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胀预期 威胁政治稳定的杀手
冷眼博客 2010-12-09
早在2008年,中国创下12年来最高水平的通胀率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就曾表示:“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
两年过去了,“弱势美元”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走高、货币超发、成本上升、游资炒作、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令中国百姓再次对通胀的预期不断攀升,进而推高了物价水平通胀预期。温家宝日前参观广州市一家超市时承诺,将向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打击大宗商品市场操纵行为,有必要的话,将对主要食品实施价格管控。此番言论即是为了遏制类似囤积行为,稳定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催生“海囤族”
据了解,中国多个城市市民开始囤积各种物品,不仅有米、食用油、黄豆这样的食品,也囤天然气和衣服,甚至连纸巾也开始囤积,这是通胀的一个侧影。尽管目前中国大多数商品的供应十分充裕,但当绝大多数居民预示到物价水平会持续高涨时,他们就会开始囤积各种物品。过去一年,中国食用植物油批发价格大幅上涨逾40%。进入10月,其涨势有所加剧,北京超市的价格涨幅为每周3%左右,牛奶、猪肉、鸡蛋、水果等食品的价格也在快速上涨。
武汉大学教授辜胜阻向表示,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
具体来看,通胀预期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升通胀压力:一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可以看出,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增强效应和放大效应,通胀预期通过传导机制加剧通胀上行压力,而物价的大幅上涨又会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
回顾历史,1987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的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同时,通胀预期可能引发、加剧经济波动,引起人们内心恐慌,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市场稳定和社会和谐。
恶性通胀危及政权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面对通胀预期高涨都会万分警惕----通胀是为数不多能够转变为社会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经济问题。历史证明,恶性通胀的出现,将危及执政的稳定性。
1989年时,近20%的通胀率,部分导致了天安门事件的爆发。据了解,当年CPI增长率达到18.8%,成为改革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发生通胀的导火线是粮价波动,而另一只背后推手是,物价方案刚刚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制订出来,但宣传机器就大肆宣扬起来。一时间,“物价涨一半,工资翻一番”的流言,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开来,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恐慌,大大助长了人们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
通常情况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总是想方设法不要造成人们过大的心理预期。然而,当时的中国并无太多经验,不但没有设法缓解“心理预期”,反而助长它、刺激它。结果什么事情还没有做,人们就认为今后物价必然会大涨特涨,而政府又没有在对百姓作出承诺(银行储蓄利息是否会高于物价没有一个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