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32|回复: 0

“李莉命案”不能成现代版“皇帝的新装”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回帖

4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
发表于 2011-1-13 10: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河南电视台播出网民拍摄的手机视频,发生在河南正阳县的“李莉命案”真实场景得到重要还原———在李莉倒在车下后,现场的公安、水利部门工作人员视而不见,甚至嬉笑。尽管当地官方解释称其系意外滑倒死亡,但多数受访居民称,死者是施工人员故意碾轧致死,一位王姓居民称有人指挥要不顾一切强行施工。(据 1月6日《新京报》)
  太多经验说明,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发现真相其实并不是最难的,要让相关权力承认真相,往往才是最难的。年前发生在浙江乐清的“钱云会事件”到现在依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已经暴露出公众对相关权力缺乏起码的信任度,甚至不论权力部门如何做,都很难拯救沦陷的公信力。这种尴尬,就是因为曾经有太多权力谎言在公众心中已经造成“狼来了”的假喊效应。
在钱云会血迹尚未完全消尽的语境下,现在又发生“李莉命案”无疑是极其可悲的。如果这起事件还是沉陷于无休无止的“真相纠缠”,相关权力部门仍无法给公众一个普遍信任的结论,相关权力很可能让公众觉得已经没有丝毫“耻感”,这样也会增添公众对这类权力的深度仇视与麻木,蕴蓄出更多潜在的社会危机来。
  反过来说,如果相关权力部门能够以最大诚意,通过有效的危机公关,来进一步还原事实真相,对肇事者进行积极问责,特别是正视这类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根源,走出权力“自说自话”唯我独尊的怪圈,这样,至少会为这种民意与权力强烈冲突提供一个缓冲地带。那么,在“李莉命案”问题上,现在相关权力愿意以坦荡的心态应对民意吗?或者说,相关权力愿意承担可能带来的巨大责任吗?愿意撕下曾经丑陋的“面具”,去接受公众理性审视吗?
  可以肯定的是,“李莉命案”的真相追寻不同于浙江乐清的“钱云会事件”,毕竟,发生乐清事件的街头摄像头“失踪”或“失灵”了,一些曾经的人证“改口”或“闭口”了。而“李莉命案”现在已经是“有图有真相”,而且还是通过河南电视台这样的“官媒”报道出来。如果相关权力还想试图通过质疑公众眼睛的“分辨力”来否认图像真实性,那实际就是要把公众逼成“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老百姓了。就算没有任何孩子去说出“什么都没穿”的真相,所有人都能看清那种可笑又肮脏的“丑态”。
  更何况,这个时代也并不需要用孩子的率真来表达真相。让一个人“闭嘴”是很容易的,让一群人公开“闭嘴”有时也是可以办到的。但要让所有人在所有空间里都“闭嘴”,恐怕又是谁都办不到的。现在,一边是图像的还原,一边是群体的证言,如果相关权力还指望通过“强力”与“公关”来改变无数公众内心笃定的认识,那实在太幼稚了。它带来唯一的结果,就是在保护少数权力头顶“乌纱”的同时,让权力以更大的丑相公之于世,最后只能激起更多人的愤怒与耻笑。
  遗憾的是,相关权力正在迈向这样的泥潭。一个“意外滑倒死亡”的结论,已经成为一张透明的遮羞布。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走向以谎言证明谎言了。比如,面对现在当地居民指责施工方擅改施工方案,施工方告知竟然是当初的“公告公示错了”……这样的说辞,实在与泼皮耍赖无异,以这样拙劣的方式来侮辱民意,又怎么可能不招致民意的更大侮辱呢?
  不论是钱云会事件,还是“李莉命案”,背后都牵扯公权力的相关行政行为,前者是征地问题,后者是权力部门施工。绕开真相追究,退一万步讲,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也总不能以制造非正常死亡为代价吧。就算是河南正阳“意外滑倒死亡”的推责词,也标注着公民在用“身处险境”的方式与公权力进行博弈呀。没有什么比丧失生命更值得悲悯。不论是哪一个群体的非正常死亡,不论是哪一种情境的非正常死亡,都不应该是权力可以麻木轻视的。
  “李莉命案”不能成为现代版“皇帝的新装”。现代是皇帝已死的年代,但一些地方的“土皇帝”却依旧有。这种公共事件绝不是权力丢脸那么简单,它是以造成现代公民非正常死亡为代价。如果不能顺承这种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去反思现实中一些公共治理为何会把公众置于维权的“险境”,来真正碰触相关治理问题残酷的本质内核,那么,恐怕谁也不知道到底还会有多少人站在“险境”中,再次滑入到强权冰冷的车轮下。而这样的“意外死亡”,到底又离“谋杀”有多远的距离呢?


http://blog.qq.com/

[ 本帖最后由 柳河东 于 2011-1-13 10:56 编辑 ]

正阳李莉

正阳李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6 06: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