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倒”源于明朝“皇店”(图)
11/27/09 作者:香香
【新三才网讯综合】“官倒”,是人们十分痛恨的一种官员腐败行为。但是,“官倒”并非源于今日,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所谓的“官倒”——皇店。
皇店,主要是指为皇室经商的商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指使手下的太监或官吏经商开店,这些皇家店铺资本雄厚,货源充足,并无税赋上缴之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官倒”和“皇店”。明朝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惠在其所著的《酌中志》中,就曾披露了一些皇店的情况。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皇店有6家,由“提督太监”主掌,每年所征白银“约数万两”,“除正项进御外,馀者皆提督内臣公用”。皇店每年所进货物十分惊人:“每年贩来貂皮约1万馀张,各种布匹140万匹,棉花约6000包。其中,从浙江绍兴进茶约1万箱,还有猪50万头,羊约30万只等”。显然,这些除少部分供皇室享用外,多数均卖出,这种大规模的倒买倒卖,比之今日“官倒”丝毫不逊色。
到了清代,尤其是清末时,皇店有增无减,并且发展到金融业——钱庄上了。如北京东西牌楼附近的“四大恒”钱庄,据《清宫记事》所称,是慈禧名下的产业。“四大恒”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指恒和、恒兴、恒利、恒源四家钱庄。这四家大钱庄“资本雄厚,市面繁荣萧索与其有关系”。因“四恒”的主要股东是慈禧,所以其还承担捐纳和向宫廷的汇兑业务,可谓财源茂盛。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仅“四恒”的银子就抢了3天,足见银子之多。
“四恒”相继倒闭之后,慈禧又指使李莲英买下了泰源银号,继续控制京城的金融业。在晚清,从事金融投机业,要远比经营一般的皇店有利可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