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boluowang.com
正體
切换到窄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家园
Space
新闻子站
评论子站
生活子站
娱乐子站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本版
帖子
日志
用户
阿波罗网论坛
»
论坛
›
阿波罗世界之门论坛
›
文艺书香
›
清明不扫墓? 古人在清明节从事什么活动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34
|
回复:
0
清明不扫墓? 古人在清明节从事什么活动
[复制链接]
edak8821
edak8821
当前离线
积分
9615
IP卡
狗仔卡
438
主题
1784
回帖
961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15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3-4-5 23: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源:大纪元
作者:容乃加
清明节寓意:天道无私,是以常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pixabay)
一年容易,清明节、祭祖扫墓节已经来到眼前。然而,清明扫墓的民俗比起其它的中华民族古民俗算是形成得较晚的。在此之前,清明节气(黄历三月节)来临时,古人有哪些习俗风尚呢?
清明和扫墓的源起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黄历中的三月节,到了宋代成了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节,此时扫墓才成了清明节重要的行事。在宋代之前,民间多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扫墓,传自汉代以寒食纪念忠臣介子推死谏晋文公的遗风。
三代以前皇室无墓祭,从秦代开始,皇室在坟茔旁起寝殿,作为收藏祖先衣冠的地方和祭祀的宗庙。东汉迁都雒阳,远隔关西的诸皇陵,不可能四季都前往祭祀,所以就雒阳举行祭祀,皇帝西幸时,即亲谒陵寝。
春秋时代,士大夫在家庙祭祀祖先,宗子(嫡出长子)不能行祭祀礼时,由庶子到坟墓前设坛祭祀。若宗子死了,庶子在坟前祭祀告祖之后,就在家里祭祀。
到了唐代,皇室在“晦、望、二十四(节)气、伏、腊及四时(四季)”这些时点都举行祭祀。(《通典‧礼九‧时享》)祭祀之外,另外还有“上食”之礼,唐高宗永徽二年制定的新规中,“上食”之日也包含了“清明”这一天。[1]
唐代时,民间百姓在寒食节上坟拜扫,代代相传,俨然成俗,但是并不在礼制之中。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四月,允许百姓于寒食节上墓拜扫尽孝思,并编入五礼之一。百姓可在坟茔南门外奠祭食物,但不得作乐,祭拜后泣辞祖先,然后可在看不到祖坟的地方吃奠祭的祭品。 [2]
到了宋代“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寒食后第二天的清明日[3] 成了寒食节假中一天,并且成了人们上坟拜扫新坟的日子。北宋遗事《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卖纸马纸钱的店铺都当街用纸钱叠成纸楼阁,都人多在此日出城,四野如市。从宋代以来,清明节和扫墓祭祖的习俗相连,历代相沿成俗。
古时清明不扫墓 古人有什么活动
从上古到唐朝,人们不在清明扫墓,然而节气习俗非常多,人们都作些什么呢?一般说来,主要都是和清明节气有关的活动。因为清明紧接着寒食,所以两节的节俗也常常连成一气,或互相影响。
清明改火出新火
周代时有清明颁新火的礼制(《周礼》)。古代钻木取火,四时按照季节特性,取用不同的木材取火。寒食在仲春(春天第二个月)之末,禁火;清明在季春之初,出火。《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季春出火”。季春取榆柳生火,称“柳之火”,富含旺盛的生机。
清明节取榆柳出新火。 (Pixabay)
四季改火含有“救疾”的作用。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徐颋《改火解》说:“改火之典,仿于上古,行于三代,迄于汉……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就说四季都有适宜的柴火,如果换季不改火,不合当令的木材便有毒,容易使人生病,所以要改火。
据唐人《辇下岁时记》卷中记载,唐朝在清明节这一天清晨举行点燃新火和隆重的赐火仪式,以示去旧迎新。清明赐火的仪式,先在宫殿前举行钻木取火的竞赛,由宫中尚食内园官(供奉禁苑膳食)小儿参赛,先钻着火的人可得到皇上赐给的重礼——三疋绢和金椀一口。然后皇帝颁新火,将榆柳之火赐给近臣戚里。杜甫《清明 二首其一》诗句“朝来新火起新烟”,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句“三见清明改新火”,都反映了清明改新火的风俗。
踏青春游
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清明时节出游踏青,起源于古代的“祓禊(音同“福系”)。这种到河边祓禊洁身的习俗是源于周朝的礼制,周朝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春天祓禊在三月上巳举行,这时天地清明,是一年中最好的健身时机,彼时人用香薰草药来沐浴洁净身体,洁身效果更好,周朝人称为“衅浴”。
