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65|回复: 2

暑假学生偷尝禁果 少女堕胎让人痛心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6-7-21 2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7-19  
【看中国报道】7月9日,在北京市某私立医院妇科的候诊区,一名背着书包的男孩一边不停地看表,一边向人流手术室门口张望。过了一会儿,一个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虚弱的女孩捂着肚子从手术室走出来。男孩立刻迎了上去:“怎么样,很疼是吗?”并搀扶她坐下来。女孩闭着眼睛摇了摇头,靠在了男孩的肩膀上。
  记者坐到他们旁边,给女孩递去了纸巾。女孩叫小夏(化名),刚满17岁,是医院附近某职业高中的学生,男孩是她的同班同学。在后来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两人是在恋爱半年后偷食禁果的。小夏告诉记者,周围很多同学都是经过短暂相处就发生关系了,有些还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在好友面前还以夫妻相称。她说,在和男友发生性关系前,两个人对性知识都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避孕。小夏上个月发现自己没来月经,开始没当回事,以为是吃冰淇淋吃的,后来用测孕纸测试之后发现竟然怀孕了。两人非常害怕,特意等到放暑假的时候来堕胎,一来不容易被发现,二来可以利用假期“好好养一养”。小夏的男友告诉记者,他们没敢向家里要钱,从同学那里借了几百块,不够做无痛人流的费用,只能做普通人流。说到这里,小夏忽然说肚子疼,记者陪她去了趟洗手间,发现事前垫上的一块卫生巾已经全部被血浸满。她哭着说:“这种痛简直刻骨铭心,以后再也不想来这个地方了。”后来医生告诉他们这是术后正常反应,两个人这才放心地离开。

  怀孕少女越来越多

  7月11日是第17个“世界人口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女孩、行动起来”。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小夏的故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花季少女因为不懂得保护自己,激情过后却要承受痛苦的代价。更让我们不愿看到的是,这样的少女正变得越来越多。

  中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任、联合国基金会 生殖健康倡导项目专家肖扬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妇产医院工作时,所有未婚女性的人流比例也不过10%。现在北京的少女人流率达5%,上海为7.2%。肖主任指出,目前少女怀孕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低龄化,她了解到最小的才10岁;二是反复人流,2年7次,1年6次的都有。

  北京妇产医院生育调节科陈素文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模样的女孩到医院打胎,多数由男朋友或同学陪同而来。粗略估计一下,10个做人流的人里大概就有1个未成年少女。由于一些私立医院拼命宣传人流无痛、快捷、保密,少女的比例还要高得多。这些女孩做人流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每年的二三月份,另一个是七八月份。寒暑假和春节是学生们最容易发生性行为的时候,而且这时做人流,容易逃过老师和家长的眼睛。

  人流让少女自卑

  “一些未成年人来做人流,大多会伪造姓名或谎报年龄,医生没有权力过问,但一做手术就能发现年纪其实很小。还有个别女孩做过三四次人流手术,如果有合并生殖道炎症、先天性疾病的,会很危险。”陈素文主任对未成年少女怀孕导致的恶果非常担忧。肖扬主任也告诉记者,人流有出血、粘连、子宫异位、感染、子宫穿孔、月经不规则、闭经、腹痛、不孕等十几种并发症,而且未成年少女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导致后遗症。

  美国少女的怀孕比例是全球最高的。那里的医学专家指出,少女在人流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是成年妇女的2倍,甚至可能影响日后的生育。除此之外,人流还会对少女的心理造成影响,使她们感到悲伤、沮丧,有罪恶感,失去信心,引起睡眠、饮食和性生活失调,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症。一位做过人流的14岁少女说,她现在经常觉得自己杀死了一个孩子。上海解放军411医院的统计也显示,做过人流之后,65%的少女产生了自卑等不良心理表现。

  “边发短信边等手术”

  尽管少女怀孕后做人流危险很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却不把人流当回事。据《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某医院的院内调查显示,32%的怀孕少女认为怀孕“没什么大不了的,去医院做人流就可以”,8%的人竟认为“怀孕就是生病,去医院治一下就好”。陈素文主任去年遇到过一个被母亲带来打胎的14岁初二学生。她和同学发生关系后怀孕,由于害怕,两个孩子偷偷去私营医院做药流,结果回家后经常大量出血,被母亲发现送到医院时,女孩已经过了可以做人流的时间,只能继续妊娠,等待引产。“当时,女孩的母亲又气又急,一直在掉眼泪,而那个孩子一句话也不说,默默地坐在那里,脸上显现出超乎年纪的冷静,那一幕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陈主任这样对记者说。

  说起现在孩子对怀孕的态度,肖扬主任摇着头说,十几年前的人做人流时都显得忐忑不安,觉得很倒霉。可现在的小孩子简直不当回事。她经常在医院见到怀孕少女一边等着做手术,一边嘻嘻哈哈地发短信,还跟同学或男友聊天。做完了出来还跟旁边的人说“真的不疼,下次还来”,让医生哭笑不得。

