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41|回复: 4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9-8 1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一)
奥古斯丁生活前的历史背景

作者:石朝颖

(一)当伟大的希腊文明让位给罗马帝国时,已经证明了罗马帝国只有强大的武力,但缺乏深厚的文化,所以罗马人只好大量的输入希腊的文明,连希腊的神话,也被罗马人抄袭而换了罗马人的拉丁名字。谁知一向以穷兵黩武,战无不胜出名的罗马军队,竟也败在北方的日耳曼蛮族的手中。首先在文化上不如希腊人,现在又在武力上败给了别人,这已足以使罗马帝国衰亡了。然而更严重的是罗马人的信仰之瓦解,产生了许多的混乱。
(二)由于蛮族的不断入侵,到处抢掠纵火,终于攻占了罗马人的大城。罗马城之被毁,乃象征着罗马文化之没落。基督教曾遭罗马人摧残了三百多年;现在,蛮族却迫害了罗马人的固有信仰。因此在当时信仰上的空虚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一种绝望的状态。
(三)基督教出现在罗马,是在一个信仰神话开始衰退的时期,也就是说代表旧的罗马传统的诸神崇拜,已经渐被混和了希腊精神与希伯莱信仰的新思想取代了。罗马人的高傲已经失去了光彩,代之而兴的是“反省”和“检讨”的时代。
圣.奥古斯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出现。他透过个人在生活过程中的层层历炼,创造出一种“新”的,能“适应”于当时的,并且含有启发后世的哲学“信念”。他的伟大名著《忏悔录》(Confessions)越过了希腊哲学的“理性”而指向宗教的“信仰”。他的另一部名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解释了历史哲学的必然演变,成为第一部有系统的“历史哲学”。
他用“希腊人的智慧”:尤其是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和“观念论”,融会贯通到希伯莱民族信仰的上帝中。用辩证法去分清“善”与“恶”,用希腊哲学的方法来辩护基督教的信仰问题。
他用“罗马人的精神”:也就是一种坦白认错,并勇于改过的精神。他不但对外在的“摩尼教”以及诸种“异端”,而且对自己的内在情欲,都以一种罗马人特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处理。
他用“希伯莱民族的信仰”:以一种“人神交通”的方式,把自己的罪恶放在上帝之前,勇于面对自己的虚无,但更期望能获上帝的“恩宠”。
这些都是奥古斯丁成长的历史背景。本文整理自:《自我觉醒的卑微种子》 石朝颖 着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楼主| 发表于 2005-9-8 19: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二)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二)
奥古斯丁的“思想背景”

作者:石朝颖


(一)无疑的柏拉图的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曾经给了奥古斯丁很大的启示。特别是柏拉图的“善”观念,以及其整个的辩证哲学方式。
(二)由于奥古斯丁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最后终于感动了他,使他获得了基督的信仰之光。这种信仰之光,不能不说是受了希伯莱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三)奥古斯丁从小就修习拉丁文,后来还做了拉丁修辞学的教授。其中以罗马哲人、西塞罗——(Cicero)的修辞学,对他的优美文笔之写作,有直接的影响。
(四)诸多异教之中,以“摩尼教”对他影响最深,他曾经在其中达十年之久。原因是此教派的“善”、“恶”之争的理论,颇能使他信服。虽然后来他发现希伯莱民族的 “原罪”之说,更能解释“恶”之起源的问题,但其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已深入其心了。以后写他的《上帝之城》一书时,把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看作“善”、 “恶”的二元对立,就是最好的说明。
(五)最后有二位前辈,在思想和精神上影响他颇深的人是:新柏位图学派最著名的泛神论者——柏罗丁纳斯(Plotinus)的“神秘主义”。另一位是伟大的使徒——圣.保罗(St. Paul)对耶稣基督精神的赞扬。对奥古斯丁来说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其“信念”。
这些都是奥古斯丁成长的思想背景。
从上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的简报中,我们不难看见奥古斯丁,不但是集希腊大哲柏拉图之大成,同时也把教会信仰中的“奥秘”,用辩证方式表达出来。他不但是沟通希腊哲学和希伯莱信仰的思想家,而且更是创造耶稣基督教信仰深度的哲人,使基督教的信仰,从“理”的客观探求,走进“心”的主观境界的宗教家。
他在“西洋哲学史”上的地位,如杲以中世哲学的立场看来,无疑的,是最具影响力的哲人。他经历了教会思想与教外思想冲突最激烈之时期,他也经历了历史上的剧变——罗马帝国开始衰落,蛮族的入侵。此时正是整个西方文化遭到危机的时代。他的生活背景可以象征整个中世哲学的背景;他在思想上的提示,也可作为西方文化的导师;他的哲学,更给那些追求心灵平安的人,在乱世里获得启示。(注一)@

