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45|回复: 0

中华民俗文化:古代新年的风俗(组图)

[复制链接]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发表于 2007-2-26 13: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国)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 送芍药。



   



   
                  (北朝) 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 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



   


   
              (明) 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十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宋)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 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



   


   
                  (宋)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 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 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宋)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 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 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明)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 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唐)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 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 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晋)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 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 『元日造五辛盘。』 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 五辛盘又称春盘。



   


   
(宋)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 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 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 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


   


   
                  (明)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 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 如市。



   


   
(唐)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 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 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宋)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 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 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 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明)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 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 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清)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复事, 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 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清)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 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 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 (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 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 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



   
   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 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 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 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05: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