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92|回复: 0

于丹─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86
发表于 2009-9-15 15: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丹的《论语心得》出了英文版。她以老妪能解的语言讲孔子学说,又以孔子学说教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但她最喜欢的却是庄子。

于丹说:「我喜欢道家,因为道家讲与天地精神往来,尊崇自由。儒家比较入世,要承担责任。」

林语堂说,每一个中国人社会人格上都是儒家,自然人格上则是道家。于丹则认为:「其实人人都有双重人格。工作时,要循规蹈矩,会『儒家』一点;但如果去游山玩水,颐养身心,体会宇宙自然的永恒,那时就是『道家』。所以儒道兼济是人生必然的事。」

 

(PHOTO:PAN MACMILLAN ASIA)

于丹说自己生性不羁,大学时读文学,喜欢诗词,一读《庄子》就非常喜欢,为《逍遥游》等勾勒出的大境界心折。
「庄子说,一棵树,长成一围两围,可作拴牲口的桩子;长成三围四围,可作房子的栋梁;长成五围六围,可作棺材板,都有用处。如果树围之大,要二十人才可以合抱,那么树就『没用』了,而没用正是大用:长得那么大,就是神木,没有人能够砍伐。」她说,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

于丹特别喜欢自由自在,二十来岁就游心于无垠的道家天地。做研究生时,她外号「大公子」,经常穿着破牛仔裤徜徉远山近水,没有人把她当女生。

「我受儒家影响也深,热爱诗歌,特别喜欢李白,但也喜欢杜甫。读李白诗,经常会热泪盈眶。李白那种天真,那种豪迈,对光明以及自由的那种追求,令我感动。杜甫那种忧患意识,那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那种担当,那种烈士情怀,也令我感动。」

中国人讲天地人合一,其实是以儒家为大地,以道家为天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然后神游天上,自由生活,超越自我。于丹认为人是要先实现,再超越。实现时,须融进羣体,不能不迁就别人,承担责任;超越时,精神却还是自由飞扬。

「人只做儒家,没有道家,固然品格崇高,但有点可悲,因为责任太重。人只做道家,没有儒家,固然生活潇洒,但有点可耻,因为有责任却不愿承担。儒家经常用一个词,叫忍辱负重,但我喜欢的态度是举重若轻,那就是用道家的态度来做儒家的事。我希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人不入世、不承担责任,那是逃避,当然不对;但如果以入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就容易流于斤斤计较。」

于丹说她要做的,是文化普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在颠覆中国的传统思想,到文化大革命最为剧烈。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从来没有在一个世纪内经历那么严重的冲击。

「今天,我们的生活坐标在哪里?人必须追寻心灵价值。我做的事,是用最简单的大众传播策略,宣扬合乎时宜的古典智慧,唤醒人心。既然这是大众需要,就必须去做,这是责任。但我不会因为履行责任而失去自我。我的精神境界在道家。」

她说道:「我像一支手机,道家给我充电:充电时可以关机,可以是在夜里;儒家是放电的,白天打电话、通简讯,就释放了。」

由一个女人来解释儒家经典,似乎对两千多年的儒学开了个大玩笑。于丹对这看法有点不以为然:「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儒家。男人做学问太严肃,喜欢以研究态度从事学理分析,逐字逐句考证。女人看世界,一切发乎心。我爱诗歌,爱孩子,爱春天的花、冬天的雪,爱夜空的朗月、溪水上的阳光,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咖啡、美酒、时装。我当然也可以爱孔子。这是很女人的思维。」

她强调:「我不是教授孔子学说,我是教传播的,在电视上讲孔子,只是业余爱好。由于我是女人,不是穿长衫马褂的老先生,可能给人另一种感受。和做儒家研究的人比较,我无疑很浅显,但我以真诚读书,读出一种很女人的心得。」

一九八○年代,于丹在大学读的是沙特、海德格尔、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思想,从近代哲学一直读到古典哲学,接受的都是西方学说,又热爱摇滚。眼界打开后,她却找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方式,实行中西融合。

「中国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开放、九十年代拜金的迷惑,到了这个世纪,我们要用老祖宗的道理解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大众传媒的力量是空前的。我二十岁上硕士班,读先秦文学诸子百家;三十岁上博士班,学大众传媒。很多人说我学了毫不相干的学科,但我四十岁时,就用大众传媒讲先秦文学。」

二十岁时,于丹要找的是安身立命的文化依据,而这依据必须是牢固的;三十岁时,她觉得独自陶醉书斋里,不为社会做事,好像很可耻,而新闻事业正逐渐从代言变成监察角色,有守望社会安危的预警责任,于是于丹选择了传媒,并以意想不到的形式解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之中,于丹最喜欢林语堂。「他活得特别精彩。一个人要有大器量,就不要拒绝矛盾;冲突多一点,人生的天地会宽阔一点。」于丹指出,林语堂是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走出来的孩子,父亲是牧师,所以从小信奉基督。他在漳州读中学,然后往上海读圣约翰大学,然后就不信基督了。他父亲很痛心,但林语堂说:我和天地自然之间不再需要第三者了。

「我非常喜欢他的《苏东坡传》开头第一句,他写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中国人的心灵了解甚深。他曾言:『恨世而不恨人,恨人是无能的表现。』这个结论透着自豪。若不是大有能耐,你不可能悲天悯人,对任何人都没有仇恨、怨怼。」

于丹说,她有一年在台北,中午烈日下,她站在林语堂墓碑前,失声痛哭,当时有为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守灵的感觉。周围的人远远看着她。林语堂的墓碑,是钱穆写的,两人约定谁先走,后一个人要为他送别。林语堂的墓静静立在他书房的后院里。死后有朋友相送,林语堂应该安息。

「我哭的时候,想起老舍、曹禺、郭沫若。这些人去世时,在精神世界中,谁来相送?」

中国二十世纪可算是新诸子时代,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璀璨,其实不亚于先秦。看到钱穆写的墓碑,于丹心里感到温暖。

林语堂说:世界上每一个精神自由的人,都是一个历险者。他从无处来,不知道将来会到哪里去。流浪也是一种归宿。选择放逐,表露的是自信。

「从孔子到林语堂,都是我的朋友,离我不远。他们也都可以是你的座上嘉宾,用他们的精神默默成全你的生命。

「我走到泰山顶上,会想起李白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春回大地的时候,我会想到杜甫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秋风起的时候,又会想到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夜阑人静的时候,我也可能突然想起李商隐说:『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这一切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于丹说以享受的心情去看文化,也希望把中国文化传递给大众,滋养大众心灵,加强大众的精神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9: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