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0|回复: 0

中国企业自杀式求合资 简直是"脱光衣服让人看"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2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95
发表于 2006-3-1 16: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制于"外":中国骨干企业入骨之痛

   "简直是脱光衣服让人看。"

2005年初,德国ZF集团对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历时半个月的调查,调查细致得"毫无商业机密可言"。杭齿是我国机械传动装置行业的龙头,掌握着多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其船用齿轮箱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但是杭齿的汽车变速箱生产能力相对较弱,试图通过与世界传动行业巨头ZF集团合作来提高。此前,合作谈判进行了两年多。

   通过这次调查,
ZF公司完全掌握了杭齿的"底细"。而且,它早就掌握了杭齿大股东、能够决定杭齿命运的杭州萧山区政府的"底线"──一定要达成合资。ZF公司曾放言:不按照整体合资、外方控股70%的要求办,就不来杭州投资。

杭齿高层几乎全部反对,但迫于区政府的指令,全面合资的意向书还是签署了。据此,杭齿将全部并入合资公司,只拥有很少的管理权,不再拥有自主开发相关产品的权利,不能再使用近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品牌。

这次不计成本、自残式的合资被披露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底,合资事宜全面停止。萧山区和浙江省都表示要大力支持杭齿自主创新,帮助其解决厂房狭小、人员包袱重等各种问题。杭齿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一事也正在积极进行。

杭齿无疑是幸运的,避免了"合资-亏损-外方独资(控股)"这一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然而,许多国有骨干企业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它们在合资的道路上,已经书写、正在书写和将要书写违背中方合资初衷的命运。

大连机电厂是中国最大的电机企业,一直是国内中小电机行业技术发展的领航者。1996年与新加坡威斯特公司合资后,连年亏损,仅3年时间就被新方收购,一半以上职工失业,技术平台瓦解。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95%。1997年它的优质资产与美国一公司合资,7年后被美国公司全部收购。从此,中国大型农业机械领域的技术平台瓦解,农业大国中国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市场被美国公司垄断。

中国化工机械制造的设备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锦西化机,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制造、维修技术,2004年全集团盈利800多万元。2005年,在葫芦岛市政府的主导下,锦西化机与德国西门子合资,丧失了对其最大且唯一盈利的分厂的控制权。从此,国内大型化肥设备维修依靠的对象变成了外国公司。

《中国工业报》集中报道过十几个这样的合资案例。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承耀研究员在总结它们的共性时提到:我们要"利用外资",结果反而"被外资利用"。企业往往"拱手相让",合资成了"外商与官员的双赢"。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路风等专家尖锐指出,各地正在把引进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制的主要途径。而政府违背市场规律,追求短期政绩,其主导的这类合资与引进技术没有必然关系;相反,合资后由外方控股,原有的研发队伍和技术积累大部分解体、流失。

   "外国的(技术)学不到,自己的技术也丢了。"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高梁忧心忡忡。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也说:"我们往往就是这样轻视自己的力量,盲目迷信外商,以为包治百病。结果怎么样?其实外商对中国企业根本没有感情,用一点钱就把中国企业收购了,钱赚够了就走人……这样失败的合资,实在得不偿失。"

   外方控股,实质否定了"自主",国家创新战略要落实到企业变得困难。日本一家刊物称,中国经济有可能被外资左右,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
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基础性的工作没人做,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又不畅通,"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以小农式的方式进行创新"。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主要经营指标为什么能够连续15年保持年均50%的增长?董事长左延安说:我们投入3亿元建立了研发中心,研发费用2002年是1.9亿元,2005年提高到了5.45亿元。

   沉默的行业协会

   最能了解行业动态的行业协会在许多关键问题上缺席,无疑影响到自主创新战略在各行各业的实施。

例如在工业园区的科学规划上,协会少有作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祖说:"高新区最大的缺陷就是一批企业扎堆,企业关联度不高,没有集群的产业技术。"又如在跨国公司不断"吞并"国企的危险局面下,行业协会几乎没有发言权。

王声堂也认为,政府不够重视协会的力量,而协会自身也有许多弊病。例如,行业协会的主持者很多是退下来的政府官员,其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与协会的本质相背离。

   不平等的游戏规则

   没有自主创新也能活得好好的,那么干吗要花大力气、冒大风险去搞?动力不足,极大妨碍了企业的创新。

   这与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公平有很大关系。

以汽车产业为例,像本土汽车企业所得税是33%,而合资企业只有17%,有的仅7.5%。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履忠指出:这无疑是奖赏合资中的外方,打压、扼杀民族工业。

   还有,按照目前的税法,国家是要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征税的。

   "现有企业不能成为实验开发和自主创新的中坚,关键在于经济体制。"在今年元月的一次演讲中,郭励弘研究员如是论断。

   "自杀"的国有企业

煤炭变石油设备,国外价格是2亿元~3亿元一套,国内几家企业同类产品价格是1亿多元。由于目前国内石油短缺,国内一窝蜂上了五六十套设备,其中只有7套是采购国内生产的。

此类对本国产品漠然置之、非要买国外所谓"技术先进设备"的现象,司空见惯。有关人士非常气愤,"实际上是用轮船往国外运黄金"。

近年来,国有企业中还出现了一种"自杀性的动作"──行政性扭亏为盈。就是说政府迫使企业减少补偿固定资产所损耗的价值即折旧,从而增加盈利。在制造业,美国的折旧率约为13%,日本是11%~15%,而中国制造企业被压到4%,这意味着发展资金的积累大大低于竞争对手,本来实力就弱的它们要去与跨国公司竞争,郭励弘研究员认为实在是"痴人说梦"。

 这与行政资源的分散有很大关系。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涉及商标、专利、版权等主管部门,还涉及到文化、影视、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以及海关、公检法等执法司法机关。此外,跨省侵权行为在一些地区还受到地方主义的保护。

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也造成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忽视。郑永锋说,国家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一切看效益,而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看论文。国有企业负责人专注眼前规模和市场,而企业技术人员看重论文和成果鉴定。

另外,政府在批准某种产品的市场准入时,往往没有尽到审查义务。据天士力集团介绍,公司生产的某一种中药产品在专利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保护期限内,而广东某厂家却又获得了该种产品的国家正式批准文号。结果,天士力集团遭到侵权。

   外患:"贴牌研发"后患无穷 跨国公司"合法"挤压

外资机构在北京等地设立的研发机构越来越多,国内科技成果外流越来越严重。国内专利制度缺失,研发人员更愿意以高价的研发费用来换取专利申请权的放弃。结果,外商获得了长远的知识产权回报。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平认为,这种"贴牌研发"比"贴牌生产"后果更严重。

   目前,跨国公司每年专利申请量占我国总专利申请量的30%。它们还往往把原本属于公知领域的东西纳入私权保护的范围。

我国公司面临日益密集的专利"陷阱"。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指出,发达国家对中国存在着明目张胆的知识产权掠夺,必须警惕知识产权暴力。

法律界人士认为,我国2000年修订的专利法和正着手修订的商标法、著作权法,几乎都是按照体现发达国家利益的协议标准制定的,超越了中国现实,便利了外国知识产权人"合法"挤压国内竞争对手。

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反垄断法,制约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但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可操作的反垄断条款。中国企业遭遇的尴尬是:在国内市场上,对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束手无策;在国外市场上,却受到严格的反垄断法限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4: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