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reston 于 2017-7-26 06:49 编辑
BBC
共军的轰六飞机再次出现在台湾东部外海,台湾是否有能力反制成为关注的课题,但是台湾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也已经成为"插满导弹的小岛"。 蒋介石撤退到台湾、苏联在50年代提供共军米格15喷射(喷气)战斗机之后,台湾就一直面临来自空中的共军威胁,早年是依靠美国提供的战斗机搭配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维持台海空中的"恐怖平衡"。 地面则是靠美国提供的胜利女神、力士以及鹰式等导弹保卫台湾领空不受共军的侵犯,但是在蒋经国执政的时候,认为美国提供的各型导弹不但数量不足,性能也受到很多的限制,而且美国也不会提供台湾较为新型的导弹,因此指示军方成立研发导弹的特别单位。
乌龙命名由于空对空导弹的门槛高和难以与美国系统整合等因素,初期台湾是先发展地对地和反舰导弹为主,并在1981年(民国七十年)双十节的阅兵中一口气展出了仿造以色列加百列反舰导弹的雄蜂导弹、仿造苏联泥火箱型反坦克导弹的昆吾导弹以及参考美国长矛战术导弹的青蜂飞弹。 当时民众不知道的是这三款导弹并未量产,不过对当时因为国际关系丕变而风雨飘摇的台湾却有鼓舞民心的作用,而后来昆吾与青蜂两型导弹可以说是无疾而终,在命名上摆了个大乌龙的雄蜂导弹后来大量生产并且配备到台湾海军舰艇上,成了反舰作战的主力。 为什么说雄蜂导弹在命名上摆了个大乌龙呢?学过生物的人大概都知道,基本上蜂类中的雄蜂只有交配的功能,没有攻击的本事,名字听起来好像雄赳赳、气昂昂,但是雄蜂不具备蜂类保家卫国的能力,后来成军的时候已经改名为雄风导弹、成为第一代台湾自制的雄风反舰导弹。 当时台湾海军为了装备这一型导弹,展开了"武进计划"将二战时期建造的驱逐舰大规模改造结构,让那些老爷爷级的军舰背上了新型武器继续保卫海疆,另外也参考其他国家组建了一支导弹快艇舰队。 负责研发导弹的中山科学研究院随后还发展了性能较佳的雄风二型导弹,并在90年代针对反制共军海上武力大幅扩张而研发了雄风三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俄国"日炙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并列全球"唯二"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世界上第一次在空战中以导弹击落敌机,就是台湾的F86军刀机以响尾蛇导弹击落共军的米格15战斗机。
对空导弹80年代中期,台湾因为无法取得新型战斗机,因此决定研发后来命名为经国号的IDF(本土防卫战斗机),同一时间也启动"天剑计划",发展类似美国响尾蛇与麻雀导弹的天剑一型和二型空对空导弹,装备在IDF上,在IDF成军之后,天剑系列导弹加入了防卫台湾天空的行列。 有鉴于戍守台湾多年的胜利女神、力士以及鹰式各型导弹性能老化逐渐不敷所需,台湾计划发展自制"天弓"导弹予以取代,也是在80年代开始研发新一代防空飞弹,到了90年代又面临了共军在对岸部署针对台湾的地对地导弹,而向美国采购爱国者防空导弹则是价格昂贵、数量不足,当时台湾发展防空导弹已经大约10年,技术也日渐成熟,台湾就进一步陆续研发天弓二型、三型导弹。 台湾军方后来也发展天剑和天弓舰载版、陆基版,取代美国响尾蛇系列的海欉树、陆欉树导弹,而台湾新一代造舰计划则是决定全面采用台湾自制的各型导弹。
台湾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发展导弹40多年,但是受到美国方面很大的限制。
美国掣肘为什么标题会说台湾发展导弹是战战兢兢,美国对台湾发展武器有着一条秘而不宣而且不成文的红线,以导弹为例,基本上就是台湾的导弹射程不能足以攻击中国本土,前面提到的青蜂导弹之所以无疾而终,很多评论人士就认为是因为美国当时担心台湾发展地对地导弹在台海会造成"恐怖平衡",尤其是台湾在当时还发展核武,对美国的中国政策不利。 台湾的地对地导弹发展也就在美国的压力之下被迫放弃,一直到进入21世纪,才传出台湾在美国的默许和技术支援之下,正在发展射程可达三峡大坝、上海、成都等华南城市的巡弋飞弹(巡航导弹)以弥补台海军力严重的失衡。 军方和官方对此消息是表示"不予置评",但是媒体和军事专家还加码爆料,台湾还重启了当年被迫放弃、发展远程导弹的"天马计划",直到马英九担任总统的时候才"暂缓",或许有些中国的专家会对台湾的导弹发展能力与性能嗤之以鼻,但是也有不少的西方军事专家认为,台湾发展军武、尤其是研发导弹的能力不容小觑。 外交受困、采购军武困难的台湾,由于重工业基础欠佳,在造舰、自制战斗机、战斗车辆都有很大的障碍,但是40多年的发展,让台湾成了一个"插满导弹的小岛",为自己的防卫披上了一层导弹编织出的盔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