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3|回复: 0

乌鲁木齐见不到维吾尔人 他们哪儿去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598
发表于 2010-9-29 09: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鲁木齐见不到维吾尔人 他们哪儿去了?

刘伯松博客  2010-09-28

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仅仅到过河北、新疆、甘肃、和浙江等四省,仅仅游览北京市、乌鲁木齐、吐鲁番、敦煌、嘉峪关、上海市等六个城市,如果说我看到了中国全貌,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不过,在这些地方,走马看花也好,坐车而过也罢,我总点点滴滴感触到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尽管那 是我眼中的中国社会。

北京!北京!

这是我第五次到北京了,它仍然那么迷人----其实80年代初首次到北京就给它迷上了;对我来说,北京有一种说不出的人文气氛、品质和精神,是其他城市恐怕不能取代的。可是今天的北京,似乎徘徊在现代化与传统之中,显得有点累,让人担忧它可能在莫名其妙中迷失自己,丧失自己的特色。

东城南锣鼓巷一游,历史人物的故居出现在眼前,也看到当前政坛要人和商界红人的住所,导游说,这是未来主席(?)习近平的、那是邓小平女儿邓楠的、那是大富豪李嘉诚的、不知当地老百姓有何想呢?……让我想起几年前住在老舍故居对面的一家小旅店,一天走进什么胡同,突然看到几个警卫,后来一查,原来已故的赵紫阳就被禁在这里!

途中,导游指着一所修建中的建筑物说,这是当年蒋介石的别墅。经他一提,猛然大悟,这不是80年代初加中友协访华时住过的地方吗?他说,连战回国就住在这里。这还是国民党的财产吧?

到了文化之城,少不了逛书店,而我的工具书的确也太旧,早该换些新版了。于是到西单图书大厦看看。据闻这是中国最大书店之一。果然名不虚传,五层大厦,排满了书刊,分门别类,目不暇接。

我在工具书部门逗留较长,并和服务员交谈,最后买了陆谷孙写序的第四版《新英汉词典》(2009年8月第一版)。翻开在后页一看,竟只印1万本!另一本《全球华语词典》(2010年5月第一版)也只印1万本。这是13亿人口的中国呀!中国变成一个不买书不读书的社会了?

在法律、道德边缘挣扎

这是我将近30年后第一次重游上海,仍然那么不喜欢它;巧的是,导游见面便挑起北京怎么样,上海又怎么样的比较话题,听起来那么熟悉,时隔近30 年,我们的导游怎么说出同样的话?当年的导游还算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而今天这位从外地迁移上海定居仅仅10年,而且据她自己说,上海话还说不出几句呢!

上海的傲气、创新、奋斗,让它再次成为中国冒险家的天堂。世界最高建筑物就在这里;商场商战气氛十分浓厚。可惜,它似乎失去了中国元素,从机场进入浦东一带便有这个感觉,也许它在追求现代化中,过于全盘与世界接轨而失去了什么?今天上海果然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走在南京路(已变成步行路),人山人海,当年的永安大厦和上海第一百货公司仍在,但已没有当年的威风了。游船时,也远远望到当年住过的和平饭店,这是前苏联在外滩的建筑物,仍然雄伟。

据说,城隍庙已成为上海的唐人街,车辆路过看到那个牌楼的确有点像;不过,没有机会下去溜溜,没有权力这么说。导游说(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上海 某些地区是韩国人区、日本人区,指示牌和商店名字韩人区用韩文、日人区用日文,我想拍个照证实这一点;可惜没有机会,不敢说是否真的如此?不过,突然令我 想起法租界、英租界……

北京也好,上海也罢,我发觉人人都为工作而忙,其实人人都为钱而忙,成为名副其实的「钱奴」,因为没人知道,更难保证明天是否会更好,于是人人都在法律和道德边缘挣扎,甚至走险,电视上和报刊里负面信息蛮多,有点像台湾,只是少了政治丑化的语言。

街头巷尾,小店小贩,生意似乎还行,很少看到无所事事的闲人;好几次,从车里看到“打包”回家的人,让我想起当年的香港:工作繁忙或下厨不便,下班顺便买一两个菜回家便一餐了。

见不到维吾尔人的乌鲁木齐

在乌鲁木齐怎不见维吾尔人?他们哪儿去了?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是聚集在隔离分居的地区,一个乌鲁木齐,两个世界,互不往来,一旦动乱,如同“国际”纠纷或冲突。

马来西亚就有马来甘榜和华人大城市的隔离分居,魁北克也有“怀里双胎”(圣罗伦街之东是法语世界,圣罗伦街之西是英语世界)之说。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结果一旦碰起来,怎不是暴力流血呢?

