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刘原
[color="DarkSlateGray"]文革中红卫兵破坏文物古迹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前不久去世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女儿于小红回忆父母的往事。于光远前妻孙历生1957年被打成右派,一年后,组织上让两人离婚。“文革”时孙历生惨死,于光远蹲牛棚,其中之凄凉,经历过“文革”的人不难想象。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样一个细节:
孙历生的父母住在北京的胡同小院,“文革”时遍地都是串联的学生,孙历生的母亲很热情地蒸了一些肉菜包子给这些红卫兵吃。红卫兵们吃饱之后一抹嘴,说他们家肯定是地主资本家,把地面挖出几尺深的大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话说吃完肉包确实有劲,还把家里的大人包括孙历生刚生产的妹妹全都虐待毒打了半天。当晚,13岁的于小红在半死不活的姥姥的口授下第一次为全家人做了饭。
世事苍莽,人心森然。常有人慨叹如今人心不古,邻里关系冷漠,连对门都不认识,但在我看来,这倒算是时代进步,屋宅是私人空间,不相干的人还是拒之门外为好,万勿引狼入室。这年头,号称查水表送快递的都不可信,而水管工即便身份确凿,更是危险。
古谚总爱说家贼难防,其实外贼一样难防。当年红巾军领袖郭子兴驻扎濠州(凤阳)时,卫兵来报说门外有个又像乞丐又像和尚的家伙伸头探脑,没准是奸细,郭子兴唤部下将其逮进来一看,这人长得够奇怪的,于是现场招聘让他做了十夫长。此人正是曾辗转于丐帮和宗教界的跨界男朱元璋,后来娶了郭子兴的养女即后来的马皇后。
郭子兴不会想到自己死后的洪水滔天:朱元璋不仅睡了他的养女,还睡了他的亲女儿(郭惠妃),设下计谋将他的几个儿子全部翦除,令郭家彻底绝后。当然,如果郭子兴不那么重男轻女的话,倒也不算绝后,毕竟在朱家后裔的身上,还是留了几条他的DNA。
古道热肠这种癖好,有时是会积阴德的,譬如孟尝君,就是靠收罗的鸡鸣狗盗之徒逃命的。但有时,仗义之人未必都有好下场。我听过一桩轶事:某人极为豪爽,对兄弟够义气,对陌生人也不含糊。某次他去夜总会,老板给他安排了两个最好的妈咪,他带回豪华套房过了一夜——我猜测他斗了整晚的地主,翌日醒来,他就从包里摸钱给两个牌友。
他当时手握权柄,只手能遮半个城,妈咪哪敢要,他正色道:你们付出了劳动,这是应得的。他手里有一扎1万的,硬塞给其中一个妈咪,还有一扎不足1万,被花掉了几千,他遂拉着另一个妈咪到地下车库,从车后箱里拿出些名烟名酒,说,呶,补足1万。俩妈咪热泪盈眶望着他远去,他那矮胖的身影忽然变得高大起来,伟岸起来,他那热热的肠忽然在古道西风里变得金碧辉煌,仿如一杆金枪……故事的结局是:他终究还是上了刑场。
而在这世道,热忱成了一种高危的奢侈品。孩子扶起老太被勒索;女孩送孕妇归家被奸杀;青年擒贼被捅伤而被窃女孩却冷漠地说“又不是我叫他见义勇为的”。当每一堆孤独的篝火试图照亮长夜,却总被雨水打湿时,这样的黑夜也只配享有黑暗了。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段视频,是来自俄罗斯的。在落雪的季节,他们会停下车,把蹒跚的老妪或摔倒的残疾人扶过马路,把陷入雪地的轿车竭力抬起,甚至会把瑟缩在路中央的小猫抱走到一边。我并未感到温暖,只感到彻骨的寒意,我们或许今世都不能在自己的国度望见这样的场景了。我想起报端的许多杀戮新闻,想起“文革”时故乡锐利的枪声,我们从来都彼此视若敌寇,并且,永远都学不会,彼此相爱。
(文章来源:南都周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