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世事关心】(154)《诗经》解码之一:隐藏的神谕
(开场)
《诗经》三百篇,传承着近三千年前,中华先民们的情感、志向、和对生命的领悟。我们能从《诗经》中解读出什么?《诗经》中包含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世事关心》将为您解码这部古老典籍背后隐藏的神谕。
旁白:在绵延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原大地像一个不落幕的舞台,不停不休地上演着一轮轮兴亡存废、悲欢离合的大戏。
旁
白:上自夏朝创建、下至清朝灭亡,见诸史册的王朝,中国一共出现过83个;留下姓名的帝王有559位。其中被史官们接受,被视为奉天承运的王朝共有25
个;完成了统一中国、君临天下大业的从秦朝开始有9个。一朝天子一朝民,朝代的更迭意味着天命的转移,新的王朝不仅要变更国号和年号,还要修改历法,变更
服饰、礼仪和制度,这给不同的时代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质。两汉雄浑豪迈、魏晋崇尚清谈、唐朝气势恢宏、宋明儒雅风流。但是除此之外,在中华民族
的文明史上,还存在着“创范垂统”的特殊时期,它奠定了民族的文化基因、铸造了民族意识的基本框架、构建了被后人称为“礼乐之邦”的中国的最基本内涵。
旁白:中国的历史以秦朝为分水岭,秦以后专制帝制的统一国家。秦以前统称叫“先秦”。可是一般人很少知道的是,先秦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时间跨度就几乎相当于秦以后所有朝代的总和。
夏教授:夏朝有四百(多)年历史,商朝有六百(多)年历史,周朝有八百(多)年历史。礼、乐、仁、义、忠、孝,这些规范的东西在周朝就已经很完整地建立起来了。以前很少有这种系统的礼。因为文字、文物都很少。只有这个朝代出来的这些礼的文化是最完整的。
樊
弘: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显要的特征就是服饰。周朝奠定并且完善了上衣下裳这种礼服体制。它区别于前朝的特点是:博衣广袖、佩带高冠。颜色以及图
案、章纹的运用都是严格按照仪式的内容或者季节而定的。这样一种冠服体制被纳入了礼制,而成为服装史上首个重要的阶段。之后中原历朝历代的冠服基本上都是
遵循周礼作为模范。 旁白:《四书五经》,被今天的人称为“国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四书》里的《大学》和《中庸》就是《礼记》中的两
篇,而《礼记》就是阐述周礼思想内涵的著作。《四书》中的另外两部《论语》和《孟子》是儒家两位大师孔子和孟子言行的记录。而这两位一生汲汲以求的,无非
是以周礼为依归,使社会恢复到周代“先王之治”的状态。
至于说到《五经》,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就是《周易》。尽管传说夏朝有《连
山易》、商朝有《归藏易》,但具体是什么样今天的人统统无从得知,今天所知道的《易经》就是周易。《诗经》是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共305首诗篇的诗歌
总集;而《尚书》,在其28个篇章里,作为周代文告汇编的《周书》就有19篇;《礼记》是解释周礼意义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东周时期鲁国的编年
史。因此《四书五经》基本上是直接从周文明衍生而来。
文昭:周朝可以说是儒家文化最直接的源头。尽管周朝本身对更古老的文化也有所继承,但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是说周朝取法于夏、商两代,但孔子认为它在文明上的成就是最高的。孔子一生可以用“克己复礼”四个字概括,这个“礼” 就是指周礼。 主
持人:既然周朝在中国文明史上有“创范垂统”的重要意义,那么理解当时人的精神和心态,对于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找回文化的根就有莫大的意义。《周易》过于
玄奥超常,《尚书》、《礼记》《春秋》要么语言古奥、要么哲理性太强,与现代人的思想状态相去太远。唯有《诗经》,它是当时人们歌咏的唱词,是对先人们的
情感和心理最生动、最活泼的记录。诗言志,由于诗歌是志向和情感的抒发,它尽管年代古老,但相对容易理解。我们将从《诗经》中的重要篇章入手,去探访周朝
先民们的精神世界。
旁白:《诗经》按其对应的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种;《风》是民间的歌谣、相当于当时的流行音乐,有
明显的地方特色;《颂》是贵族家庙中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赞美君主功德的诗歌。而《雅》则是被称为“正声”,是用于国家庙堂之上的最为庄重严肃的音乐和歌
词。《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祭祀天地和伟大先王等最隆重的场合,现场会用到黄钟大吕等最高规格的乐器,以及有成百上千人的舞蹈。在
周人心中,《大雅》中的诗篇具有无上的神圣地位。
旁白:在《大雅》的31篇诗歌中,开头的十篇就是歌颂与追思周文王的,称为“文王之什”。“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伟大的文王高高在上,光芒在天上显耀;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却被赋予了崭新的天命。
