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20|回复: 1

阉割与不举:姜昆跟央视《曲苑杂坛》掐起来了

[复制链接]

0

主题

980

回帖

1092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05-7-12 11: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声之衰,衰在歌颂型相声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相声大佬姜昆跟央视《曲苑杂坛》掐起来了。很快,姜昆就出来辟谣,说没掐,就是批评了一下这节目的片头歌。《曲苑杂坛》方面的相关人员也站出来说话,大意是,要骂就骂,本节目不会特地讨好谁谁。一场风波,迅速潦草收场,既没有多少关注者,也没有多少参与者。这也许就是相声当下景遇的写照。

相声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姜昆也好,《曲苑杂坛》也好,都为脊续相声艺术下了不少工夫。《曲苑杂坛》在开播不久,就效仿音乐电视的模式,制作“相声电视”,试图力挽相声衰落之狂澜。姜昆也是一个把相声当活马医的拯救者。从网络相声到相声剧,再到“大曲艺”概念的提出,姜昆始终试图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在相声的锡安山上。

折腾了半天,相声这碗温吞水,还是逐渐变凉。很明显,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是相声衰落的重要原因。

“贯口”是相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开粥厂》《报菜名》等段子中,演员大段麻利而有节奏的语言表演,总是给欣赏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与京剧中翻多少个鹞子,踢多少支花枪,耍多漂亮的翎子一样,“贯口”是相声演员的炫技手段。真正的相声爱好者,在欣赏“贯口”时,注重的并非演员的表现,而是自己跟着演员背诵台词时的流畅感受。这种与中国传统戏曲相似的欣赏方式,让相声与大众娱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生存在草莽之间的相声,一旦被拉进艺术的庙堂,自然也被套上了堂皇的外衣。早期的相声表演者,为生存计,总是试图一张嘴就让听众笑,以保证自己的上座率。而相声艺术家们则不复有此忧虑,“铺平垫稳”

成了艺术家们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创的相声作品中,很少见《大保镖》这样包袱频率高、语速快的段子。尽管奇志大兵的野路子,给相声输入了一股急风暴雨般的新力量,但似乎依然没有让庙堂上的相声前辈们发生多少改变。

陈旧的形式,或许可以用新的表现手法来改造。气质上的衰退,则直接导致了相声的没落。这可以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包括相声在内的曲艺界改造。为了将相声变成符合社会主义生产与社会主义审美相适应的,为工农服务的现代艺术,相声演员们被编入各级文工团,并在党的领导下,对传统的相声艺术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被认为是相声糟粕的东西被摈弃了,比如当年艺人们为了吸引观众,大量使用的“打哏”、“脏哏”。另外一些被认为格调不高的表现手法也被排除在新相声的表现手法之外,比如、 “怯口”(取笑外地,主要是河北、山东口音的段子)。为了适应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一种后来被称为“歌颂型相声”的品种被研发出来,并在马季等一批表演者手中发扬光大。尽管这一相声类型,与相声原本以讽刺见长的特点格格不入,但依然逐渐成为了新相声的主流。《新桃花源记》《英雄小八路》等作品成为了相声的典范。为了给歌颂型相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甚至有研究者称《八扇屏》《蛤蟆鼓》等传统段子就是“歌颂型相声”的初祖。这些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段子最终将相声的尖锐与讽刺阉割。相声的不举也自然顺理成章了。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7-13 05: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够胆量和cctv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3 05: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