俪人、公子王孙在上巳日到河边祓禊、禳灾招祥,形成风尚,演变为踏青节。隋炀帝有词吟“踏青鬬草事青春”,孟浩然诗句“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还有唐代诗人李嘉祐的诗句“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就是踏青风尚的写照。
打球 蹴踘(球)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人们在寒食打球(一种皮球,外皮内毛),就是“蹴踘”游戏,也就是蹴球。有一说,蹴踘是黄帝所设计的一种兵势训练法,也有说是起于战国时代。《辇下岁时记》记载,唐代新进士于清明日在长安月灯阁设置打球之宴。登科进士一起来打球,散发一种允文允武的气象。唐代宰相诗人张说的诗句“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鬬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唐末诗人韦庄诗句“雨丝烟柳欲清明……隔街闻蹴气球声”,都反映了当时人在寒食、清明时节风行打球的情景。
荡秋千
清‧焦秉贞绘《秋千闲戏图》册页。(公有领域)
年轻女子们荡秋千是锻炼矫健身手的一种体能游戏。传说荡秋千起源于北方民族,后来传入中原,成了女孩儿们最爱的游戏。从《艺文类聚》集录《古今艺术图》中可以看到这一段纪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
传说荡秋千在春秋时期就传入中国,因为设备很简单,又容易学会,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到了汉代以后,荡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的民间体育活动,流行在女孩和仕女之间。清净明洁的春阳下,女孩们穿着炫亮的服装立在秋千悬木上,迎风晃荡,那秋千彩绳和衣裾飘飘,成了春日的一道明媚的风景。唐代王建《秋千词》描写:“少年儿女重秋千,槃巾结带分两边”。明媚的春天,青春女孩们走出闺门荡秋千也是寻找良人的一条途径。
拔河
拔河是一种团体比力气的游戏比赛,在战国时代就有,称为“拖钩”“牵钩”,到了唐代称为“拔河”。唐中宗很爱看拔河比赛,《谈征‧事部‧拔河》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春正月,幸元武门观宫女拔河。”次年清明日再次“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由此也看到,当时拔河是男女皆宜的游戏比赛,“以大麻绳两头系十余条小索,每条数人执之以挽,力弱为输”。当时宰相和驸马都来参加拔河。
斗鸡和斗卵
寒食斗鸡、斗卵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北朝至隋代的《玉烛宝典》记载,“寒食此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春秋(时代)季郈鸡斗延及鲁邦。”就说斗鸡起于鲁国的季氏和郈氏,后来风行鲁国。《吕氏春秋·察微》也记载了“鲁季氏与郈氏斗鸡”。
除了斗鸡还有斗鸡卵(鸡蛋),怎么玩?南北朝风土志《荆楚岁时记》记录,寒食斗鸡卵是指彩画鸡蛋或者雕镂鸡蛋的比赛,这些雕好的鸡蛋也用来祭祀或作为馈赠远方亲朋的礼物。古代的富豪之家,不仅在鸡蛋上染出蓝茜色,并雕镂成各种模样,如彩球花等等。白居易诗句“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描写镂鸡卵的玲珑细致。雕卵有什么特别含意呢?用意在于“发积藏、散万物”,含有激励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味。除了馈赠镂鸡子,《岁华纪丽》记载寒食食俗,还有雕画鸭子互相馈赠的。
戴柳
柳树生命力强盛,古人说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齐民要术》)。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晋文公纪念忠臣介子推的遗事。《燕京岁时记》书中提到,唐高宗时,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说戴柳圈可免虿毒(虿音chài,形状似蝎而尾部较长的毒虫)。宋朝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加入了戴柳保青春的含意。
清明戴柳,寓意保青春。 (pixabay)
整理蚕室
清明节吹响了一年中养蚕的号令。古代在清明这一天,后妃斋戒,亲采桑叶,以劝农妇努力养蚕。蚕家妇女在清明日要整理好蚕室,把蚕室的穴缝涂紧密,以保持蚕室的温度,确保一年养蚕好收成。
结语
清明节气到,万物至此皆㓗齐清明,阳气盛发,人间节俗也展现顺时而发的旺盛生命力。“天道无私,是以常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清明日、清明节,传递给人间永恒的天道格范,年复一年,历经世代变换而不息。@*#
注释:
[1] 《通典‧礼十二‧上陵》:“谨按献陵三年之后,每朔及月半上食,其冬夏至、伏、腊、清明、社等节日,亦上食。其昭陵请依献陵故事。”上(唐高宗)从之。
[2] 开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馔讫,泣辞。食余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3] 按照节气进入清明的时间也可能是寒食后第一天。
其它资料来源:《御定月令辑要》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
|
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2 12: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