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90|回复: 4

海归还是不归 中国留学生热议(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257
发表于 2009-11-7 23: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国发展还是留在海外,是中国留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图为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照。

美国西北大学博士涂序新今年6月回到浙大任教。3个月后,涂博士从
11层楼顶跳下自杀身亡,在中国学术界和留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几位中国留学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谈了他们对相关事件的一些看法。

回国发展?

何先生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来移民到加拿大温哥华定居,他告诉大纪元记者:“我之所以选择出来,而没有留在国内发展,是因为现在要在国内做一件事情很难,要有很多人际关系。而在国外,事情比较简单一些,单纯一些。”对于自杀的归国博士,何先生说:“一个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走上这一步,我想一定会有一件致命的事情发生了。”

另一位是很想回国发展,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如愿的女士说:“前些年,国内情况还可以,而且我的导师很有实力,可以有很多项目,如果那时在国内我应该会发展得很好。但是现在国内的学术圈不是很纯,会钻营不懂学术吃香。我的一个朋友回去后,没有什么关系,就觉得很累,挺了一年,就又出来了,觉得太累了。”

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博士李建中(如图:中间挥手者)也曾经想回国发展,他说:“当年我给自己设计的道路是:在海外学习知识、扩大视野和交际范围,然后回国创业。英特尔和康柏的董事长都是加州理工的校友,他们的回校演讲、以及摩托罗拉董事长的到校演讲让我收获很大。当时中国科大的技术转让办公室主任、工业关系处处长、校长及指导老师都很看好我。南宁市市长表示愿意给我创业提供帮助。我还是南加州最年轻的侨领之一。后来中共发动打压法轮功的政治运动,使我伤透了心。因为我修炼法轮功,我不想给国内的朋友带来干扰,就把过去的关系都砍断了。”

“裸奔海归”

在美国某名校刚刚拿到教职的文科博士徐琳(化名)在和记者交谈时强调,到国内找工作,一定要有bargaining
chips(讨价还价的资本)。这样才能受重视、才能争取到学术资源,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Bargaining
chips包括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得到国外名校的终身教职等。

徐琳不止一次的用了“裸奔海归”这个名词,指在国外没有事业基础、拿到博士学位直接回国的留学生。她表示:“(我)没有想过回国找工作,因为我们这个学科,中国和美国的学术水准还是有差距。留在美国,对于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准是有好处的。再说,回国以后,科研经费也成问题。”

摆好心态 不要想不开

正在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加拿大分校读书的两位中国女留学生,听到浙大海归博士涂序新自杀的消息后的第一个反应:“要摆好心态,适应环境,保持乐观,不要想不开,实在不行再出来啊。”

对于毕业后是选择回国还是留在这里,她们均表示:“到时候看工作情况定,这里有工作就在这里,而且在这里工作会挣到比国内更高的薪水,这里的关系也不复杂。”

0

主题

324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9-11-13 01: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谈中国:我们这代留学生(图)

最近有两件事同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一件是中国军事科技的功勋人物钱学森先生去世。另一件是所谓的杭州海归博士跳楼事件。两个人的死,都引发了社会对留学生的议论,前者让大家怀念那代人的风格和能力,后者让大家感慨国内的发展环境。无论如何,我觉得我们这代留学生,已经是在90年代中国国力逐渐增强以后出国的一代人,是很特殊的一代。


我们这代留学生都在问自己:回国或者留下是否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我又是否有能力留下?

对于钱学森先生以及他的同龄人来说,出国的目的是很坚决的。一部分人是报效国家,振兴中华。说老实话,即使解放战争的结果是国民党胜利,我相信钱先生依然会回国。另一部分人有机会,也会毅然的留在国外,因为那个年代,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大,不可想象,如果以世俗幸福考虑,几乎没有第二个选择。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来看,如钱学森那样的选择者为数还很多。中国经历了20世纪前半期的风风雨雨,但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很清楚自己对国家的使命,也明白民族存亡的局势,这些人既有国外得到的技术能力,也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士人理念。

70年代以后,"坚决"留在国外成为了一种绝对的主流。经历多次政治风潮的冲击,使得中国整个知识阶层身心俱惫,很多人心灰意冷,理想破灭。而当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在西方率先经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又进一步拉大。所以去欧美日追求个人幸福和高质量的生活,几乎成为绝大多数有志于出国留学人员的必然理想,甚至是"死目标"。文革结束以后到90年代甚至2000年初中国经济开始高速起飞那段时期,留学人员的回国率,低的应该是"空前绝后"了。

"英雄时代"

