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出台改革意见,支持内地媒体到境外出版、发行国内图书,鼓励内地企业到境外去投资收购兼并,办厂、办台、办店、办社,出报、出刊、建网,对三十个重点国家布局,通过各种方式落地生根、本土化,以传播中国文化。
这是中国宣传领域的大手笔,官方为此准备了上千亿元的政策性贷款,并在融资政策上提供诸多便利。如此兴师动众,据说是为了与西方争夺舆论主导权,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提高外交软实力。
其实,中国不少官方媒体已率先「走出去」了。中央电视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立了非洲分台,还将在华盛顿建演播室,组建央视全球新闻收集中枢。新华社在纽约时报广场一幢办公楼内,租下面积达一千七百二十八平方米的整层楼面,即将大幅增加新华社驻美国分社与驻联合国分社的工作人员,还租下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最显眼、最昂贵的电子广告墙之一,每月租金三十万美元,租期六年。
问题是,中国媒体走出去,能否增强中国声音?
去年国务院新闻办花费巨资制作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宣传片以姚明、刘翔等知名人士为演员,展示中国人勤劳、和平的形象。据说这是国家公关战略的一部分,可惜播放后并没有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观感。据美国盖洛普日前对美国公众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最大的敌人」排名中,伊朗排第一,中国第二,朝鲜第三,美国人对中国的敌意不降反升,这一国家公关战略可谓赔了美元又受辱。
中国媒体走出去,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报道水平、拓展当地市场、增加受众关注度等。中国国内媒体当前有二,一是姓权,作为官方喉舌为权力说话;二是姓钱,谁给钱就给谁说话。他们断章取义、生搬硬砌、歌功颂德,样样在行,而挖丑揭黑、明辨是非、真实报道,却一一欠缺。对官商勾结,残民以逞,谋财害命,众媒体都不敢揭爆真相,还屡屡失言,公信力严重存疑。老百姓宁信小道传闻,也不信媒体报道,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中国媒体在境外又有何公信可言?又怎么能吸引公众,增强中国的声音呢?
新闻不改革,花钱再多,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还是低颓不振。可以予言,中国媒体走出去只能沦为豆腐渣工程,劳民伤财,肥了官员,毫无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