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9-8 19: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忏悔录》:心路历程的象征与写照(2)彷徨少年时(下)
作者:石朝颖
十七岁那年,奥古斯丁的父亲不幸死了。(他的父亲在死前不久,接受奥氏母亲的肯求,而领了洗成为一位基督徒。)
由于亲友的资助,他终于又踏上旅途,到他父亲生前希望他去求学的迦太基(Garthage)城。在这座充满着邪恶风气的城市里,奥古斯丁一面研究修辞学,一面也深受一该城恶劣风气的影响,开始过上放荡的生活:
“我到迦太基后,觉得到处充满着违法而沸腾的欢乐情场。我虽然还没有正式恋爱,但我已经陷入热恋的爱情里。醉心于去恋爱的我,还嫌自己爱得不够强烈。我正在找寻去恋爱的对象,因为我是如此的陷入热恋的爱情里。我讨厌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和一条没有陷阱的道路。……因此,我的灵魂是不健全的,真可说是满目疮痍;所以我专想从物质上,寻找刺激。……”(注8)
不久奥古斯丁便和一女子恋爱并且秘密的与她过同居的生活。二年以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阿德奥塔杜斯(Adeodatus),其字意是指:神所赐,他认为其子乃神所赐,为了纪念其子的诞生,故取此名。
十九岁那年(西元三七三年)奥古斯丁由于专研“修辞学”,所以按照进度,他须读西塞罗(Cicero, 106-43 B.C.)的作品《赫尔唐西》(Hortensius)。这本书劝人要重视“哲学”,也因此这个读物改变了他的心灵趋向,使他开始追求“真理” (Truth),热爱“智慧”(Wisdom)。因为“哲学”(Philosophy)这个字的希腊文本意就是指:“爱智慧”(Loving Wisdom)。
于此同时,他也开始读了《圣经》,但他当时并末能进入状况;他说:“……我觉得这本《圣经》,不是一个骄傲的人所能了解的,也不是小孩所能领会的。粗看之下,似乎平凡得很。但是,你越研究,就越觉得它的高妙:到处充满着神妙之气。我自然无法进入其境,也不肯俯首读它……当我第一次读《圣经》时,我认为这本书,根本不值得和西塞罗的伟大作品相提并论。我的傲气使我轻视《圣经》的简陋,因为我并末能渗透到它的精髓里。当知读这本书的人,越是觉得自己渺小,越能进入佳境,然而我的内心充满着傲气,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人物。”(注9)从奥古斯丁的这段告白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许多古代留下的所谓“经典”,并不只是供我们阅读,更重要的是:供我们去用生活体验来“印证”(Identify)。
当时的迦太基城,正是摩尼教 (Manichaeism)盛行的日子,该教的创始者,——摩尼(Manes)是一位波斯人,生于西元二一六年至二七六年间。他混合了东方的异教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提倡所谓“善恶二元论”。他更利用左罗亚斯特(Zoroaster, 又名叫Zarathustra,是纪元前六世纪的波斯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预言家和宗教家)的绝对二元论:“善”与“恶”的永恒之争,作为宇宙与人生的全部过程。
该教认为:宇宙之争中有“光明”与“黑暗”之对立;人类自身之争中有“精神”与“肉体”之对立。精神象征着“善”;肉体象征着“恶”。在宇宙之争中,“光明”总是希望能胜过“黑暗”。故在人类之争中,如果要“精神”战胜“肉体”的话,人就必须要能避“恶”向“善”,守斋克己,节制肉欲。
这种二元论的学说,在当时颇能满足奥古斯丁追求真理的热望。因为他自己就深深的感受到“精神”和“肉体”之争,时常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加上摩尼教徒们,将一种不受信仰驾御的自由哲学,灌输给奥古斯丁。而且该教的人士从基督教的《圣经》中,找出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所以致使奥古斯丁,希望能从该教的思想中,找出能对宇宙的自然奥秘现象提出合乎所谓“科学精神”的诠释。
如此,使奥古斯丁在“摩尼教的思想”里彷徨了十年之久。直到后来才提出对摩尼教的质疑。本文整理自:《自我觉醒的卑微种子》 石朝颖 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