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253|回复: 1

屠呦呦获奖打了谁的脸,诺贝尔奖能计划?(图)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5-10-6 15: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诺贝尔奖官方推特消息,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与其他两位国外科学家一起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一时群情振奋,被刷爆了朋友圈。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由于性格原因均未当选。这引发了网民对于中国教育科研制度体系新一轮质疑。
aa21f547-c3ac-450f-8465-c859aadc6eaa.jpg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人向来热衷于排名,对于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诺贝尔奖更是情有独钟,被戏称为中国人有诺奖情结。过去诺贝尔奖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总是偏重于颁奖给中国的异见人士,中国迟迟无法在科学获奖方面有所突破。

  为此,在几年前,中国还曾推出选拔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的计划,被称为诺奖百人计划,被各界院士所包揽,想来作为“三无人员”的屠呦呦与此无缘。

  当时,诺奖“百人计划”一出炉便遭到网民“吐槽”。有人认为此计划是一场科研领域的“大跃进”;也有人认为这种“敢死队”模式不过又是一次瓜分科研经费的盛宴。不可否认,将“获奖”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本身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诺贝尔奖本是对科研人员学术创新的认可与鼓励。对科学家来说,真正支撑其奋斗不懈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诺奖不过是研究成果的“副产品”。如今将手段当作目的,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说到底,诺奖“百人计划”仍是计划思维在作祟,是举国体制在科研领域的极端应用。尽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很多领域取得不菲成绩,如奥运奖牌激增、航空航天技术突飞猛进。然而,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是一场短跑运动,这种催肥式的培养模式注定难以修成正果。毕竟,中国过去与诺奖屡屡无缘,根本上与当下的教育体制有关。

  一方面,中国科研的管控制度与诺奖学术自由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与国外教授治校不同,中国高校的行政色彩颇浓。不但外部有庞大的教育行政机构指手画脚,从校长任命、学位授予到各种科研经费的分配无不掌控在行政权力手中,即便是高校内部也被“校、院、系”纵向管理体制割裂。研究难以独立,学术难以自由,科研、教学、学术甚至院士评选都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属品,又怎会有创新?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急功近利扼杀国人的创新能力。“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让莘莘学子不得不从小学就开始“备战”,而就业只认学历(及证书)不认能力的现实更让“填鸭式”教育变本加厉。不但功课堆积如山,著名的“北大清华工厂”衡水中学,仅高中三年做过的试卷厚度就超2米,而号称“赢在起跑线上”的各式补习班(如奥数班)早已透支学生心理底线。截至2010年6月1日,中小学生患忧郁症比例高达5%-6%。

  中小学生在机械的教育机制中丧失了天性与活力,而变成记忆的机器,自然与创造力“绝缘”。教育机械化、行政化,学术官僚化让中国教育偏离教育的本质,诺奖“战绩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许屠呦呦的获奖,为未来中国的科研运作模式指明了方向。

149

主题

220

回帖

274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40
发表于 2015-10-8 10: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感到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5 15: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