旁白:在世界历史上,不乏有民族或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相信自己禀承了上天的旨意,但周人所说的“其命维新”的“新”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夏
教授:周朝不仅是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周朝有一个新文明。周朝这个朝代是一个封建制(分封制)
。这个封建制只有周朝创立了,以前和以后都没有。这个国家的范围、它辽阔的疆域,远远超过夏商时代。
它礼管理这样一个分封制的疆域,非常有效。这个用礼制建立起的东西,都是后期的朝代所模仿的。但以后都没有像周朝用完整的礼制来治理国家的。他们要用刑律
来补充。
鹄章:周朝是整个中国文字发展里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时期。我们知道在周朝的前半期出现的文字,我们今天称为钟鼎文,这个字体基本上和商朝的甲骨文,在字形
上、数量上变化并不太大。可是到了周朝中期以后,出现了篆体字。大篆基本上已经失传了,我们看到小篆在字形上、数量上就出现很大的变化了。小篆的字体就出
现了比较成熟的字形,就摆脱了钟鼎文和甲骨文这种比较原始的字形。更重要的一点是,篆体字出现了整个文字上的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数量变多、还有意涵变得
更丰富。很多造字方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樊弘:根据出土的玉人,商代玉人看,商(朝)人是辫发的。辫子有垂在脑后、或者盘在额头
一周的。穿比较窄袖的直身单衣。这和周代峨冠博带的冠服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周人的祖先是居住在陕西省的西部,周围是所谓的西戎遊牧民族,显然周礼服不会是
从那些 西戎那里学来的。这样一套完善的汉服体制突然在周朝确立,并且延续了后来的两千六百多年。
旁白:以历史的眼光看,周文明
可谓是突然而至。在商朝前期,周人居住在邠,即现在的陕西省彬县,位于陕西省的西部与宁夏相邻,远离当时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黄河中下游,处于蛮夷部族的包
围之中。直到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部族的侵扰,才率领族人迁移到渭水河边、歧山脚下的周原。《诗经》中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
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直到此时,周人才开始学习建筑房屋,而在此之前,则是“陶复陶穴,未有室家”,基本是挖掘窖洞居住。
旁
白:周文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以一种高度成熟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从古公亶父到文王、再到最终完善了“周礼”的周公不过三、四代人,而在此之前周
部族已走过了1000多年的漫漫长路。在那样一个交通闭塞、文字媒介极不完善、文化交流极度困难的时代,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旁白:尽
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落后民族迅速走向文明的例子,但基本上是落后民族对先進汉文明的全盘接纳。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满清入关后的汉化。像周文明
这样,在几乎所有重要的领域都有创新和质的突破,又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几乎是绝无仅有。这里的奥秘何在?《诗经》中提示了一些线索“有周丕显,帝命丕
时”
文昭:有周丕显,帝命丕时。“丕”就是大;有人认为这个“时”,应该读作“承”,就是顺承。我周朝光荣显耀,是完全遵从了上帝的指
示。也有人认为这个“承”,应解释作“美”。我周朝的光荣显耀,体现了上帝所赐天命之大之美。但是不管怎么解释,
周人对自己文明的来源有一个非常简单而且直接的解释,就是来自于神传的。
旁白:尽管当今的学者当中多有人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承袭了殷商,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将其发展和完备化了。但是有研究者认为,在礼仪制度背后的宇宙观层面,周人的立足点不仅和夏、商两代不同,而且和之前的更远古的时代也有本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礼是一个崭新的系统。
文昭:“有周丕显,帝命丕时”,后面还有两句是“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陟是升,降是下。就是说文王不管是升上天、还是来到这个人间,他一直在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帝的身旁。 周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的最高统治者而称而不称帝, 是贬帝号而称王。
旁白:在周以前,人中的最高统治者既称王、又称帝,二者并无明确区分。比如夏朝开创者禹,既称帝禹、又称夏禹王;商朝的末代君主既叫“纣王”、又称“帝纣”或“帝辛”;帝纣的父亲叫“帝乙”。而周人自贬帝号,只称王。这里有什么玄机吗?
