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结束,面对众多大学、众多专业的选择时,很多准大学生都有些茫然,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建议下,会选择一个不一定最合适自己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们慢慢会发现,所学专业也许并非所爱专业,但是此时除了兼修第二学位外,很难再进行专业上的选择。
26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消息,赋予每一名大学生二次转专业的机会。
转专业在国外高校内较为普遍,如哈佛大学,直到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提交学位候选人申请的截止日期之前,学生都是可以自由转专业的。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要转专业只需要提交一份得到新选专业导师签字的专业声明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把学生的专业更改过来。
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成立了“转系转专业”制度,武汉大学在专业学习上也开始允许具有突出志趣和才能的学生转系、转专业,但由于当时高校的招生与就业体制不同,转系转专业少人问津。
直至2002年9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择专业转到新系,才首开了中国高校大规模制度化的转专业之“门”,继而转专业工作才在各所高校逐步展开。
近年来,浙江省高校陆续开始实行学生转专业制度,各高校都出台了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政策,逐步步入规范运行阶段,使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学生角度来看,为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尴尬局面,发展自身兴趣爱好,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申请转专业,“热门专业”申请转入的很多,“冷门专业”学生转出的较多。
与此相对的是,各校转专业的政策普遍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考核中普遍以学生成绩为主。
“如何引导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如何引导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引导学校正确处理“热门专业”与基础理论专业、国家急需专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专业之间的关系,都迫切需要有政策的引导。”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说。
研究表明,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他主性与盲目性是转专业的潜在动因,对目前专业的满意程度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培养措施不利在推动着大学生转专业。
王国银认为,放宽要求,减少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旺盛市场需求和有利于自己就业发展的专业是学生的权利,并且自主选择专业有利于学生观念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客观上促进了学风的好转,推动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并且有利于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不少“受冷”专业正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传统专业赋予新的时代特点,使专业建设和管理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据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顾玮介绍,《关于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指导意见》,将对各高校的转专业政策进行统一,在该省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只要符合条件,在校期间均可享受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浙江省同时明确了不允许转专业的五种情况:正在休学或保留学籍的,应予退学的,从外校转入的,部、省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招生时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学校事先规定不能转专业的。
同时,针对“热门”专业申请转入多、“冷门”专业申请转出多的实际情况,浙江规定,对需要保护和加强的基础性专业、国家建设和发展急需专业以及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专业,各高校应通过政策倾斜、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奖助学力度等,切实增强专业的吸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