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苦 儿子快被初中语文老师给折腾疯了
儿子今年上初一了,我们家长一向认为他的语文成绩很好。特别是对文章的把握,有思想有深度,也有独到的见解。写作文也不落俗套,生动有趣。但最近,却有些高兴不起来,让我们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办才好。
现在的语文课,不知道怎么会让小孩们有兴趣,我们大人了解后都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一篇十分简单的文章,偏要让孩子们逐字逐句的解释,引申出若干的意义,或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或歪曲愿意,或刻板理解……哪个孩子或对这些感兴趣?没有办法,老师们就这样教,也这样考。本来一件几分钟就可以让学生读懂的文章,却延展出无数的东西来,这样的课不知道是在学习知识还是在故意捉弄学生?
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占了相当的比例,而基础知识反而退到不重要的地位了。孩子们在一篇又一篇看起来并不具有文学美感、并不具有欣赏价值的文章上,一次又一次去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一次又一次的揣摩出题者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这些标准答案,又是死板得不能再死板了。我仔细研究了儿子语文试卷,觉得他对文章的理解是很到位的,既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又能独具匠心,还能切合文章。但老师按照标准答案改试卷,却经常给扣分或不给分。我们仔细想来想去,也不知道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把出题者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作为所有学生的理解呢?这不是扼杀学生的思维还是什么?这不是把学生都铸成一个模子吗?这样考试取得的高分,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却偏要被老师们弄成单调无聊的世界,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出身社会的人知道,学语文的关键作用,一是对文学美的欣赏,一是对文字的掌控。我们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得到熏陶,也可以驾驭文字处理很多事情,包括说和写。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却背离了这一目的,走的是应对标准化考试的道路。这样的道路,让学生们对本应该十分有兴趣的东西,索然无味。语文本来是十分生动的,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我们没有将这些发扬光大,反而把学生引向了机械化的死胡同,这样的教育,真该治理治理了。
我们曾经从媒体上知道,原来的文学大家比如王蒙做语文高考题,却连中学生都不如。我们也知道原作者韩寒、周南去做以自己写的文章作为阅读理解考试题的时候,也只能勉强作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这样的考试有意义吗?这样的阅读理解有意义吗?我们教育局的官员们,我们的老师们,你们是应该反思一下语文教育了。你们教出来的学生真的弄懂了语文吗?你们的高考、中考、平时考试的指挥棒真的推动了素质教育吗?我们也是从学语文走过来的,知道学语文的真谛并不是象你们出的考试题所指向的那样。
很多的语文教学不是教学生如何去理解欣赏,而是教学生去背那些无聊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句解释,而学生们稍微有些思想的火花,都被这些所谓的标准杀死在摇篮中了。赶快猛醒吧,从上到下的教育工作者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