注一:本段参照了邬昆如教授编著的《西洋哲学史》第二部、第一章、第三节之处颇多。同时也参照了Dr. Felix Marti-Lbanez的《The Story of Philosophy》,中译本由李牧 华译《哲学的故事》。(名人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楼主| 发表于 2005-9-8 19: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忏悔录》:心路历程的象征与写照(3)青年时代的堕落(上)

作者:石朝颖

二十岁(西元三七四年)他结束了在迦太基城的学生时代,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塔城任“修辞学”的教师。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了摩尼教,十分痛心,请了一位善心的主教,去劝告奥古斯丁放弃异教的信仰,但是失败了。这位主教告诉奥氏的母亲说:“随他去吧!只要时常在上帝的面前为他祈求,有一天他自己将会发现,他所读的这些学说,是多么的错误和恶毒。”
奥古斯丁留在家乡教了半年的“修辞学”后,得到一位朋友的协助,使他再往迦太基城,创办一所“修辞学院”。
后来他自己说:“这几年,我教授修辞学,在一种赚钱的心理下,我出售了 一种以言说制胜他人的技艺。”
总之:“从我十九岁到二十八岁的九年间,随着我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欲,我自己迷路了,也把别人引入歧途。我自己受骗了,也同时利用了各种形式的自我主张,去欺骗别人。有时公开的,借着研究文艺的美名,有时又偷偷的,利用了宗教的烟幕。前者是出于一种骄傲,后者是出于一种迷信。然而,一切都是虚无的……”
二十九岁那年(西元三八三年)他开始怀疑起摩尼教的教义,尤其不满那种“善”、“恶”二元的永恒对立之说。然而,要摈弃摩尼教的教义,他就必须面对一些问题:如果上帝是全能和全善的,则“恶”的存在如何诠择?在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罪与恶又如何能发生?即使说“恶”是从一个堕落的天使心中产生的,但我们仍旧可以追问:含藏着如此之“恶”的一个心灵,又何以会被创造出来?上帝的手工为何会是如此的不完善呢?
这使他苦闷的心灵得不到安息,他看出了摩尼教徒解构了许多思想,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建构可言。他们道德败坏,却又假装为道学之士。最使他失望的是:该教的“宇宙学”和“形上学”,不能解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当他提出星球运转的问题质问教友时,他们却说:“等浮斯特斯(Faustus)来时他就能为你解答一切问题。”可是当这位摩尼教最著名的教主来到迦太基时、奥古斯丁和他会面,并谈了许多问题,但依然并未能消除他心中的疑难。从此以后,他认清了摩尼教的貌合而神离。
于是同年他便决定到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去求发展。他请求母亲的同意,但母亲不愿他再堕落下去,所以反对他到罗马。但当他的母亲祈求上帝阻止他去的那天夜里,他已偷航前往意大利了。
总之,奥古斯丁后来也认为:上帝的旨意,高过人的期望!奥氏此行,原本他是为了求世上必朽坏的财富,然而上帝却逐步的引导他得着了心灵深处所渴慕追求的真理和安息。他的母亲祈求上帝阻止他成行,但上帝却没有阻止他,反而使这位一生为奥氏流泪的母亲,得到了上帝对她的应允。
也许是由于水土的不合,奥古斯丁抵达罗马后,便得了重病:“我的黄热病越来越严重,我意识到自己的死期就将来临。假如我死的话,我将到那里去呢?……我的病,远在故乡的母亲根本不知道,可是她仍在日日为我祈祷。……逐渐地我的健康恢复了。”
本文整理自:《自我觉醒的卑微种子》 石朝颖 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楼主| 发表于 2005-9-8 19: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忏悔录》:心路历程的象征与写照(2)彷徨少年时(下)