但这些前辈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中国精英中之精英。钱学森同时期以及更早乃至可以追溯到清末的那批自不待言,都是我们现在整天念叨的"英雄时代"。随便一个都是国宝,大师,不论文理。文革结束以后那批,尽管没有那么耀眼,但是也必须承认,也都是民族之精华了。当时如果拿不到奖学金是根本不可能出国的,而当时那种条件下想考出好的英语成绩,在没有什么基础和物质条件下(今日早不能比,很多孩子幼儿园开始全英语教学,无版权的原声美剧也托字幕组和网络的福,几乎普及到识字人群的最底层了),付出的努力是今日难以想象的。

另外从前辈们的选择来说,无论文理,都是重基础的。至少来说,和经商沾不上边。而现在基本上经商成为了绝对的主流。我们不要说历史,文学,哲学这些偏门文科,即使是理工科方面,大部分来说,做基础性的东西也少。

那我们这代人呢?我们这代人绝大多数都是自费留学,留学目的无他,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而已。每年毕业时,无数学生都要面临一个选择--走,还是留?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内条件好了,也更因为大部分人其实无力在西方立足。对于前辈来说,选择很简单。选择祖国或者物质以上的精神满足--回国。选择个人物质幸福--留下。这种简单的公式已经在现在完全瓦解,每个人都在问自己:回国或者留下是否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我又是否有能力留下?至于祖国或者形而上的东西,估计考虑的人比雅思考9分的还要少吧。所以答案对每个人都变的不一样,复杂化。

前人的选择依托于客观,依托于中国的国情,外国的国情,中国和外国的差距等等。今人的选择依托于主观,依托于各自家庭在国内的条件和层次。家庭条件好的,回国的欲望会强点;没有那么好,留下来的欲望会强点。无法一概而论。我相信,跳楼的那位博士,也面临过这种痛苦的抉择。他虽然是清华和美国西北大学的高材生,但是家境平平,他在回国前的考虑必然十分煎熬。

"熬不了"

现在的中国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抱怨西方的物质文明还比不上国内。每次回家,对很多人来说都成了享受弥补之旅。但是当大部分留学生真的要回国了,又会踌躇起来,念起国外的好来。念起国外的青山绿水,国民素质,制度风俗,还有无限制的网络访问等等。其实我也很清楚,其实大部分回国的学生,心里还是愿意在国外工作的,至少工作几年再回国。只是确实现在不比以前,大部分人留不下来。留下来需要吃很多苦,我们这代人熬不了。

我曾经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是在英国最大的一家中国食品批发公司做跟单,对方是一家港资企业,工作地点远,工作比较艰苦,收入不高,一年18000镑,但是对现在行情来说也可接受。我犹豫再三,最后放弃。原因是我一个人在英国,我有点熬不下来。如果是所谓体面的工作或者理想的工作,尚可接受。但是我想,如果是前人的话,大概是毫不犹豫的就接下来,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不但中国和西方差距巨大,很多人还要赡养从国内带出的妻儿老小,别说一周工作6天,上班熬车一两个小时,就是再苦,他们也受了。

我们这代留学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以实用主义为出发规划我们的人生,以至于处处受限于这种个人发展的困境。因为大部分标准都是主观的,主观让人,特别是让普通人无以是从。对于前辈那群人来说,留下来那是无疑问为了生活幸福,回国,在事业上也是绝对的骨干核心。那么我们这代人呢?这里,留不下来,回去了,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可有可无。我相信,那位博士的死,是缘于一种失落感。

我们之后的人会如何,我不能完全预测。但是从不少日本,台湾的留学生那里,也许可以看到一点影子。对于他们来说,留学更多是一种回忆和经历性的东西。他们基本很坚决地回国了,因为在日本或者台湾拿的工资并不比英国低,为什么不回去呢?所选专业也大多以兴趣为主,根据调查,英国日本学生最热衷的学校是伦敦艺术大学,这个显然和重实用主义的我们不同。我们则会踌躇,要算算回去以后工资是打过对折呢,还是少的更多。也许再发展几十年,我们的下一代也会把留学看成一种趣味而不是利益,那个时候,中国大概就真的进入发达国家了。

不过我也知道,挺难的。我想,我们这代留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摆脱这种飘忽,踌躇,捉摸不定的状态。

注:《中国人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和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8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893
发表于 2009-11-19 13: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指2010年美国毕业生求职不易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公布最新统计研究指出,2010年毕业的社会新鲜人找工作将比今年更困难,学士学历聘雇机会将减少1%,硕士学历聘雇更将缩水11%。

经济萧条未有明显复苏,让刚从校园毕业的社会新鲜人面临求职困难的窘境,这个状况在2010年仍将持续。

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大学就业研究中心(College Employment
ResearchInstitute)最新年度统计研究报告指出,跟2009年相比,2010年学士学历聘雇机会将减少1%。拥有学士学历的新人如果找到工作,平均年薪约3万9900美元。

报告指出,由于会计科系毕业生的工作机会减少,使得2010年硕士学历聘雇机会平均将比2009年减少11%。如果不区分学历,2010年所有毕业生的求职机会,平均起来还是比2009年减少2%。

