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65|回复: 10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6892
发表于 2010-2-2 08: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图)        

01/31/10  作者:张明荣     




【新三才综合】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历代皇帝也对孔子追封过各种尊称。如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周静帝封之为“郇国公”,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之为“文宣王”,宋真宗加封为"玄圣文宣王”,不久改为“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成宗皇帝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心目中,更是堪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之尊。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可谓至圣矣”。宋人称赞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康有为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国学大师柳诒征则评价道:“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

然而,也正因为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人们对他的猜测、评价从未中止过。在此略述孔子在历史上的数种形象,从中也可见国人各种思想的差异与变迁。

一、圣化

孔子在世时,并没有受到时人的器重。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成为王者之师,这其中经历了四五百年。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此后,司马迁推波助澜,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给予孔子如是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人们与孔子相比,只不过一时显赫,转瞬即逝,而孔子一介布衣,其人格与学说却能为后世传颂敬仰,从帝王至学者,若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要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因而孔子乃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

二、矮化

孔子西行问道于老子,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不在世,要复兴周礼,必须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并告诫孔子:“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因而有人认为,孔子身上有这两大缺点: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记载了许多孔子同时代的隐士对孔子极尽“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劝说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庄子·德充符》中就记载了一个肢体残缺、名为“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令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道家“矮化”孔子也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中就写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可是“多知”的孔圣人却回答不了孩童的疑问。当然,这其实只是一种逻辑游戏。孔子的博闻多识,主要体现在修身治国、人伦道德方面,若要求他能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一切问题都能说清,未免强人所难了。

三、正统化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如果说过去对孔子的“圣人化”或“矮化”,还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那么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就已经成为一种官方行为了。

董仲舒极为推崇《春秋》,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也就是蕴含了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道理。稍后,刘向《说苑·建本》也指出:“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明确指出君主应以《春秋》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由此可见,到汉代,儒家思想已在政治、思想领域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世的明镜,孔子本人则成了王者之师。

四、神化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正统化外,还受到公羊学派儒生的“神化”。公羊学派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对孔子的出生、相貌乃至行为方式等作了一系列细致的描绘。如: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从某种角度来说,“神化”是“正统化”的延伸,无疑为孔子树立了更大的权威。将孔子从人中至圣提升到了神性的高度。《古微书》卷二十五中的一则神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鲁国有个人出海迷失方向,在海上遇到孔子。孔子给他一条手杖,“令闭目乘之归”。此人便骑在手杖上飞回鲁国,并向鲁王转达了孔子的告诫:不久有外敌入侵,应趁早高筑城墙。后来果然有齐国军队兵临城下,无功而返。


五、僵化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 渐渐被理学家们“僵化”。宋代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到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还曾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在此环境下,宋代理学家便努力把孔子塑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如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事实上,孔子的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呢?孔子所讲的“君子”,其实是道德完善、德才兼备的人中典范,决不是只会板着面孔空谈大道理的学究,比如他提倡“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提倡“君子不器”,鼓励人们学有馀力可以进行一些下棋、射箭等有益身心的活动,还赞赏“暮春三月,身着春服,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的生活态度。然而理学家却舍此不论,把孔子僵化成了一个以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者。清代大学者戴震曾对理学家的观点严加抨击:“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可以说,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确实起到了负面影响。近现代以来,孔子思想遭受攻击,孔子形象遭受“丑化”,与此不无关系。

六、维新化

晚清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于是他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至于孔子托古改制的原因,康有为认为是以“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意思是说: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康有为想要变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又面对一大帮王朝旧制的维护者,因而只能抬出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维新化”的孔子形象与之抗衡。

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按照康有为的解释,孔子之道的作用是“与时进化”,这无非是说孔子思想的本质是要不断改革,不断维新,否则怎么能跟随时代一起“进化”呢?康有为在此再次塑造了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

七、丑化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后来,袁世凯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章太炎又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儒家之主张,徒令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矣”。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说“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这些情绪化、夸张化的偏激言论,都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孔子思想大约从16世纪开始,主要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角度的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是“哲人”,第二种是“智者”。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一、哲人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读书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书五经,讨论的是孔孟之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学说并以之治理天下。这样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方传达的结论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这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

