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地方官员的权力和作为有限,于是政治斗争和冲突多直接发生在中央。而近30年来地方上鸟枪换炮,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冲突因此也时有爆发。
在今年召开的中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一大奇观就是让不久前发生的重庆“王立军事件”抢去不少风头。其实重庆这个事情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关键是要看最后如何反思处置。
相对于中国目前国内国际改革与发展的千头万绪,“王立军事件”只是浪花一朵。而且,对比较熟悉中国政治运作规律的人们来说,这个事件也没有超越老剧本的传统套路。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中央集权国家,其政治程序中自古以来就存在中央与地方的敏感关系及矛盾管理。
一方面,中央有全权任免地方行政官员,并要求所任命的官员能听令中央,做出成绩,既造福地方,又巩固中枢;另一方面,因为地方官员除了中央外很少受到别的监督约束,也必定存在自我坐大,结党营私,并对抗甚至威胁中央的可能。凡是遇到后一种情况,中央就必须设法“削藩”以确保自身权威不受损害。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地方官员的权力和作为有限,于是政治斗争和冲突多直接发生在中央。而近30年来地方上鸟枪换炮,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冲突因此也时有爆发。历史已见证过北京市的陈希同事件与上海市的陈良宇事件,而且中央在两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削藩”手段如出一辙:即先从目标的身边重臣或亲信着手,然后顺藤摸瓜,搬倒目标。陈希同案的突破口是当时的常务副市长王宝森,而陈良宇案的突破口是其贴身秘书秦裕,所查处的问题都以腐败滥权为主。
在重庆事件过程中,作为现任市委书记左膀右臂的王立军成为中央“削藩”的突破口。但在这一轮“削藩”过程中似乎出现了两个意外:首先是地方对中央的“削藩”意图似乎已有所防范或察觉,于是抢先对王立军进行了主动切割,将其调离重要岗位。而后就是王立军本人敢于标新立异,出奇不意地跑进美国领事馆,将一个本来很“内部政治”的程序拉扯曝光到国际涉外层面。当然其主要是为了自保,但也确实严重打乱了中央的既定“顺藤摸瓜”部署。
目前的局面,似乎是令中央和地方都颇感进退两难。地方本来风头正健,志在必得;目前则只能察言观色,静观待变;而中央则担心“削藩”的动静闹得太大会影响局势稳定,但估计也不会因为“王立军事件“就彻底放弃“削藩”的政治目标。最有可能的结局,是对外尽量大事化小,低调处理王立军并归咎于其直接领导失职失察;而对内最后“削藩”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党内高层政治势力博弈互动的结果。事情当是如此而已。
此事说大也大,因为其充分折射出中国的政治生态、运作程序,和文明程度都还相对封闭落后,已经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要求。譬如地方官员如果是定期民主选举和规定权限清晰,并依法接受社会与舆论的监督制约,就很难出现自我坐大,结党营私,并对抗甚至威胁中央政府的情况。
再譬如地方官员如果有志于问鼎中央,对正常的政治抱负应加以鼓励。就像在美国不少州的州长愿意站出来竞选总统一样,那就应该在法制基础上提供公开透明渠道与平台鼓励自由竞争,最后由民众投票挑选合格人物。
在中央方面,采取所谓“削藩”动作其实很缺乏法理依据,多少还是受封建宫廷及“黑箱”政治流毒影响,完全不符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的宣示主张。
如果地方官员确实违法滥权,那就应该让法律公开对其起诉审判;如果地方官员政绩出众,也不应存在什么“功高震主”的忧患,反而应鼓励能者为先,由人民来决定到底谁来主政中央。
不能因为中央对某个地方官员不能接受容忍,就主观意志决定搞什么内部“削藩”,最后落得个目前重庆事件这样鸡飞蛋打,谣言满天,自坏阵脚,授柄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