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086|回复: 0

女子群发“天台火灾死亡人数不止18个”为何被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9 1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诚毅 于 2017-2-9 14:06 编辑

周建邦 于 2017/2/8



    女子群发“天台火灾死亡人数不止18个”等谣言被拘。近年来,每当发生重大事故,必有谣言;每有谣言,必有抓捕辟谣。这几乎成了标准“套路”。天台火灾发生好几天了,我还纳闷,怎么还没看到抓捕辟谣的消息呢?果不其然,还是这个“套路”。

    好事之徒编造谣言,自然是蛊惑人心,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政府部门对此及时辟谣,澄清事实,还原真相,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有道是“谣言止于阳光”,政府本来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只要通过恰当的渠道辟谣就可以平息谣言,急于“抓捕辟谣”,则是大可不必。各地方政府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祭起“抓捕辟谣”的手段,只能说是陷入“塔西佗陷阱”中的无奈之举。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如果政府失去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辟谣也会被公众认为是恶意掩蔽真相,辟谣也就失去了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只有采取“抓捕辟谣”这种极端手段,也打击造谣传谣者一种选择了。

    我们只要对新闻时事稍作关注就会发现,“抓捕辟谣”差不多是地方政府对付“谣言”最惯常的手段。不可否认,如果是真正的造谣生事,的确会蛊惑人心,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人们在“中招”之后,也会对造谣者表示谴责。然而,看到“抓捕辟谣”的新闻,公众不但不领情,反而是冷嘲热讽居多。何也?

    的确,由于公民素质的参差不齐,网上言论难免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情况,也不能完全排除极少数用心险恶者通过网络造谣生事蛊惑人心的情况。

    有道是“谣言止于阳光”,通观以往的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大凡出现谣言鹊起的情况,往往是由于政府在某些方面透明度不高,或是有意对事情的真相藏着掖着,公众如果不能从正常的渠道获知事件的有效信息,或是觉得政府发布的信息缩水走样缺少公信力,人们自然就会转而相信小道消息。

    如果真正能够做到“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信息能通过公开的渠道,得到全面、迅速的传递,“小道消息”肯定不会有市场。如果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谣言也不会有太多的生存空间。诚如是,不必等待你“抓捕辟谣”,谣言也很快就会不攻自破。

    如果信息传播畅通,如果政府发布的信息具有公信力,即使有人别有用心造谣生事,人们也不会去“信谣”,更不会去“传谣”,谣言也不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强烈冲击,又何必兴师动众去“抓捕辟谣”呢?

    如果政府自知公信力不足,官方“辟谣”无人听无人信,就只能下狠手来打击“造谣”者。“抓捕辟谣”,其实凸显公权的霸道与虚弱。

    “抓捕辟谣”,自然可以让官员“耳根清净”,对于胆敢忤逆官员“旨意”擅自在网络上发布消息者,高举公权的狼牙棒,不但可以给“造谣生事”者示以颜色,说不定同时还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好处大大的有。

    可是,对于每一起“抓捕辟谣”事件,公众都要投之以狐疑的一瞥。政府热衷于“抓捕辟谣”,公众只能报以一声冷笑。在公众的冷笑声中,官与民的对立情绪在逐渐积累,政府的公信力则进一步流失。政府只会在“塔西佗陷阱”中越陷越深。“抓捕辟谣”虽然可以立竿见影地平息谣言,但其负面影响确实不小,还是少用为好。

    http://a.  mp. uc. 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id=a5130c13d14a4238a0575bead0f3b991&wm_aid=4225ec12bbb3437ca74c30f7f2ef2c6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7 19: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