二、智者

德国黑格尔曾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又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本人不懂中文,他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只限于传教士的译本,他能接触到的也只是脱离具体语境、缺乏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生命力的若干条孔子语录,无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因此他对孔子的评价并不高。加之黑格尔持欧洲中心论,轻视东方文化,甚至不无偏见地认为汉语不宜思辨。对此钱锺书先生曾在《管锥编》中严加驳斥。

三、完人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基督禁人行恶,而孔子是劝人为善。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伏尔泰还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法国重农学派的创造者法郎士·魁奈曾于1758年发表《经济表》一书。他的弟子声称:“有史以来只有三大发明,第一为信件之发明,第二为货币之发明,第三为前二者之结果的《经济表》之发明。”而《经济表》一书的结构则模仿儒家《易经》六十四卦。因此,人称魁奈是“欧洲的孔子”。这一派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但是还有一事要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魁奈本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纵观历史长河,杰出人物以其思想深邃、行为独特,受到广泛注目,他们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的人们看来,“横看成岭侧成峰”,变化多端。这一点已为中外历史所证明。不单是孔子,老子的历史形象也有不少:西出函关的神仙、教化胡人的师尊、道教教主、帝王之师、向西方传播数理科学的鼻祖;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历史形象在林语堂笔下,也令人眼花缭乱:““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而西方人的精神导师耶稣基督,其形象也曾在西方历史经历过不同变化:先知、神明、万王之王、人中楷模、和平之君、救世主等。

孔子的形象及其思想,穿越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风尘,一路走来,不可或缺,也无法遁形消失。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不断受到崇拜、敬仰、追捧,又不断地受到菲薄、扭曲、利用乃至抨击。由此可见,孔子其人及其思想中,必然蕴含了某种独特价值的东西,使人无论是敬仰还是抨击,都无法绕开。正因为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每当时代变化之时,他和他的学说都会最先引起人们的注意,被塑造成了崇高圣人、侏儒学者、思想领袖、神仙教主、僵化偶像、变法旗帜、腐朽靶子等各种形象。

其实,“孔子”就像一面反映时代与人心的镜子。庸俗、阴暗的人总会从中照出自身的虚伪与败坏;而纯正的心自会看到其中纯正、高尚的一面。孔子的形象,也代表着时代与世风的形象。而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精神是不会泯灭的。

20100131ko.jpg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0-2-3 07: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的“孔子”与《不可能的梦》(图)

真实的“孔子”与《不可能的梦》(图)        

02/02/10  作者:李文     



石刻画《至圣遗像》


【新三才网讯】中华文化在创始之初便为道家文化,“人文初祖” 黄帝也是道家思想(“黄老之学” )的创始人。黄帝曾经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广成子求道,广成子被黄帝诚心所感,传道于黄帝,黄帝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在一百二十岁时,乘龙白日升天。他和老子一起并称为道教始祖。“中国”--中道之国,我们祖先黄帝所开创的由道家修炼文化指导下的这个文化,称之为中国。黄帝开创的这个民族,以道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对后世中国带来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道德”二字内涵寓意深远。

当历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大道之光终于暗淡了下去。「大道废,有仁义」,当人们的道德开始走向衰败时,孔子背负着规范人们思想的使命来到世间。

中国子学把道家修炼内容儒学化,降为常人文化中的修养。儒家文化是对道家文化的继承,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是道家文化在现实层面的反映。《老子》一书五千言是在道的层次上言说事物,应对人事时自然也是以道的标准来衡量社会并施行教化的。道法自然向下衍生出自然伦理,儒家的自然伦理关系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