作者:石朝颖

十七岁那年,奥古斯丁的父亲不幸死了。(他的父亲在死前不久,接受奥氏母亲的肯求,而领了洗成为一位基督徒。)
由于亲友的资助,他终于又踏上旅途,到他父亲生前希望他去求学的迦太基(Garthage)城。在这座充满着邪恶风气的城市里,奥古斯丁一面研究修辞学,一面也深受一该城恶劣风气的影响,开始过上放荡的生活:
“我到迦太基后,觉得到处充满着违法而沸腾的欢乐情场。我虽然还没有正式恋爱,但我已经陷入热恋的爱情里。醉心于去恋爱的我,还嫌自己爱得不够强烈。我正在找寻去恋爱的对象,因为我是如此的陷入热恋的爱情里。我讨厌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和一条没有陷阱的道路。……因此,我的灵魂是不健全的,真可说是满目疮痍;所以我专想从物质上,寻找刺激。……”(注8)


不久奥古斯丁便和一女子恋爱并且秘密的与她过同居的生活。二年以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阿德奥塔杜斯(Adeodatus),其字意是指:神所赐,他认为其子乃神所赐,为了纪念其子的诞生,故取此名。
十九岁那年(西元三七三年)奥古斯丁由于专研“修辞学”,所以按照进度,他须读西塞罗(Cicero, 106-43 B.C.)的作品《赫尔唐西》(Hortensius)。这本书劝人要重视“哲学”,也因此这个读物改变了他的心灵趋向,使他开始追求“真理” (Truth),热爱“智慧”(Wisdom)。因为“哲学”(Philosophy)这个字的希腊文本意就是指:“爱智慧”(Loving Wisdom)。
于此同时,他也开始读了《圣经》,但他当时并末能进入状况;他说:“……我觉得这本《圣经》,不是一个骄傲的人所能了解的,也不是小孩所能领会的。粗看之下,似乎平凡得很。但是,你越研究,就越觉得它的高妙:到处充满着神妙之气。我自然无法进入其境,也不肯俯首读它……当我第一次读《圣经》时,我认为这本书,根本不值得和西塞罗的伟大作品相提并论。我的傲气使我轻视《圣经》的简陋,因为我并末能渗透到它的精髓里。当知读这本书的人,越是觉得自己渺小,越能进入佳境,然而我的内心充满着傲气,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人物。”(注9)从奥古斯丁的这段告白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许多古代留下的所谓“经典”,并不只是供我们阅读,更重要的是:供我们去用生活体验来“印证”(Identify)。
当时的迦太基城,正是摩尼教 (Manichaeism)盛行的日子,该教的创始者,——摩尼(Manes)是一位波斯人,生于西元二一六年至二七六年间。他混合了东方的异教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提倡所谓“善恶二元论”。他更利用左罗亚斯特(Zoroaster, 又名叫Zarathustra,是纪元前六世纪的波斯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预言家和宗教家)的绝对二元论:“善”与“恶”的永恒之争,作为宇宙与人生的全部过程。
该教认为:宇宙之争中有“光明”与“黑暗”之对立;人类自身之争中有“精神”与“肉体”之对立。精神象征着“善”;肉体象征着“恶”。在宇宙之争中,“光明”总是希望能胜过“黑暗”。故在人类之争中,如果要“精神”战胜“肉体”的话,人就必须要能避“恶”向“善”,守斋克己,节制肉欲。
这种二元论的学说,在当时颇能满足奥古斯丁追求真理的热望。因为他自己就深深的感受到“精神”和“肉体”之争,时常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加上摩尼教徒们,将一种不受信仰驾御的自由哲学,灌输给奥古斯丁。而且该教的人士从基督教的《圣经》中,找出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所以致使奥古斯丁,希望能从该教的思想中,找出能对宇宙的自然奥秘现象提出合乎所谓“科学精神”的诠释。
如此,使奥古斯丁在“摩尼教的思想”里彷徨了十年之久。直到后来才提出对摩尼教的质疑。本文整理自:《自我觉醒的卑微种子》 石朝颖 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楼主| 发表于 2005-9-8 19: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忏悔录》:心路历程的象征与写照(3)青年时代的堕落(下)