这种隔离,汉维两族互动几乎不可存在,互相往来更谈不上了,如何建立所谓“和谐社会”?不久前乌鲁木齐维汉两族冲突是有深层的原因的;镇压、隔离绝不是最佳办法。我担心,维汉两族矛盾很可能在外界干预下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易处理。而且新疆在资源和国防又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晚上,我想到街上散散步,导游说,不安全,算了吧。这还是华人区呢!不过,在短暂的接触下,我发现汉维两族表面上和和气气,内心里可能互相猜疑。同 时,我也发觉很少汉人会说维吾尔语,反而几乎维吾尔人都会说汉语。这个现实是否反映汉族的沙文主义?与维吾尔人交往相处,起码应该互相尊重吧!

卫生间里的国情

我深信,卫生间的确可以折射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民族性的。这次到中国一游,团友们都同意,卫生间在中国进步了;但各地差异仍然存在。比如吐鲁番的高昌古城不知是几级景点,它的厕所可以说是「危所」,小的一不小心很容易掉进去的。那种原始味道更不必多言了。

导游也带我们到一间四星级卫生间,但和云南的一间五星级卫生间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在号称世界最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卫生间,它的设备可以说是至尊的了。

新疆高昌古城的简陋「茅房」,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无纸「电洗」,难道是中国社会的两个写照?不过,可以怎么说,中国人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饭馆和旅店,而同时也有着卫生程度最差的卫生间,这个说法应该大家会认同吧?

最近,王冲在《财经网》写了一篇的《卫生间折射的中国国情》博客文章里一段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说:“你说小小卫生间有什么技术含量吗?没有。这背后是理念,服务的理念,给顾客提供清洁环境的理念,以及本身追求卫生洁净的理念。这方面日本人做到了极致,在中国人眼里都近似洁癖,中国如果能学到这洁癖的五分之一,也好啊。”

“当然,这几年厕所方面也有进步。比如说,为了奥运会北京就建了不少公共卫生间。最近,北京市要求公交站起点和终点地区必须建卫生间,也算是进步。”

不错,这次到世博,卫生间不但二女厕一男厕,满足要求,而且到处都有,又方便又干净。由此可见,供给干净的卫生间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想为!

我的建议是,什么级的景点必须提供什么级的卫生间,同时,收费越高,卫生间设备更该完美。这次卫生间观察,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蹲厕与坐厕的使用,正反映文化的不同。

一次,我在卫生间发现站满七八个人,第一个卫生间却是空着,我对前面的说“你的”,他们个个摇摇头,我倒大摇大摆走进去。我一时想不通,难道这个卫生间有问题不成?也许他们怕肮脏?也许坐下那儿不听话?也许……突然想起当年到哈佛朋友宿舍,他从卫生间出来,我接着进去,发现座位上满是鞋印,后来一问,原来如此!

小结

中国在变化,且是巨变速变,社会出现不少脱节现象。物质生活虽然充实了许多,精神生活却显得十分空虚。于是有关人士和社会舆论开始关心这些问题了,有的把抛弃掉的古老传统,如《弟子规》等之类的老东西都搬出来“救世”,而市面上“人性化”的言论也开始吃香起来了。但……

过去30年来,私字挂帅,从乡村到城市,到处都是人骗人甚至人压人的现象。国家权力似乎逐渐向市场(私有)权力投降。换句话说,共产主义已几乎为资本主义服务了。如何“人性化”资本主义的无情和残酷?国家计划还有价值和地位吗?这些问题,感性报道天天见报,而理性分析却贫乏无力。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处境,是否能挑起这个重担子?

最后,中国是个古老文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现象和差错。在狂热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甚至忘却精神上的依托,于是有人问:中国人幸福吗?幸福在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2 13: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