儒家的学说在实践道的层次上比道家低。孔子之后,出世的道学隐没,入世的仁学却被发扬光大。后继者象孟子讲浩然正气、讲义、性善,这都缺少“道”的论述,无形中斩断道学。所以儒家讲有为之法,注重入世修养,“修养”的目的在于构建人类的道德伦理和价值理想,以伦理之学作为处世之原则,体现的是善与仁的追求,从“仁义礼智信”的人格品行追求到“致中和”的行为规范,儒家修养以中庸之道实践其人事层次的治世理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状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不是生下来就是好的,一定要“修”。《大学》讲:“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起,就是说:每个人要有实在的知识,真诚的意志,纯正的心思,首先要做一个善人和君子。

由善人和君子组成的家,自然是基础稳固。“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这就叫做“齐”,家家户户先治理整齐了,然后才谈治国;国治了,然后才谈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处世治世哲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古代儒家的正统教育,在历史上曾造就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名。

中国古代儒家的仁政,是正统文化的柔性治理,是真正纯正的政治。君王以仁义治理天下,走的是王道御天下的道路。君主欲奉天承运,治理万民,必先修养其身,以德服天下。所以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就是中国的王道作风,与#霸#道#完全不同。王道尚“德”,#霸#道尚“力”。

惟有以王道治世,才能长保国家安定富强。邵雍说:“中原之师,仁义为主,仁义既失,四夷来侮。”这正是对中华历史上外#族入侵的最好注解,适用于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宋末,明末的历史总结。

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但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却是以道为本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表面问礼内藏高层次道学的承传,故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语,位列儒家群经之首的典籍正是"易经"。儒道同源,儒家的修行到了高层次上是属于道家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是说他不相信神,孔子只是把"道"中适合于人的部份传出来了。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大儒也都是大隐之士,不但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邦治国之才,同时又都是乐天知命的达观之士,具有"道"的品格。由此可见,“性命之学”和“修养功夫”两者之间是相互贯通的,修炼的理可以指导修养,修养可以通向修炼。邵雍的诗《天人吟》:“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 正体现了“性命之学”和“修养功夫”两者之间的深刻内涵。

儒家文化所规范的是家庭伦理,再将家庭伦理推广到社会生活和政治中。近两千五百年来,中华文化的入世部份基本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自鲁哀公立庙祭孔开始,汉高祖用儒家的礼节制定朝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太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到清圣祖康熙大帝手书“万世师表”四字于曲阜孔庙等等,历朝历代对孔子都有追封或祭祀,即使是在汉化程度最浅的元朝,元成宗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对人类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不仅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承续了部份儒家思想,即使西方启蒙时代的大哲学家伏尔泰也自称是孔子的学生。

物质、精神,这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对于世界构成的哲学分解,按照这个分类来对照,我们所处的时代显然是“物质随着欲望超前发达、精神随着欲望极端迷失”的年代。孔子当年曾经形容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那么对照当下,这个词显然已经不能概括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现状,没有统一的“礼”可以参考,一切都被打破了;没有华美的“乐章”可以流传,一切只是追求短暂的流行,我们陷入了一个没有道德标准、没有精神追求的高度迷失的时代。

“大道废,有仁义”,可以说,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远古时代,即使没有圣人之说、没有宗教文化的诱导,百姓依然可以天然纯朴的、依天道而行走在这个世界上。那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那是一个比尧、舜、禹以德治理天下更接近于“天人合一”的年代,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春秋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又一次的华夏文明由盛传衰,礼乐崩溃,道德荒废,人心不古,帝王无道,诸侯割据,八百年的大周王朝,终于从风雨飘摇进入到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的时候。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社会转折期。

大曝之后必有大寒,大乱过去必有大治。茫茫宇宙化育万物,必有其存亡之法、道行规律。每当人心不古,恶欲满身,噩噩昏昏之众生将堕落沉入无边苦海地狱之时,天地间便会有救世之大觉者降临。即是凡大圣人住世之时,必为社会道德败坏、人心#腐#败#恶#毒之时世。因为圣人的降临,就是要来拯救社会、人心的。

老子降临了,传下如来之道,为后人留下启智之文化,以拯救王道。大道至简,故老子只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以无为而示天之道法;孔子降临了,以一生之悟,告诉人什么是“中庸”与“仁义礼智信”,以一家真言,来拯救衰颓的人道。