  开放的性观念和落后的性教育

  怀孕少女增多的背后,是青少年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前不久,上海东方卫视在节目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9岁以下青少年中,5%—1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北京市妇联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13—19岁少女中,8%有过性经历,3%曾怀孕。小董是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学生,他认为有20%的女同学已经不是处女了。“这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注意安全,事后能够承担责任就好”。他告诉记者,去年一个男生的生日聚会上,曾有同学送安全套,当时大家都认为很有新意,没觉得过分。“听说隔壁班还有女生给男生送壮阳药作为礼物的”。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1 21: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中学生在日本的亲身体会

  我朋友的侄儿5月14号出发到日本,代表某市中学生进行了为期7天的参观学习,同行的一共8人,其中6人是该市6所初、高重点中学最优秀的学生,另两位老师和翻译。今天我特地问他感觉如何,他答:中国和人家没得比。
  具体方面的内容如下: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在公路上随处都可以看见小动物,例如松鼠、鹿等等,而且它们根本就不惧怕人。(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被你看见的话,100%的拿起了猎枪)
  2 道路比较小,除了最主要的道路,基本的道路都是一去一回的双车道,他们宁愿多种树木也不愿扩大道路。
  3 街道很干净,看不到人乱扔垃圾。
  4 闻不到汽油味,空气很干净。虽然基本日本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但是他们一般都是周末出去旅游的时候才开,平时都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基本看不到摩托,环保意识很好。日本的电车使用率很高,当然他们的科技也发达,因为他们使用的燃油应该是环保型的。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多台风,种种自然力排山倒海、不可抗拒的爆发。难于抗衡的灾害,让日本面对突发能够变得沉静、镇定,转而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一边很敏感的感觉着大自然的善意,也格外珍惜这份厚爱。(中国的环境已经非常另人担忧,但是我们的环保意识却在倒退)
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1 一行人在日本和人的接触中,感觉日本人非常的大方、亲切。头三天的日程是安排好的,见市长、参观学校等,所到之处所见所遇都感觉日本人非常的善意。后三天是自由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日本人一样的礼貌、热情,感觉不到一点歧视和敌意。
  2 在车上是没有收费器,收费器是设在站台的,这样上车的时候就不会堵塞,收费器没有人看管,完全自觉。同样,大部分景点的入口是不查票的或者偶尔抽查,日本人都认为:人与人一定要互相信任,而且也相信着每个人。
  3 在马路上车是让人过,即使是不小心某个人闯红灯,车都会停下来让人过。在其他地方的马路也是这样。
  4 同样的东西并没有地方的不同而价格很大差异,新快线的食物和外面的价格一样。更不会因为你是旅客而提高价格。
三:日本的教育
  此行主要是参观学习日本的学校,所以去的学校最多,接触的学生也是最多,侄儿说:在日本做学生真的很幸福
  1 日本学生、大人的作息是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放学,学生晚上没有作业,都是在上课的时候就完成了。
  2 日本的学生不用象中国的学生学那么多的科目,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按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尤其是爱好、特长的培养。
  3 日本是小班制,一个班基本是20到30人不等,而且一个班的配置老师也较多,例如教英文就有2个老师。他们还有特殊的智障班,而且是一个学生配置一个老师。
  4 在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非常受社会尊重,尊师重教是日本的传统,并且政府的教育投入非常大,有25%强(在中国的教育投入就少得可怜,就该市来说,大概3%左右,而且该市在比较发达的珠三角)
  在他向我描述完后,我问:如果你以后有机会在日本生活你会去吗?
  他答:我想我还是在家里比较好,但是平时到日本渡假还是挺好的,因为那里很舒服。
  我接着问:你认为中国什么时候能达到日本的水平?
  他挺失望得答:我即使活上1000岁,也看不到中国有这天
  在这里不评价什么,只把现象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我听完他的话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说得不客气,将来是清华北大的高才生,但是一个如此优秀的学生竟然也如此丧气。他也知道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关系,但是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另人扼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1 21: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百万年薪聘教授 中国知识界之耻 建议清退

)“高薪跳蚤”是大学校长们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为那些在高薪的诱惑下,在不同的大学之间跳来跳去的“名教授”们起的雅号:“今天这个高校年薪100万元聘请了一位知名教授,明天另一个学校开价150万元,这位教授便立即奔开价更高的那家而去……”(7月18日《东方早报》)。总之,他们像跳蚤一样,总是能够敏捷地跳到更容易吸到血的地方去。

  校长们对这种状况当然是不满的。但遗憾的是,他们除了发几句牢骚之外,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却完全没有触及,而在对策方面,也不过是重复了一些“要通过感情、环境留人”之类的陈词滥调。经验告诉我们,这肯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跳蚤来说,难道还有什么比血更能唤起它们的感情吗?