鹄章:这个“王”字我们知道三横一竪。按照儒家的说法“以一贯三者为王”。三横分别代表着天、地、人,那么用“道“去贯它。那么这个字的解释就是受天命,在地上治理大地的人,这是所谓的王者。这是一般“王”的解释。
我
们看一下,这是“帝”字的甲骨文。在解释这个“帝”字的甲骨文之前,我们给大家看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在甲骨文里代表神,也就是我们今天“显示”、“请示”
的“示”字。大家看这个字体以后,我们再来看这个“帝”字。这个帝字的主体是一个“神”字,这个叉叉是五行。所谓“帝”字在这个字体上可以说:这个神掌控
着阴阳五行、主宰着四面八方,这个就称为“帝”。所以“帝”和“王”基本上有人神之分的,这两个字基本上是不同的概念。
文昭:帝是神号,
王是人号。 人不能用神的名称,这点在周人那里非常明确。 如果文王也称“帝”,那么“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他和上帝的关系不就说不清楚了吗。
所以“礼”是什么,礼是一种“文饰”,它就是要把事物内在的规则和秩序,用一套名称、器物和行为上的规范给体现出来。所以人当中最高的是王爵,王权神授,
王再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同功绩的人受什么爵位,以及不同爵位的人使用什么样的名称、器物,生活起居和行为规范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超出了就
叫“逾制”,就要受到惩罚。
旁白:在周人眼中,帝是神号,超越于世间一切之上。先由帝到王,而后由王做人间之主,分封建制、颁赐爵位。获得爵位人叫“君”,君比王又低一级,君以下又有大夫、士、庶人。因此从天到人、从上到下,周礼就在天、地、人之间彰显出一种森严的秩序。
旁白:贬帝号称王,体现出的是神、人有别,这本身就是“礼”的内在要求。神、人有别,可以说就是周礼的源头和出发点。周人对自己在天地宇宙中的位置有着非常明确的理解。
文
昭:礼的背后是宇宙观。把这宇宙的秩序和奥秘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叫做“文”。所以日月星辰叫“天文”,古人通过观天象可知世道兴衰;山川河流叫“地
文”,所以有人通过观察风水地脉,可知人事的祸福;礼乐诗书叫“人文”,是使人明白礼义廉耻,以正确的态度去生活。如果用这种“文”去教育民众,
。“以文教化之”、“以文化之”,就叫“文化” 。
旁白:周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在周人自己的传说中,有两位祖先与宇宙之主天帝有
直接的关系。第一位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传说后稷是上古时代帝喾高辛氏的儿子,同时也是华夏民族农业的开创者。帝喾的妻子姜原在旷野中看到巨人留下的脚印,
感到喜悦并且好奇,想把自己的脚放進这脚印里去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非同小可,身体就如受了触动一样从而怀孕,最后生下了后稷。这一段故事在司马迁的《史
记-周本纪》里仅用寥寥数语带过,而在《诗经》中,周人则热情地讴歌,自己始祖即是那主宰天地万物的上帝所生之子。“履帝武敏(读母)歆,攸介攸止,载震
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旁白:第二位则是奠定了周王朝800年国运的文王。在周人祭祖的诗篇中,对文王的歌颂超过了任何一位先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能够陪伴在万物之主天帝身边的,在周人的历代先祖中,唯有文王。
旁白:在各民族的史诗中,有许多指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神。这在人类学上称之为神话时代。那么文王这个人物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夏
教授:他(文王)不是一个神话人物,他是在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的人,都有很完整的记载。文王把八卦扩展为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辞和爻辞,卦辞是文王写出
来的,这一点是没有争论的。《周易》能够非常准确地预测未来,直到今天为止,毫无疑问是一个神迹。这个《周易》有人会说,是不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我们想想
看,三千年以前的《
周易》,他怎么样积累能有那样预测准确的东西呢?我们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有科学了,但是现在没有办法产生一个像《周易》这种准确推测未来的东西。
旁白:从《诗经》中可以看出,文王所得到的天帝的眷顾是无以复加的,在周人的历代先祖中,能够得到天帝面授机宜的只有文王一人。在《诗经-大雅-皇矣》篇中,“帝谓文王”就出现了三次。即是由天帝直接告诉文王应当如何去做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就连攻打密和崇这两个国家的决策,都是由天帝向文王直接授意的。周朝的王业是从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和父亲王季开始的,然而《诗经》中从未出现过“帝谓太王”、或“帝谓王季”的话。
最
后完成克商,入主天下的是武王;使周礼完备,稳定了周朝根基的是周公和成王,而《诗经》中也没有“帝谓周公”或“帝谓武王”一类的话。当今的一些人类学者
认为,不同民族都有把创建国家的英雄祖先神化的趋向。那么,周人所讴歌的文王与神之间的特殊关系,仅仅是出于对祖先的神化吗?
