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建華懵懂說民主
張三一言
董建華在香港人心目中是老懵懂,是漫畫重要題材之一。董建華在民主問題上的思維是懵懂思維。
董建華警告說,若將競爭性選舉視為民主唯一衡量標準,…有可能演變成矛盾,或甚是國家分裂。
董建華的理由是:中國與印度同樣於80年代中起步發展,但印度採用了西方式議會民主;中國走自創的中國特色民主,結果是:根據世銀統計,中國的人均GDP已達印度五倍。
另外2010年北非出現爭取民主和經濟有關的社會運動,引發多國內戰、恐怖活動、移民危機等大規模暴力動盪,結果並非如理想中美好。
董建華說,若將競爭性選舉視為民主唯一衡量標準,判斷肯定有失誤,認為競爭性選舉有可能演變成矛盾,或甚是國家分裂。
張三一言說,其一,董建華戴了紅色眼鏡,幾百個經濟發展良好,大大超越專制極權的民主國家,他故意看不見,不敢正視幾乎全歐(包括東歐)、美洲、日本等等比印度經濟發展得更好的民主國家。更不敢拿民主世界和專制極權世界的總體經濟發展作對比。只看見民主國家中經濟最不發展的一個印度的;即使是看印度,也只看到昨天的印度經濟滯後,不敢正視今天印度經濟發展速度超越中國的事實。
今日印度:亞洲開發銀行發佈《2015年亞洲發展展望》,其中預測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不會降至7%以下,但是今年會被印度超越。今明兩年,印度經濟增速將分別為7.8%和8.2%。超過中國的7.2%。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hk/world/n3lj82.html
其二,到底社會矛盾國家分裂是因為有了民主才出現的還是民主前的專制社會早己存在,在民主後繼續發作?或者說民主是國家分裂之因還是專制獨裁是國家分裂之因?
到底社會矛盾國家分裂出現在民主國家多還是專制國家多?
不要說遙遠的外國,就說眼前中國,中國是分裂的,分裂成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請問,是民主的中華民國製造出兩個中國,還是極權共產黨先是在931年建瑞獨,後又於1949年在中國大陸實行“陸獨”才出現原本統一的中國華民國成為分裂的兩個中國?
請董建華看看歷史書和看看現實,為分裂與統一打生打死的是專制權國家家還是民主國家?
明明是專制極權造成分裂,董建華就是無知無畏,敢於大言炎炎說民主造成分裂。董建華不是因為老懵懂而說懵話,而是頭腦清醒情況下敢說假大空話。凡是上了共產黨賊船的,都不能獨立自主地說人話,只能跟着真理部的調子假大空。
其三,“競爭性是民主唯一標準”是憑空捏造。
董建華強調:「我們並不是否定民主的重要,但如果把競爭性選舉視為民主的主要成份,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這個判斷肯定是有失誤的。」
張三強調,競爭是組成民主的必要條件,不是充足條件,更不是唯一條件。世界上不存在競爭性選舉是民主唯一標準的民主,也不存在沒有競爭的民主。正如飲食是人們生活必要內容,但飲食不是人們生活的唯一標準,也沒有不飲食的人。
董建華先捏造“競爭性選舉是民主唯一標準”論,然後以反唯一標準為名反對他口稱不否定的民主。
沒有競爭的民主必定是“主控民” 的假民主。共產黨的協商民主就是樣板。
董建華若指美歐民主為競爭性是民主唯一標準的民主,則與其結論正好相反:英美法德日等民主國家何曾閙分裂?國家分裂的盡在諸如共產黨極國家和阿拉伯神權合一的國家。
其四,董建華只是片面地鼓吹共產中國經濟崛起,不敢提這是破壞能源,以犧牲後代為代價的經濟崛起。
其五,只敢提經濟數字不敢提人權、公平、正義,即是以豬權作標準判定社會優劣。
只提經濟成就,不敢提專制極權的共產黨以權謀私造成壟斷官僚資產等權階級;不敢提目前中國分成共產黨階級和非共產黨階級兩個敵對階級。
其六,董建華讚揚中國在高速發展經濟的同時,能夠保持社會穩定,並同時推動民主進程,「這樣的成就,無論是哪一種標準衡量,都是難能可貴的」。
張三一言批判,董建華只談經濟發展,不敢提民主社會安定,無需耗費極大成本於維穩;共產黨社會極不穩定,所以要付出民主世界完全沒有的天文數字維穩費。
請問老懵懂為甚麼不提共產黨特有的天價維穩費?
其七,董建華讚美,經過不斷完善,全國人大及政協已成為越來越具有代表性的機構,讓人民聲音充分得到聽取,是民主及法制進一步增強,政府工作更公開、透明。
張三回答:事實從來勝於雄辯,更勝於狡辯。“全國人大及政協已成為越來越具有代表性的機構”;只有原本沒有代表性才會有“越來越具有代表性”,既然說“越來越具有代表性”就證明之前沒有代表性!但是,共產黨及其董建華類幫口們從來沒有說過不具代表性,從來都是說絕對代表人民。這個事實說明共產黨及董建華們說的從來都是假大空,現在說的仍然是假大空。(可以用同樣邏輯理解“更公開、透明”。)更要嚴正指出的是,今天共產黨所有的民意機構人民代表機構全是官僚機關,與人民與民意絕然無關!
老懵懂實在不懵懂,清醒得很,只是上了黨賊船;上了黨賊船就不可能有個人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所以不會說出個人獨立的話;只能跟着大阿哥的真理部說話;所以董建華只好人不懵懂話懵懂了。
2016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