从而阶级群体及阶级关系的出现,各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奴隶制危机现象,与此同时,受外来蛮族入侵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文明冲突和文明破坏导致的各种灾难和浩劫,蛮族入侵加速了这些被侵略国家奴隶制度的衰落。

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世界古典文明处于继续发展中,从大约公元二世纪后,北方的蛮族开始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蛮族的向外扩张,处于南方的形成较早的奴隶制国家受到大规模的侵略和洗劫,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和条件的不同,这种入侵给各地区所造带来的实际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蛮族对西罗马帝国的长期侵略和洗劫,基本上破坏了那里的经济,战争使城市毁于反复不断的战乱和洗劫之中,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最终灭亡,而东罗马帝国由于有足够的武力保护免遭了这种洗劫,在西亚,也遭到这样的当地北方蛮族入侵,由于西亚地区当时尚有处于强盛阶段的奴隶制大国的存在,也基本上抵挡住了蛮族入侵者的进攻,古典文明保存得比较完整,没有受到较大的破坏,而在当时的中国,在四世纪初(公元317年)以后,由于西晋的衰落,无力抵挡南下蛮族入侵者的占领和洗劫,也使北方文明遭到很大破坏,虽然它也是这一时期的古代文明的一部分,但它实际上属于新的封建文明的一种形式,因此和上述的各国家的古典文明实质和衰落所造成的后果并不完全相同。各地区古典文明的不同程度的破坏(除中国外),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后起文明发展形成的外族入侵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本身的奴隶制危机所导致的统治衰落从而国家防卫力量削弱的必然结局,这种文明的破坏,同原有的内部社会因素一起,进一步打击了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和维持奴隶制社会统治的物质经济基础,促使其加速走向衰落,也强化了其走向衰落趋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是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财产的破坏,这是由人类社会当时所处的早期的文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进入中世纪以后,古典奴隶制度的文明开始逐渐被以东方农业大国——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的封建制文明所取代。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 16: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