孔子在晚年开始创办私学,时世“《礼》、《乐》废,《诗》、《书》缺”,他便开始亲自整理《六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用为教材。为垂范后世故,他还制定了四项整理原则:一、以 “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二、不语怪、力、乱、神,去杂芜妄诞;三、述而不作;四、乐而不淫。

即以“道德”教育为目的,以“礼”为教育的形式;内容要坚持正统正念为主,堂堂正正;对写史只能进行客观的叙述,而绝不能添加进自己的东西,以此来保持历史诸原貌;“乐而不淫”,即是孔子对修订《乐经》、《诗经》的主旨要求,也是为后世人道全部文学艺术创作限定的标准。

这四项原则,是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为中华后世的教育目的、形式、内容、写史及文学艺术所规定的标准。不难看出,听天命的孔子,是把教育作为一种治世拯救人心的手段,从而提高人的道德,使人心能够重德行善,这是拯救社会的根本。

圣人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总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逆潮流而生而行,虽一生坎坷,却百折不挠,以最神圣、最纯洁的真理、慈悲、大忍之光芒,去照亮被变异了的一切幽暗;还要以大忍之心,去忍受这凡世的种种误解、打#击、诽#谤……。

圣人面前众生平等,因为他从来都是面对世人的一颗心,总是以正悟之法理,去清洗尽人类心灵后天所沾染的污腐,在无明的轮回之黑夜,焕发出真正希望之光芒。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直接迎来了“春秋大义、诸子百家” 的文明爆发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和人类的心路历程,几乎同时代的古印度、古希腊、古雅典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奠基者。

自此,人类精神有了归依。春秋时期,是大周王朝走向没落、荒#淫#腐#败、道德堕落、文化荒芜、乱#性#乱#伦,人欲横流的时期,但也正是天地复明,诞生大圣人的时期,华夏文化又一次进入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话春秋,辨是非,明大道,净人寰。

漫漫历史携滚着各种文明走过了两千年,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和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明。那是一个精神不迷失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文明极其绚烂的大时代:

五千年,五千年…….

我们走过中原、四夷、八荒,

走过了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走过二十四时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史,

走过了上下五千年;

我们走过泪光中的血光、火光、刀光,

走过了杜甫的诗篇;

我们走过读书声、欢笑声、钟鼓声组成的和声,

走过孔子的理想;

我们经过了经过的,一轮又一轮,我们是自己的时间;

我们看过了看过的,一遍又一遍,我们是自己的指南;

我们走在未来,我们走在过去,我们走在地上,我们走在天上……

五千年啊,五千年……

然后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去,紧绷的神经逐渐松弛,狂热的革命情绪开始冷却,一切开始恢复。但是精神世界的大&清&洗之后,我们没有返回到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对已经打破的传统文化不再相信,对大公无私的颂扬也不再相信,一切回到了人性的起点。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经济开放到来了,中国人民一头栽进了经济大潮之中,而且已不可思议的速度达到了当年追逐“革命”般的狂热。

眼睛要解放,别老红的黑的

身子要解放,别老蓝的灰的

耳朵要解放,别老尖的硬的

嘴吧要解放,别老假的空的

利益要解放,恶的本是真的

效率要解放,善的净是蠢的

差距要解放,齐的都是死的

个人要解放,小的才是好的

理性要解放,世道变了

欲望要解放,上帝完了

文化出现了多元,偶像每天都在变换,有人在背古诗词,有人在学美国街舞,有人在练习印度瑜伽,有人在酒吧呢喃,有人在为自由主义呐喊,有人在为社会主义感叹,有人在念阿弥陀佛,有人在教堂祷告,有人在狂补英语,有人在QQ聊天……,你没有权利指责我,我没有权威提醒你,孔子是不是圣人还需讨论,耶稣是否真有其人正在考证,中医是否属于科学还在辩论,一切的一切失去了标准和规范。

我们迷失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在“百家讲坛”节目把《论语》当作日常人的“心灵鸡汤”来宣讲的于丹女士名利双收,以研究孔子的国学大师自居,迎合着形势和商业需求活跃在各大讲台和电视台,风光无限。