不过,对于拥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来说,2010年聘雇机会将增加20%,拥有MBA学历的毕业生聘雇机会也会增加11%。

主修环境科学、统计的毕业生将具有较大优势,聘雇机会明年将分别增加6%与11%。

报告指出,刚离开校园的毕业生应该找小规模的公司企业,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高。

据统计,员工人数超过4000人的大型企业平均起来明年将减少3%的毕业生聘雇,员工人数在500人至4000人的中型企业平均也将减少11%的毕业生聘雇。

只有员工数低于500人的小规模企业估计将增加15%的毕业生聘雇,平均每家公司将聘用11名刚毕业的新人,其中八人将是具有大学学历的社会新鲜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25

回帖

6820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6820
发表于 2009-11-23 04: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龟留学生99%都是无知!

zt

以后还是在国内多混几年再出国留学吧。这样可以了解国内的黑暗现实。我早就说过,中国根本不是市场经济。是权力经济,政府经济!现在就是爱因斯坦回到中国,照样找不到工作,除非你和政府部门或者学校行政部门的人有关系!!!

先不谈高薪,中国的就业形势本身就很严峻!下面举例谈高薪(其实是正常人可以接受的薪水)的问题: 所谓的长江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湘江学者,黄山学者,衡山学者,海河学者,鸭绿江学者,珠江学者,长城学者,淮河学者,等等等,难道不都是政府规定的高薪职位么?哪来的市场经济行为或者市场经济机会?我的意思是,现在的中国,几乎所有的高薪经济行业或就业机会,都是政府垄断控制的!你个愚蠢的书呆子海龟,想拿高薪,就只能到政府控制,规定或者指定的“高薪就业机会”(行业)或“高薪就业岗位”(职位)去“主动应聘这些职位”(不要和他们说,我要一份普通工作)!懂了么? 比如,上面提到的五花八门的学者职位(这些职位通常都会“被规定了高薪”。

除了正常的每月3000元左右的与普通工作者相同的薪水外,还会得到额外的拨款,不同单位不同地域不一样,从年薪8万到100万的都有,比如长江学者多,黄山学者就比较少了,但肯定多于月薪48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新职位高薪行业都是“被政府或行政部门编制”了(政府和行政部门的行为)。如果某些单位没有这些“高薪编制”,那么就只能给你一份要饭的工作了,与国内的人找工作没什么两样。如果你赤身裸体的去某个单位应聘找工作,而这个单位没有这样的高薪“编制”(即,没有规定的高薪职位),或者,你自己不主动去应聘这样的高薪职位,那就仅仅只能找到一份工作!(比如月薪4800元的一份普通工作)!说得我真累!一言难尽!估计很多书呆子海龟还没看明白!

没有在中国工作经历的出国留学生,本人见识过全中国所有的单位!真想骂你们是蠢猪!想回国发展的最好先跟我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4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319
发表于 2009-11-24 19: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海归孙博士的遭遇想到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说海归孙博士,他的遭遇就不说了,还是说说我对孙博士海归后遭遇的看法吧。自从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华人开始海归,一些人由于失去了工作,一些人由于身份没法继续还有一些人看到了这是一个归国创业的好机会。

我觉得在这茬海归大军中真正找机会回国创业的人不是很多,有一些人甚至是在不了解国情的情况下回去的,结果无奈再一次返回美国的人也不是少数,幸好这些想回来的人还能回来,否则不知道要有多少人会上演多少悲剧了。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开始有机会到美国学习和工作,几十年来他们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安家落户了,过去有一句话:"不到美国,算不了出国。"也许正是这句话的影响出国的人们更加热衷于到美国。

就像现在国内很多人不了解美国一样,那个时候的我们同样不了解美国,刚到美国的时候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应的感觉,只有我们今天还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体会。记得九十年代初国内有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当时在国内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再后来一部书《迈哈顿的中国女人》更是让那些还没出国却想出国的人热捧,他们一边不希望那里描写的是真的,一边被那里的一些情节所惊呆。记得前几年跟一家中国朋友聚会的时候聊起来我们刚刚来到美国的那些年,其中一位先生就说:"我们哪个人没有《北京人在纽约》里王启明的经历?我们哪个人不比迈哈顿的中国女人经历更丰富呢?"这句话至今我都记得。也许有些国内的朋友看到这样的说法会不理解,会说,那干嘛不早一些回来呢?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正因为在海外的华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当人们在海外站住了脚,安家落户了就等于是成功了,这些人为今天的生活所付出的决不是没有这样经历的人们能想象的到的。因为那个时候能出国的都是国内的人才,他们如果不出国,都会有比一般百姓好一些的日子,有房子、有比较高的工资、有着各种各样的职称和头衔,至少他们都被称为知识分子,在家里和亲戚朋友当中应当是属于被羡慕的对象。

