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02|回复: 0

揭秘京城百年老字号的历史(组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08
发表于 2006-9-5 01: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到北京,就要逛逛历史悠久的“京城老字号”。也许大多数人对于老字号的认识就局限于“吃烤鸭要去全聚德”。你知道买布,买鞋去哪儿么?就算现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不一定都清楚。跟着我们一起在紫禁城里溜达溜达,看看老字号的变化。

  “食”在京城——餐厅 全聚德

  百年老字号资料:

  

  创始人:杨全仁

  杨全仁,河北冀县杨家寨人,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杨全仁对贩鸭之道揣摩得精细明白,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商议。这位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啊呀,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您看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眼珠一转,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甚为倒运,晦气难除。除非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方可踏上坦途。”

  一席话说得杨全仁眉开眼笑。“全聚德”这个名称正合他的心意,一来他的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可以标榜自己做买卖讲德行。于是他将店名号定为“全聚德”,又请来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

  

  “食”在京城——餐厅 老正兴饭庄

  百年老字号资料:

  赫赫有名的老正兴饭庄迄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它创办于清末同治七年。由无锡人蔡正仁、卓人兴合伙在上海创建了以经营河鲜海味菜肴为主的老正兴菜馆。由于当时上海正迅速发展成江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浙江两省涌向上海的商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刺激了上海餐馆的繁荣,老正兴也名声大噪,在上海,曾被人们誉为“饭店之王”。一些学徒帮工在老正兴学得手艺后另起炉灶,为了生意兴隆起见,也多以老正兴为名,最多时有140多家。

  创始人:浙江人蔡正仁和卓仁兴

  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两人结伴到上海滩闯世界。两人凭在老家饭馆学徒的手艺,在上海九江路的大陆市场内租摆一个小饭馆,各取二人名字中一个字给饭馆起名叫 “正兴馆”,起初只卖几款家乡风味菜肴,像咸肉、百叶、草鱼、豆腐什么的。随着中外商家大量涌入上海,“正兴馆”从开张就把住了“货真价实,选料精细,色香形皆佳”的十三字真传,没几年就成为上海滩有名的烧菜馆。后来“正兴馆”的几个学艺有成的伙计另起炉灶,也做起了“正兴馆”招牌的买卖。蔡卓两家掌柜为了自家声誉便将大陆市场内的饭馆名前冠一个“老”字,成为“老正兴菜馆”。

    

  “寻医问药”在京城:同仁堂药店

  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始人乐显扬精通医药,其子乐凤鸣编纂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该书汇集了乐家祖传秘方、太医良方、宫廷秘方等共362种。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

  同仁堂的历史,是一部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发展史。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同仁堂创立,到第一部《同仁堂药目》问世,同仁堂不仅精研修合指之术,立下“炮制随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随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且把医药作为“养生”、“济世”之方,讲“仁心”、“仁术”之道,从而奠定了同仁堂文化的底蕴,成为历代同仁堂人遵循的行为准则。

  创始人:乐显扬

  乐显扬,号尊育,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祖辈三代行医。他自幼耳濡目染,广读方书典籍,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他制作的丸药,都是取材纯正地道,制作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他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养生济世效力于社会的最高追求事业,他说:“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乐显扬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

  

  “喝”在京城——茶店:张一元茶店

  最早张一元茶庄,是张文卿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10 年)在前门外观音寺开办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说法,用一元祝他的买卖永远兴旺发达,不会衰落。张文卿是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年青来京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茶庄学徒。后在花市摆茶叶摊,买卖很好,创办大栅栏张一元茶庄张。张一元茶庄店堂中不仅设有品茶桌,而且可以看茶叶小样,使顾客先看货后买茶叶。其茉莉小叶花茶,向以清汤香馨杀口,为广大顾客赞许。又由于待客和气,茶叶包足,售价低廉,几十年来,生意始终不衰,名扬全城。

  创始人:张昌翼 

  安徽人, 叫张昌翼, 字文卿。从小学做茶,1900 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店, 取名 张玉元, 玉 在古汉语里也有茶的意思, 元 在汉语里是第一的意思。1906 年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开设了第二家店, 取名 张一元, ,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开市大吉,不断创新发展。张文卿于1925年亲自在福建办茶场,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要卖得便宜。

