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只是沿岸少了怪石嶙峋的山峰,便少了些许灵气。沿岸黄土层层侵蚀的沟壑,使得黄河像是本历史书。而长江却仿佛是记载中华文化的一册浪漫诗歌长卷。
长江从青藏高原一路流来,沿途青山奇峰相伴左右,古刹钟声相随相送。当长江流水眼看就到入海口,诗歌的结束句里出现了一个感叹号。
长江童年时在山岩间奔腾跌宕,青年时在绝壁间左冲右突,壮年后润泽万顷沃野,老来心胸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发出一声感叹。这声感叹仿佛是在阳光下回忆往事的老者,在长时间沉默后突然发出的一声,显得有些突然,让不经世的孩子们摸不着头脑。
狼山的位置以及它的名字都显得有点突兀,但正因为突兀才响亮,正因为响亮才使它成为诗歌结束的感叹号。
我去狼山是在五月底,在南通和朋友借了辆自行车,向东骑了十余公里,便到了狼山。从远处看,狼山只是一座翠绿的山峰,到了山下抬头望去,崖壁矗立,那气势远超过它的海拔。
山下的绝壁上自然少不了古人的雕琢题字,于树木掩映中曲径通幽、流水环绕。沿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于气喘吁吁中爬上了山,迎江一面是座石雕的栏杆与平台,看江中来往船只如豆荚般大小,江水浩荡东去,不由会生一番感慨。台边有一株古松,枝干虬劲,形状像一个寿字,引得游人纷纷合影。不远处是寺庙山门,殿宇雄伟、佛塔高耸。
狼山在宋朝以前尚处于江水的环绕中,由于流水冲刷,使得这座不大的山峰四周异常陡峭。山顶的地势相对平缓,使得狼山似乎天生就是一座腾云的神仙在此落脚的高台。唐代高僧相中了这座宝山,克服地处江中、四周陡峭的艰难建了佛塔、殿宇,大有不辜负此处山水的意思。
试想:浩渺的江水中一座陡峭的山峰,其上佛塔、楼阁依山形而立、夕阳辉映、江水浩淼,钟磬之声若有若无地飘来,该是一处怎样的景致。从此陡峭、野性的狼山成了山峰的归依、苍生的祈福、原野的美景。
或许是建了庙宇的缘故,从唐朝以后,这方偏远的蛮荒之地民风日渐纯朴,仓禀日渐充盈,人文日渐荟萃,在清代末年步入了高峰。清末的最后一个状元就是此地的张謇,他不仅是最后一个状元,也是民族工业的引领者。张謇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与狼山相应:长江在这里即将结束,从此将进入与万国相通的海洋。
唐朝的佛塔丰富了此地的人文底蕴,经过宋、明、清的不断扩建、重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当地人在山顶建庙拜佛,甚至也曾在山腰建庙拜人。将修堤造福此地的范仲淹,曾扎营此山的岳飞、大清官胡安国、甚至将流亡途中船只经过狼山脚下、恋恋回眸的文天祥也拜在其中。尤其应当提到的是骆宾王。当年他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兵败后走投无路,一行人等计划乘船出海。船行至狼山上游的泰州境内,不逢天时,狂风肆虐,白浪滔天,可怜随船的将士大概没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吓得跳船逃命。徐敬业、骆宾王哀叹出国无望,只得弃船上岸、向东狂奔,一路跑到了海岸。当他们看见海滩上漫无边际的芦苇,那种绝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乎在荒滩隐姓埋名。骆宾王故世后,徐敬业之子大约不忍将其葬在芦苇滩,于是悄悄将其运向通州城,将其葬在郊外,竖了块碑,上书:唐骆某之墓。其悲凉之心、胆怯之状可以想象。在清代地方乡绅提议下将其移往狼山。
由此,佛界的庄严、历史的风云、功臣的业绩、流亡的凄凉,全都注上了狼山---这个大江之边高耸的感叹号。
沿着陡直的石阶走下山来,离别时抬头看了最后一眼:见夕阳下的寺庙显得极其宁静、超脱。露出不惹尘埃的从容,仿佛像一个古代观测天象的圣者。由于专注于神界,感知了一切、悟透了一切,所以沉默了,静寂了。
狼山突兀的山峰就像是个感叹号,而山上的庙宇是感叹后的大彻大悟。诗已念完,经已掩起,于是在长江的尽头,在夕阳的辉映中,一切显得那样的静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