曾经被砸碎推倒的孔庙孔子牌位重新修复了,如今香火极旺。

同时“孔子热”也进入影视界,各种关于孔子的影视剧纷纷开拍,昔日曾被批倒批臭的孔子被投资亿元拍摄成电影《孔子》,被吹捧为“史诗电影”。

孔子的在天之灵俯视着人间,他老人家也只能无语凝噎,悲嘘不已,他知道,自己的招牌在现今国人手里被炒作,所谓的“孔子热”和真实的自己无关,和儒学无关,和中华的传统文化无关!

两千多年前,孔子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孔子的在天之灵俯视着人间的这场“孔子热”,不知将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倒是大片电影《孔子》的编剧陈汗的新浪博文《孔子-不可能的梦》写出了一个穿越时空的真实的孔子:

人间的沧桑,眩乱反复,忽然记起了一首歌:《不可能的梦》“The Impossible Dream”,那是写唐·吉珂德的,他一生以骑士自居,骑着瘦马,把风车当作凶恶的敌人,向它冲刺……这不也是孔子吗?怀着人类大爱四处流浪到老,至死不渝。

一天忽然感受到孔子的疲累了,陈蔡被围,七日断食,他仍然牵系着梦想,只要有一国一君用他的,他自信必能还原小康;只要给他一块地,方圆百里足矣,他有能力创造大同……他在荒漠中、在生死、与弟子离散的危难夹缝里,此身置诸度外,弦歌不衰,他履行了自己所说的“贫而乐”,俯仰天地而无愧……孔子败给了一批政客,败给了贵族既得利益的集团,正如后世二千五百年不断重复着一个文人的悲剧:道德败给了私欲。

他在鲁国提出“堕三都”,目的在拆除“三桓“这些大家族的城堡,杜绝地方上“国中有国”的专横现象,结果他被排挤出政坛,落得周游列国,从此十六年颠沛流离,而“大同”这不可能的梦,永垂于星空中,永难攀摘!

我上网找,从You Tube下载了这歌曲的音乐剧版本,美国第42届东尼大奖得主——Stokes Mitchell饰演这尊贵的糟老头,在台上回答甚么是“寻求”The Quest时,因挫败而步履不稳,满目茫然却自负地高歌,我听着崩溃了,令人惊喜欲狂的演绎,我发现一脸是泪,乃自颤动的升华中重获人生之确信:

梦那不可能的梦 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打倒那打不倒的敌人 To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忍受那无法忍受的悲伤 To bear the unbearable sorrow

去那勇者也不敢去的地方 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

纠正那无法纠正的错 To right the unrightable wrong

爱那远方的纯洁和坚贞 To love pure and chaste from afar

尽管一试,虽然双臂已太累 To try when your arms are too weary

攀那高不可攀的星辰 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s

这是我的寻求 This is my quest

追随那颗星 To follow that star

不管多么无望 No matter how hopeless

不管多么遥远 No matter how far

为正义而战 To fight for the right

没疑问 不停留 Without question or pause

甘愿迈进地狱 To be willing to march into hell

为了天国的原由 For the heavenly cause

我知道,只要真诚 And I know, if I’ll only be true

面对我的寻求 To this glorious quest

那我的心会平和地躺下 That my heart will lie peaceful and calm

当我被放倒,安息了 When I'm laid to my rest

世界为此会变得更美好 And the world will be better for this

有一个人,被辱骂而满身伤痕 That one man, scorned and covered with scars

仍然奋进,以最后一口勇气 Still strove with his last ounce of courage

攀那高不可攀的星辰 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

在古琴和声韵律中,欣赏缥缈悠婉的王菲《孔子》主题歌“幽兰操”MV,我也穿越时空看到了那挥之不去的梦:

《幽兰操》原词: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confucius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5 04: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5 04: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5 04: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6892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05: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国家的人权思想,就是从孔子儒家思想中得到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5 18: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6 02: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6 02: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7 22: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8 04: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9 1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