  [url=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09/34_04143124.jpg][/url]  

  “穿”在京城——布店: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

  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东省章邱县人孟洛川,继于济南、青岛和天津之后,投资8万两白银,委派已在北京前门外布巷子经营山东"寨子布"多年的孟侯,在大栅栏开设了这家绸布店。参照《淮南子》、《搜神记》中"青蚨还钱"的典故,取名"瑞蚨祥"。。“蚨”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种神虫,一母一子,不管子虫和母虫相距多远,它们都能飞到一起找到对方。据说如果将母虫和子虫的血分别涂在铜钱上,不论在市场上使用了母钱而留下子钱,或使用了子钱而留下母钱,在用毕钱后,这子钱或者母钱就会自动飞回来。所以,“青蚨”就成了金钱的代名词。而瑞蚨祥的字号,就是希望借其祥瑞的寓意,加上能带来鑫钱的青蚨,瑞蚨祥就能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创始人:孟鸿升

  是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是孟子的后裔。为人勤俭肯干,从经营土布开始,在济南城内开设了瑞蚨号布店。后来生意日益兴隆,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并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

  孟鸿升去世后,孟洛川当了瑞蚨号的经理。孟洛川年轻有为,善于动脑子,掌管瑞蚨号后,生意更为兴旺。他扩大了店铺的门面,又将店名改为“瑞蚨祥”,以求更增一层祥瑞。清光绪初年,孟洛川凭藉家族实力,委派孟觐侯在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以后,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孟觐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孟洛川出资八万两银,在大栅栏买到铺面房,并请清末秀才李林庠书写了牌匾,正式开办瑞蚨祥布店。

  瑞蚨祥开业后货真价实,服务热情,童叟无欺,而且高、中、低档商品齐全,所以生意兴隆,声名大噪,近七年时光就已拥有了40万两白银的资金,居“八大祥”之首。从此,北京城流传的歌谣“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中的第三句就干脆被改成了“身穿瑞蚨祥”。

  1900年,瑞蚨祥毁于八国联军的洗劫,不久重建开业。恢复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同时,为了保持瑞蚨祥在大栅栏经营面料的领先地位,民国初年,孟洛川在大栅栏西口内又开设了瑞蚨祥西鸿记绸布店和鸿记皮货店;不久,在大栅栏东口和西口,分别开设了东鸿记茶店和西鸿记茶店。后来又在天津、烟台、青岛开设分号。瑞蚨祥逐渐发展成为遍及大半个中国的连锁商号。

  瑞蚨祥创业初期物美价廉的平纹布深受顾客喜爱,历经几十年仍然畅销。这种布选用上好的白坯布染制而成,漂染工艺相当严格。刚出染坊的布匹严禁上市,必须包捆好在布窖里存放半年以上,待染料慢慢浸透每根纱线方可出售。这种工艺叫“闷色”。虽然这种做法影响资金周转,但经过闷色的布缩水率小,布面平整,色泽均匀鲜艳,不易褪色,所以瑞蚨祥一直坚持得一丝不苟。

  瑞蚨祥经营全国各地丝绸精品和各民族呢绒俏货,面向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各个阶层。为了保证质量,瑞蚨祥的绸缎呢绒都在苏州定织,并在每匹绸缎的机头处织上“瑞蚨祥”的字样。产品出厂时由瑞蚨祥的技术人员仔细查验。

  瑞蚨祥的皮货以质地优良、品种齐全而闻名。1930年前,瑞蚨祥一直坚持派出得力人员赴河北张家口、顺德和山西交城采购,中国北方各省乃至亚洲的皮货精品如海龙、水獭、猞猁、紫貂、滩羊皮等都有进货。皮货经镖局用镖车一直押送到北京,气派不凡。1930年以前,四五千元的一件貂褂、千余元一件的海龙领子,最好的金丝猴、玄狐、白狐等稀有皮货,在北京、天津常常是唯瑞蚨祥独有,至今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仍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06: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