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32|回复: 0

韩信的故事(图)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09-4-30 08: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信的故事(图)    

作者: 子玉     

2009-04-29  


韩信最后的结局虽是一个悲剧,但是在他的人生中所体现出来的忍、智、勇、仁的精神。






【新三才首发】韩信是汉代的开国元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韩信的一生却充满着传奇色彩:他在少年的时候,家境贫寒,经常受旁人的冷落。长大后,先追随项羽,却始终不得重用。继而转投刘邦,却又是位薄言轻。

  

幸有伯乐萧何慧眼识人,最终被荐举为大将军。在此后经年的征战中,屡建奇功,为汉室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虽然韩信功高盖世,却始终对刘邦忠心耿耿,有人曾多次建议韩信自立为王,都被他拒绝。

  

无奈这种忠心并未得到皇室的认同,由于受到吕后的猜忌,最终被斩于长信宫中。韩信最后的结局虽是一个悲剧,但是在他的人生中所体现出来的忍、智、勇、仁的精神,已然为青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一、忍

  

韩信出身贫寒,经常到别人家混饭吃才能够维持生计。那时的韩信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因此,少年时代的他并不受人欢迎,经常受人的白眼。

  

有一次,韩信到河边钓鱼,旁边洗棉絮的老妈妈看到韩信没有饭吃,就分了一些给他,而且一连就是十天。韩信感激不尽,连连道谢,表示以后一定要厚报于她。老妈妈听了却十分生气,说道:“我只不过是可怜你。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谈什么报答?”

  

因为韩信少年时习武,所以腰间总是佩戴一把宝剑。有一次,当韩信路过一个集市,对面突然来了一群地痞无赖,其中的头目看到韩信佩戴宝剑,便对同伙说道:“看起来韩信十分勇敢,其实非常胆怯。”说罢便对韩信叫嚷道:“如果你不敢把我杀了,就必须从他的胯下钻过去。”

  

身后的同伙也一起跟着起哄,所有的路人也都驻足观看。韩信也没有看那地痞一眼,就从他的胯下钻过去了。韩信的举动,引来了所有路人的嘲笑,认为韩信实在是太懦弱了。由此韩信更加“出名”了。

  

可以说,韩信少年时代的种种遭遇,让韩信在磨难中锻炼出了惊人的忍耐力。这种容忍并非市侩所认为的怯懦,而是一种因为胸怀大志才表现出来的宽忍之心。韩信的凌云壮志从初投刘邦后的一件事情上可见一斑。

  

有一次韩信因犯了错误,论罪当斩。看到十几颗已经落地的同僚的人头,面对监斩官,韩信大叫道:“陛下不是要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吗?为什么还要杀死能够为他效力的壮士?”而此时的韩信,还只是一个寸功未建的小官而已。

  

二、智

  

被丞相萧何举荐为大将军之后,韩信的才华有了施展的空间。但面对从汉王刘邦到众将士的质疑,韩信需要表现出过人的谋略才能让众人信服。但韩信绝非庸才,他对于时局的洞悉让汉王刘邦茅塞顿开,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大道。在与刘邦的对谈中,韩信说道:

  

“首先让我来告诉您项王的为人。项王刚愎自用,不能任用贤良。此为匹夫之勇。虽然他对人平日和善,看到别人生病的时候,会留着眼泪送给人家食物,但对于有功之臣,却不能敢大加封赏,这是妇人之仁;项王的另一个弱点是过于暴戾。

  

现在,他虽然称霸天下,却在彭城建都,违背了与先王的约定。此举引来天下诸侯的不满。项王在平灭诸侯的过程中,涂炭生灵,令百姓怨声载道,虽有霸王的美名,却因此失去了民心。如果大王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贤能,同时分封功臣,必然能使天下归心。

  

另外,由于项王攻打三秦之地的时候,为防止降兵造反,曾活埋二十万秦国兵马,此举引来秦国将士愤恨之情。如果大王能够安抚当地人民,剪除苛捐杂税,则必然使民心归顺,大王基业可定。”

  

韩信的这一番话,好像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隆中对的前奏,为刘邦确定了与项羽周旋、最终平定天下的军事策略。此后不久,韩信便帮助刘邦攻下三秦之地(今天的陕西省),使之成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重要基地。

  

三、勇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作“背水一战”,用来形容没有退路要决一死战。这个典故就来源于韩信带兵攻打赵国时经历的井陉口战役。

  

在攻打赵国的途中,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其狭窄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以切断韩信军队的后援。但大将陈馀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溃退,却忽然看到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井陉口一战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之中,一方面韩信表现出了极高的智谋,另一方面,要敢于在数倍于我军的敌军面前,将部队置于没有退路的水边迎敌,没有过人的胆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井陉口战役,韩信的英勇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仁

  

当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得胜之后,汉高祖听从了谋士张良的建议,将当时位居齐王的韩信发往楚地,贬为楚王。韩信回到了这个少年时期曾被人歧视的地方,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份的变化而去报复当时那些欺负他的人。相反,报之以善行。

  

有几个例子非常典型:其一,韩信将曾经分给他饭吃却又辱骂过他的漂母召到宫中,赐予黄金千两;其二,韩信将少年时代曾经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无赖提拔为楚军的中尉,并对众将士说:“当年这位壮士侮辱我的时候,我何尝不想杀了他。但无奈杀之无名,故而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大业。”以此来教导手下的士兵要学会容忍。

  

韩信一生中值得书写的故事还很多,以上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断。对于韩信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假如韩信能够修行道义、学习谦让之术、不贪功,那么他对汉室的功绩则可比姜太公对于周代的功勋。

  

然而韩信却存心谋反,最终招致灭门之祸,也只能落得这个下场了。”其实与其说韩信存心谋反,不如说后来当君臣反目之后,韩信试图以武力解决争端更合适。

  

太史公评价韩信,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将韩信定位在一个自恃功高而要争夺皇权而惨遭灭门之祸的普通武士上,而太史公认为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在于韩信没有能够一生勤于修养道德所致。

  

其实,历史的复杂性造就了历史人物本身的多重性。但无论如何,韩信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忍、勇、智、仁的品行都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称颂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6 13: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