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反腐」的出發點與戰略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社
媒體報導,新年度「全球清廉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直譯為腐敗感知指數)中國從去年的83名上升到第79名。《德國之聲》:「雖然中國頒布了一些法律法規打擊腐敗,但是非獨立的司法體系缺乏可靠性和透明度,而且中國幾乎沒有給公民質疑執法的空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即使立了法,不執行的話也無濟於事。」一語道出以「習」為核心,媒體姓黨、國企姓黨,連司法都要拒絕獨立,一定要姓黨,難怪透名國際組織接受德媒採訪時會表示「習近平反腐初見短效缺乏長效」。
袁紅冰在其著作與言論中一再強調:
反制貪腐本是正義之舉。但「極權專制會使一切正義的事情變得邪惡。」
袁紅冰在《轉基因魔咒下的世界》披露了習近平與太子黨「反腐」的出發點與戰略,讀者對德媒「習近平反腐初見短效缺乏長效」之論,當可了然:
二○一二年初,在一次太子黨主要智囊人物的內部會議上,就已經確定要透過斬殺一批「貪官」立威的執政戰略。當時,王岐山對於太子黨的「反腐敗」戰略作出下列諸項說明:
其一,反腐敗不是政治目的,而是政治戰略;「紅二代」太子黨重返國家最高權力才是政治目的。
其二,權力腐敗現象已達天下共棄,人神共憤的程度,「借貪官的滾滾人頭,平息天下萬民之怨」,不僅可收天下民心,而且由於和反腐敗同步,「紅二代」全面主宰最高權力意志的進程,也就自然建立起民意基礎。
其三,面對無官不貪,無吏不腐的局面,反貪腐乃是摧毀權力競爭對手最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同時,以貪腐的刑事罪名摧毀權力競爭對手,可以使「紅二代」奪取最高權力的政治進程非政治化,從而弱化和避免政治和權力鬥爭可能引發的社會動盪。
《德國之聲》習近平反腐初見短效缺乏長效
《民報》2016全球清廉度 台灣排名31 居亞太第7名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社
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