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Blue"]朱鹮長喙.鳳冠.赤頰,渾身羽毛白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體長約80釐米左右。它平時棲息在高大的喬木上,覓食時才飛到水田.沼澤地和山區溪流處,以捕捉蝗蟲.青蛙.小魚.田螺和泥鰍等為生。
朱鹮為中國特有物種。在我國,朱鹮曾經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上海、浙江.福建和台灣等地。二十世紀初期,我國朱鹮的數量也開始急劇下降。認為朱鹮已經在我國野外絕滅。1978年,一份有關野生動物的緊急報告引起了亞洲國家的關註。報告里說被稱為“吉祥之鳥”和東方寶石的朱鹮已陷入滅絕的境地。在日本,最後一只野生朱鹮已經死去,動物園里飼養的六只已經失去了繁殖能力。我國自從1964年在甘肅捕獲一只朱鹮以來,一直沒有發現朱鹮的蹤跡,為了查明朱鹮在我國的生存情況,中國科學院一支科考隊在全國範圍內對朱鹮及其可能存在的地區開展專項調查。在隨後的3年多時間里,考察隊行程5萬多公里,踏遍了黑龍江.陝西.甘肅等16個省的260多個朱鹮歷史分布點,最後終於在1981年5月,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發現7只野生朱鹮,從而宣告在中國重新發現朱鹮野生種群,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個朱鹮野生種群。此後對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進行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飼養繁殖方面,於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來,雛鳥已能順利成活。至1995年,我國的野生朱鹮種群約35只,飼養種群有25只,為拯救這一珍禽帶來了希望。目前,朱鹮已近2000只。
朱鹮是稀世珍禽,歷史上朱鹮曾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前蘇聯).朝鮮等地。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冬水田數量的減少.化肥和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森林減少和人為乾擾等原因,使得朱鹮對變化了的環境難以適應,其數量急劇減少。二十年代人們認為日本的朱鹮已不存在,但後來又發現少量殘存於佐渡和能登半島的個體。1952年日本將朱鹮定為“特別天然紀念物”,1960年在東京召開的第十二次國際鳥類保護會議上被定為“國際保護鳥”;1968年韓國政府也將朱鹮定為“198號天然紀念物”。六十年代末前蘇聯境內朱鹮絕跡,七十到八十年代在朝鮮半島消失。可是不久在陝西省洋縣又發現了好幾只。現在,成群的朱鹮在陝西省洋縣快樂地生活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