如果要找对象的时候也是很有优先条件的,如果有些人再有了当时很少有的硕士学位什么的就更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了。而当这些人来到美国就要从王启明和迈哈顿的中国女人做起,这对于原本在国内都没有从这里为起点的人们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些人真的几乎个个都这么过来了,因为他们怀揣着梦想,他们知道今天的王启明和迈哈顿的中国女人就是明天美国某个公司的总裁和老板,当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梦想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巨大付出实现了。

同时很多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永远留在了奋斗的起点上,有些人尽管很有才华,但是生活能力比较低,在家里跟工作都忙的情况下发生意外的也有不少,我就知道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自己毕业了有了工作就把太太从国内接来了,后来太太生了孩子不太会带,这个年轻人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照顾太太和孩子,在有一天早上上班的路上开车睡着了,结果跟对道上的车相撞当场死亡。当他太太想带着孩子带着他回国的时候连张机票钱都没有,结果这个年轻人的同学和华人朋友凑了钱给他们买了机票回国了。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如果他们不出国也许今天这个年轻人早已是某个大学的教授或某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了,他太太和孩子也无需他照顾,家里父母姐妹有的是人会愿意替他照顾他们的。

那个时候中国的情况跟今天大不一样,大学毕业后是包分配的要是研究生还可以选择去北京、上海呢。因此在那个时候出国的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应当是可想而知的,而当他们在美国落下了脚在遇上被裁员甚至裁员后找不到工作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再一次面临重大考验,而这个时候这些人已经不再年轻了,不要说要他们重头再来就算是降低一些条件都是挑战。很多人有不止一个的孩子,很多人有着比较大的房子贷款还没付完,很多人还负担着国内家人的一些费用,有一些平日看不见的账到了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巨额的债务背在了每个人的身上。

在我居住的城市就有一个年轻人,他一直有着一份很好的工作,过去有个小一些的别墅已经就要付清了,在大家都换新房子的那几年里他也换了一栋更大一些的别墅,如果没有意外这个房子会在几年内就付清,要说是没什么的,可是就在他刚刚买了房子不久,上一轮的美国经济危机来了,他不幸被公司裁员,太太刚刚从国内来美,根本没有条件工作,他连再找工作机会都没有,因为他每个月的薪水要付房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开车到了山上,在他认为最美丽的地方跃身而下,就这样永远留地在了美国。这样的例子也不是这一个,我们生活在美国的人都会听说过一些这样的事情,这样让人伤心却无奈的事情。

残酷的现实其实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有。现在的中国跟过去的几十年没法比了,中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崛起,这是事实,可是随之而来的同样是紧张激烈的竞争,那种程度其实一点都不亚于美国。国内的一些制度的更改,让很多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加之人际关系的力量根深蒂固因此要想半路参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还想要有自己认为相当的待遇,这个难度应当是相当大的,也许根本就不可能。

很多人说孙博士有忧郁症甚至是精神疾病,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国内那个单位能在这个时候接收他呢?有人要给他一个月3800元的工资,这3800元看上去不少,可是他有3个孩子还有老婆要养,他有3个孩子那么他太太的年龄一定也超过40岁了,这样的年龄在国内应当是很难找工作了,想想孩子要上学,大人要吃住,这几千块钱应当不富裕,这不是孙博士要求高。当然你回到中国,要在中国找工作,不是中国一定要养你全家的,所以不能跟人家讲条件,这正是一些海归回去后不适应的地方,尤其孙博士在美国曾经是个人才。如果我们单从孙博士海归后的一系列事情看是孙博士要求有些高了,可是如果能想象孙博士的经历再看他的心理难以承受这一切也是有道理的。

因此在国内不了解国外的情况和海归们不了解国内现状的情况下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这些依旧生活在海外的人们和国内那些有海外亲人的家人们一定要了解情况,我们要海归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要有回国依旧需要从头再来的准备,而国内有海外亲人的家人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海归之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再一次投亲靠友来了。

以我看,海归真正需要海归的不多,很多人都是看到今天国内的人们光鲜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辛酸的一面,要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他们是同样经历了不比我们差的艰苦经历而有今天的,而且他们如果想保持他们的光鲜就要一直这样拼下去不能喘息,稍有不慎同样会倾家荡产的。

我们既然在刚来美国的时候有过那么多的奋斗经历了,何差再来一回呢,其实很多当初华尔街的人现在就在纽约的大街上开着出租车,他们依旧生活的很好,不是吗?当年跟我弟弟在一个公司里工作的电脑工程师现在就在加州当出租司机,我们家人要外出或外出回来都是让他接送的,他们家生活的也很好。所以不必要的海归还是不要海归的好,生活是给我们自己过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只要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能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 06: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