文昭:如果
要神化祖先,从感情上来讲,距离自己最近的父辈的感情是最深厚的;从功业上讲, 武王和周公同样也是功业彪炳的圣人
从实际需要上讲,抬高自己的父辈最有利于现任的君主。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看到在《诗经》中,被神化的周朝先王应该不只一位。而且在埃及和罗马这样的
人类早期文化中我们也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但是周人并没有这么做。在周人的诗篇当中,能够得到上帝面授机宜、“在帝左右”的只有文王一位。为什么这样?我想
在周人的眼中,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得到上帝直接指示的,在周朝历代先王中,只有文王一位。
旁白:周文王本名姓姬名昌,
“文”是他的谥号。“谥法”又是周文明的一大创造,即是在一个人去世后,用一个字对他一生的功过加以总结,给他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评价。如:文、武、昭、穆
都代表正面的褒扬。而哀、厉、幽、灵则代表着负面的评价。周朝天子和诸侯有谥号,后世重要的公卿大臣也有谥号。除秦朝外,谥法被周以后各个朝代所沿用。
夏教授:谥法是周礼的一部分,谥号本身是对皇帝的一种约束。就是你要青史留名,要留下一个好名声,就必须在做皇帝的期间符合礼制、符合道德规范,做一个好皇帝。
文
昭:楚成王临死的时候,太子和大臣在榻前商议给他死后上什么样的谥号。有人建议谥号为“灵”,“灵”是一个不好的字,“乱而不损谓之灵”,就是说他一生很
荒唐,给国家带来了混乱,但还好没造成大的损害。老国君听到这个就瞪着眼不肯咽气,后来直到太子说,还是谥号为“成”吧,“成”是个好字,“安民立政谓之
成”。这个时候,老国君才闭眼咽了气。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来,谥号在古人心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旁白:那么文王谥号为“文”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周人对自己先王的这个评价,后代的其他王朝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文
昭:谥法里对“文”有多种解释,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博谓之文、慈惠爱民谓之文。显然周文王当得起所有这些溢美之辞。谥法一直到汉朝后期都还是相当严格
的,因为有周文王这座高峰在那里,所以后世的君主如果想直接用“文”这个字作谥号,就要多考虑考虑。所以有人在“文”前面再加一个字,就取两个字的合义。
如“孝文”、“惠文”。赵惠文王、秦孝文王、汉孝文帝,等等。
后来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佛教徒给释迦牟尼佛上了一个尊号,叫“释迦牟尼文佛”,从此可以看出周礼对中国后世影响之深远。
主持:中国
号称“神洲”,中华文明号称“神传文化”。就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字、一个名称都不简单,都有它背后的渊源和意义。在对《诗经》的解码中,观众朋友是否也
能感受到神传文明若隐若现的丝丝线索呢?《诗经》里的《雅》和《颂》是庄重的庙堂之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意识深处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而《国风》是民
间的歌谣,更直接的折射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从中我们又能解读出什么内容呢。请继续关注《诗经解码》的下一集。
(结束) “关关雎鸠,在何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什么这首爱情诗被放在《诗经》的篇首?它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其中包含着怎样深远的用意?请看《诗经解码》第二集《关雎之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