作者:石朝颖

奥古斯丁的病痊愈后,他便很卖力的教授“修辞学”,这也是他当初决定到罗马来的目的。因此他开始招收了一些学生,透过他的学生们之宣传,使他逐渐的成名了。
但是当时在罗马的学生,有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学生们每为了拒交学费,而集体的转移去就读于另一位教师。”奥古斯丁认为:“这是一件既不信又不义,惟钱如命的恶劣行为。……我恨这些家伙,可是我的恨纯粹是为了我个人的损失,并非为了他们不义行为的本身……”
正当他对罗马的学生失望之余,刚好米兰城须要一位教授“修辞学”的老师,奥古斯丁便透过朋友的帮忙,终于谋得了这个教“修辞学”空缺。
西元三八四年,三十岁那年的秋天,奥古斯丁从罗马移到北部的米兰城去居住。在该城他遇见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 340?-397,乃当时非常著名的天主教士)。奥古斯丁最初去听这位主教的演讲,只是想证明一下,这位主教的口才,是否名符其实。他听演讲时,专门注意这位主教的辞藻,并不留心他的内容。然而,由于这位主教真的是一位能言善道的博学之士,而且他待人也十分谦虚,故颇能令奥古斯丁喜爱。也因此使他开始主动的想去接触基督教的教义。于此同时,奥古斯丁也开始研究由维多利乌斯(Victorius)翻译成拉丁文的“柏拉图对话录”,使他逐渐觉得基督教的学说合理。尤其是当他读到“新柏拉图学派”(Neoplatonism)的鼻祖——普罗丁纳(Plotinus, 205-270?)的著作后,更是令他折服,以致使他成了一位新柏拉图学派的人物。
这一转变关系相当重大,因为以前摩尼教使他对“上帝”存着一种属于“物理性”的想法;但是新柏拉图学派的思想,把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导入希腊的哲学中,这种方法既不同于所谓的“感觉论”,也不同于“理性主义”,更不是所谓的“怀疑论”。这种认知的方式,是不经由“推理”,也不是经由“感觉”,它是超越了这一切“理论”的表象,它是一种直观的“神秘的忘我经验” (Mystical Ecstasy)。这种“神秘的忘我经验”,是不可以用知识传达的,因为要想用概念化的方法来诠释它,就会扭曲了它的本意。所以,当奥古斯丁研究这位新柏拉图学派鼻祖——普罗丁纳的思想后,使他比较能接受基督教所谓的:“以人的心灵去信仰上帝。”

奥古斯丁的心中虽然激起了抛弃虚荣而专心追求真理的理想。但他的“理想”却战胜不过他的“情欲”。
西元三八五年时,他的母亲莫妮卡从非洲渡海来到意大利,追踪到米兰找奥古斯丁。他告诉他的母亲,他已脱离了“摩尼教”,但还没有成为一位天主教徒。她的这虔诚信仰天主的母亲,听奥古渐丁这样说时,并未十分高兴,只认为:这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由于奥古斯丁的生活依然十分浪漫,再加上情欲的泛滥,使得他的母亲不得不催他结婚,希望奥古斯丁能在结婚后接受洗礼,成为一位天主教徒。在他的母亲为他热心的奔走说媒之下,奥古斯丁答应和一位当时他喜爱的女孩订婚。如此一来,他必须遗弃他的旧情人,这位旧情人,也只好把她和奥古斯丁生下的儿子阿德奥塔杜斯留下来,自己一个孤苦伶仃的回非洲去了,并且发誓永不与其他的男人再发生关系。
不巧的很,由于他的未婚妻,尚未到达法定的结婚年龄,使他必须等上二年方可以正式的结婚。因此,为了排解那个奴役他、使他烦恼的“情欲”(lust),他竟然情不自禁的,又与另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使自己又再次的沈沦在欲海中。……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的痴心妄想,给了我们不知多少的忧愁。我们备尝辛苦,在情欲的驱策之下,负着重担向前走,因此越走越觉得深陷其中,这是为了什么?……”
本文整理自:《自我觉醒的卑微种子》 石朝颖 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00: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