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居民的幽默天赋并不特别出众,但随着一篇“震撼报道”的出笼,他们的幽默才华突然被激发
了出来。
11月25日,许多大型网站首页均可见这篇报道: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一条爆料信息:鄂尔多
斯新城康巴什楼市全面崩盘!据一位长期生活在鄂尔多斯的人士透露:继高利贷危机之后,康巴什楼市
大面积降价,从去年的均价10000元暴跌至现在3000多元。
此报道在鄂尔多斯成了娱乐话题,当地论坛上的网帖让人忍俊不禁:
“今天看到报道还小鸡冻了一下”;“鄂尔多斯人不知道鄂尔多斯房价大跌神马水平”;“真幸福,房
价竟然跌了7成”;“祝贺加羡慕中,外地的朋友都来鄂尔多斯吧,好就业,房价低”;“真相是降到
300了,还送奥迪A7,连购置税都附带上了”;“单身的还给一个老婆,已婚的送个小三”;“是给装修
好了,卧室里躺两条美女”……
“买香菜发现其价格涨了两倍,但买菜少妇没见变漂亮,可见经济崩溃了”;
“早点?连午饭也没吃。社会如此动荡,经济何等萧条,哪有心情啊”;“邻居家奔驰350估计是没钱加
油了停了半个月,可见鄂尔多斯经济崩溃了”;“快跑吧,年底猪肉会涨价”……
当地人不知道本地已经出现那么便宜的房子,这信息还需要外地媒体郑重向他们爆料发布,难怪鄂尔
多斯居民先是吃了一惊,继而又啼笑皆非。
政策导向要降房价,鄂尔多斯和其他地方的房价降一降不是坏事,当地人预测房价会大幅下降也大有人
在,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可以默认媒体胡编乱造、忽悠公众。
报道举出的例证是鄂尔多斯康巴什的“金信翰林苑”项目,其二手房价此前都在10000元左右,而现在市
价仅3750元。其实我也知道《中国企业报》记者所说的所谓的“消息人士”——信息是公开的,出自“
金信”企业网站。上面确有3750元字样,不过,记者粗心忽略了一点:这个消息发布的时间是2011年7月
13日。
也就是说,若这一信息依然有效,3750的均价则显示此处房价至今不升不降,所谓从10000元降到3000元
一说,乃无稽之谈。
我再告诉掌握着“深喉情报”的媒体一个基本情况:鄂尔多斯的“金信翰林苑”无房可买;金信翰林苑
周边有三所学校,每套房年房租4一5万元,二手房想买还买不到。
我再提供一条反应近日鄂市房价的舆情。现在,有外地打工族正在指责地方政府“劫贫济富”,称:康
巴什新区政府提供的第三批所谓“限价房”,在房市如此疲软形势下,一平米价格堪比市场价,强制绑
定车位,还要一次性付款50%。这里说的限价房是毛坯房,均价4000,捆绑12万车位费。
原为三氯氰胺奶粉帮手的那家媒体,在为毒奶保驾护航的事业曾中显示了某些良知缺陷,而今又出一丑
。像这样,无意中发现一“爆料”就跟得了宝似的,然后抄袭大段旧闻凑成“重大新闻”,实在不像一
个做媒体的样子。你打个购房咨询电话有什么困难吗?打个电话即可确认那家房产商有没有房子出售,
举手之劳,为什么连起码的查证工作都不做?
鄂尔多斯“中富地产法人代表(二老板)自杀”,这件事被某些媒体作为民间信贷和房地产崩盘的代表
案例;“宏泰源公司工人讨薪”,这件事被个别媒体用来证明“鄂尔多斯掀讨薪潮”,而实际情况并非
如某些媒体所说,要是用这两件事来论证鄂尔多斯形式并非严峻,倒是说得过去。
被某媒体说成已经出逃的中福公司第一股东,在公司发生变故后立即返回处理债务,并且该公司资产大
于债务,在债务处理过程中还获得了“负责任”的好评,债主并未蒙受损失。而宏泰源讨薪事件,起于
工地双方一时联系不上,事情一旦挑明也就得到迅速解决了的。鄂尔多斯人不明白,为什么硬要把这两
件事作为鄂尔多斯“崩盘”的证明。
再如,“鄂尔多斯今年开工的房地产多少多少,以65万人口计,人均35平米”,这样的“资料”或“数
据”,也被包括某些经济学家在内的学者、记者反复引用。须知,鄂尔多斯包括七旗、两区 ,其中东胜
区总人口多达百万,用整个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开工数,对应部分城区人口,当地人看了该做何想?
有鄂尔多斯人在讥讽不明当地社情的同乡时说道:“你生活在媒体的那个鄂尔多斯”。媒体报道中的鄂
尔多斯有许多种,“媒体的鄂尔多斯”是个什么样子,料想当地人也说不具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一般说来,当地人不承认媒体报道中的鄂尔多斯;媒体对鄂尔多斯的描述与剖析,在当地人眼里基本不
合格。
“看不懂的鄂尔多斯”,该地不同于别处的事情多了些,这或许是个媒体走眼的因素。换个角度发问:
负责任的媒体,高素质的媒体人,是不是少了点?鄂尔多斯人对媒体的“看不懂”早已习惯,他们不气
愤、懒得说,可是,媒体难道习惯于被人不屑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