  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必须上升到知识分子的“德性”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名教授”(我们姑且假定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不是炒作、造假、剽窃出来的)作为知识精英中的精英,不能“以学术为志业”,而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个人发财致富的工具,这是一种“德性”上的堕落,是中国知识界的耻辱!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难道不是市场经济吗?不错,但市场经济也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卖。也许一个“性工作者”可以谁出价高就把自己卖给谁,但一个以追求真理为职业志向的知识分子却不能,而只能“以学术为志业”,也就是说,只能将学术作为一项自己志愿从事的事业,一切选择都应该以是否有利于事业为转移,为此要有献身的精神准备,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前辈学术大师常以宗教感情来比喻从事学术所需要的“被局外人嘲笑的奇特的如醉如痴”(韦伯)。歌德也曾说,谁从事科学和艺术,谁也就有了宗教。如果我们承认了这一点,那么“名教授”在选择工作单位时,“薪水”的高低就只能是一个次要的考虑因素,而绝不应该是“跳来跳去”的主要原因。

  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有希望的时刻,同时也处在历史上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所谓“战略机遇期”也好,“矛盾多发期”也好,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知识精英,在作出选择时,还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纳入自己的视野。

  在这方面,不朽的马克斯·韦伯也为所有的知识精英作出了榜样:1889年,他在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放弃了留在名校柏林大学当待遇优厚的法学教授的机会,却到当时地位非常低的弗莱堡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因为在韦伯看来,经济学在当时的德国虽然是“显学”,但德国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经济学,有的只是从英国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那里照搬来的皮毛,向公众灌输的则是一种“软乎乎的幸福主义”和市侩道德,这导致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不成熟”。

  韦伯认为,这潜伏着德国学术和德意志民族的根本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证实了韦伯的担忧),而韦伯一旦“怀着悲壮的心情”作出了投身学术的决定,他就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清教徒似的生活,即使是在一次大战失败后的动荡岁月里,他也依然如故。

  “高薪跳蚤”的出现并且成为“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讨论的一个议题,向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教授们是以学术为志,还是以金钱、美色、豪宅为志?我想这个问题还让中国的知识界去伤脑筋吧!我在这里仅仅想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是跳蚤,那么吸血就是它唯一的生存目的——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血来养肥这些跳蚤呢?

高校校长质疑百万年薪聘教授 建议清退高薪跳蚤

“今天这个高校年薪100万元聘请了一位知名教授,明天另一个学校开价150万元,这位教授便立即奔开价更高的那家而去……部分教授对功利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学术的追求,成为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难题。”在昨天的中外校长论坛上,与会校长们一致建议,高校教师应该全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合理清退教研能力差的人员,留住有价值的人才。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自7月12日开幕以来,到昨天已进行了6天,将于今天下午闭幕。在昨天一个主题为“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会议上,校长们对一些知名学者乐此不疲地做“高薪跳蚤”感触很深。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是这次圆桌会议的主持人,他首先对现在高校频繁以百万年薪聘教授的现象提出了质疑:“100万元可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延安大学校长廉振民也表示,从他们这样的西部学校挖走一位名教授,打击是致命的。“我们培养一个名教授几乎花去了全部的精力,而这名教授通常是学科的领头人,被其他学校用高薪挖走,我们的整个学科链都会受到重创。”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校长胡海岩认为,仅仅从物质层面刺激、完全通过高薪引进人才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引进了人还要留得住人,要不仅通过待遇留人,还要通过感情、环境留人,才能抑制教授做“高薪跳蚤”的现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长郝平认为,通过高薪引进人才特别是国内各校间互相挖人,是一种“恶性人才竞争”,如北外从北大或人大挖来一个教授,至少也要10万元,如果是国际上较知名的教授及其梯队的引进,没有几百万元是不行的。高校中互相挖人也伤了和气,不如建立学术联盟,通过精品课程共享、资源互用的方式达到双赢。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认为,要解决教授成为“高薪跳蚤”的现象还有一个办法是提高校内人员的待遇,让校内人才和校外引进人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良好的激励机制能让校内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强大的人才资源,就不会再依赖从校外或国外“人才进口”,这种担心引进教授是“高薪跳蚤”的情况也会有所减少。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认为,高校还有一个困扰是没有建立退出机制,“结果造成想留的留不住,想让其走的又走不了”。

  与会的校长们表示,虽然国内有一部分院校在教师分配制度改革上引用了聘用合同制,但并没有在全国形成统一模式。校长们都建议,高校教师应该全员实行聘用合同制,不安心工作或者没有教学科研能力的教授应该被合理清退,人才能进能出,流水不腐,才能保证中国高校的快速发展。

  国外校长谈

  让35%的人提前退休

  师资队伍的更新建设方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校长罗德里克·弗雷泽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阿尔伯塔大学在过去的10年中,对学校的系所进行了整合,将教学单位从81个缩减到了61个,让35%的人员统一在2003年之前退休,其中主要是那些缺乏教学和科研能力的。

  事实证明这项变革非常成功。阿尔伯塔大学现在有62%(大约900名)的员工是近几年新聘用到位的。这使得阿尔伯塔大学的教研人员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取得了非常出色的科研成果,赢得了加拿大国家工程研究院的很多奖项。

  弗雷泽也承认,让35%的人提前退休很困难,但最后还是成功了。当然,学校做了许多劝说工作,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绩效考核,淘汰那些缺乏能力的人员。

来源: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6-07-20/9684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8 03: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