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松絮语:小议“忠”、“义”
作者﹕青松
小小年纪,也许并不懂“忠”和“义”的含义,但他们做到了。那些在“忠”和“义”前面冠以“愚”字的人,是因为达不到那样的境界,所以不理解……
闲来翻看杂志,被一段话吸引。
文章阐释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忠”和“义”。我从头看下去,感觉受益匪浅。之前不太懂的内涵,文中都详细介绍了。只是到了结尾的地方,却总结“忠”和“义”优缺点,告诫读者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我很是想不通。
“忠”和“义”有不同的境界,可以有小“忠”和小“义”,当然也有大“忠”和大“义”。但无论哪个层次,也看不出有什么“糟粕”啊。只有正直、无私的人才可以有那么开阔的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他人为重。
猜想,那些在“忠”和“义”前面冠以“愚”字的人,是因为达不到那样的境界,所以不理解,所以认为那是愚昧。说来真是可悲,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在今天都要面对无情的批判性解读。
晚上和妈妈聊天,说起她小时候的事,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良久。那是读小学的时候,妈妈才刚刚满五岁,坐在凳子上脚都构不到地面。有一阵子,家乡发生了地震。为了安全,老师每天晚上安排两个小学生,守着桌子上的乒乓球,只要球一动就通知大家。
听到这里,我第一反应便是:“小孩子家能受得了吗?要我也肯定睡着了。”妈妈笑,告诉我,那时候的孩子特别听话,真的一动不动地守一晚上乒乓球。甚至眼睛都不眨一眼,生怕乒乓球动了没看到,会让大伙没命。
小小年纪,也许并不懂“忠”和“义”的含义,但他们做到了。对老师,他们忠诚,老师吩咐的话,绝对照做。对小伙伴们,他们讲义气,不顾自己累不累、困不困,把检查地震的事放在首位。所以,“忠”和“义”真的没有那么难,只要自律、努力,都能做到。
但愿更多人不会再忙于区分这些传统价值观的精华和糟粕。与其夸夸其谈、长篇大论,不如将美好和高尚付诸实践。当我们真的要批判什么的时候,希望也能自问一句,是真的有问题,还是自己的心胸不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