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64|回复: 0

美国投资家索罗斯二度注资“骚扰”中国

[复制链接]

0

主题

2769

回帖

7759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759
发表于 2005-10-20 0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财经日报 记者沈柬贝综合报道,尽管很早就知道他要来,直到飞机抵达海南,才知道他是这一天来。尽管知道他要离开,但直到他已经坐在美国的家中,躺在藤椅上思考哲学问题或下一步投资时,才知道他已经离开。

这就是索罗斯——一位现代金融投资家的思路:“让世界知道你,但不让他们了解你。”他要让世界知道索罗斯的存在,但也要让世界知道,他们知道的是一个神秘的索罗斯,仅此而已,一如他自己的投资哲学。

争议人物仓促海南行

15日下午,索罗斯从美国直飞上海,又马不停蹄地转道海口,第二天即刻飞回华尔街。没有太多的停留,也没留给记者太多的时间。

索罗斯此次造访海航的主要目的是代表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之一的美国航空有限责任公司(AmericanAviationLDC)签署投资新华航空控股有限公司2500万美元的相关文件。据悉,这项投资将会被用来改组海南航空公司并组建新华航空集团。

海航是索罗斯在中国内地的唯一投资项目。

在海航的高层眼中,索罗斯“精明睿智大气”、“70多岁的人看上去像50多岁”。面对记者,索罗斯可以表现得很有风度,他让记者把问题问短一点,以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回答。

1995年9月,索罗斯通过美国航空公司向海航认购了1.0004亿股法人股(股价2500万美元),以25%的股份比例成为海南航空的第一大股东。多年来,索罗斯对海航始终保持投资信心。

这个以短线投机出名的金融腕儿当时如果以当日收盘价全部套现,将收回6266万美元。而他这回坚持了,当然,腰包也更肥了:10年来,海航的6次分红,索罗斯共获得现金红利695万美元。同时,尽管经过10年的增资扩股,他仍持有海航B股1.08043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8%,仍为第一大股东。而他耐心持有的算盘是来自于对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约7000万客流量的大蛋糕。

对于10年间两次用相同数额的资金投资中国同一个企业的意义,索罗斯在媒体见面会上说,在全球民航业都不太好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却不同,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潜力空间说明了这一切。“以前我是站在一个很远的位置看中国和海航的发展,现在该是走进来的时刻了。”

“这不过是索罗斯很谨慎的一步,根本谈不上是一种扩张。”法国一家咨询公司ArranAerospace的总经理DougMcVitie说:“索罗斯这笔钱还不能买一架空客呢。”但是在索罗斯看来,海航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投资机会。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索罗斯声名鹊起于1992年9月。

当时,英格兰银行大量买进企图硬撑英镑,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力量大量抛出英镑。较量的结果是,英镑跳水,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机制,索罗斯则赚得近20亿美元,创下世界纪录,要知道他最初投资于外汇市场的资金只有1000美元。从此,索罗斯被国际金融界称为“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人”。

而让中国人记住他的则是5年后他在亚洲市场的又一恶战。索罗斯飓风般地扫荡了东南亚各国,导致工厂纷纷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经济景象惨不忍睹。整个东南亚财富缩水数百亿美元,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乌有。

“他简直就是一个纵火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当时曾咬牙切齿地指责。但是,索罗斯丢了一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乘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势,他和一些国际金融大鳄集团于7月中旬发起了对港币的狙击,使港币汇率一度跌至1美元兑7.7500港元的心理关口附近;另外,恒生指数也被打到当年的最低点6000多点,这意味着香港股市市值损失了接近2/3。

不过中国政府340亿元的出手,还是让香港躲过了一劫。“我认为中国能够安全渡过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封闭的金融和贸易体系,但这不能长久,关键在于能否在起伏中稳住阵脚。”索罗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看准了中国开放的趋势。

索罗斯先生也颇有自知之明,因为他发现中国人都管他叫“大鳄鱼”。这意味着中国对他时刻怀着警惕之心。

有人问,如果他发现中国的金融体系有漏洞,并且他也有机会发动袭击时,会不会手下留情?他坦然而干脆地回答:“不会,但我会事先提出警告!你们要知道,池子里的鳄鱼并不止一条啊。”

索罗斯依然在悄悄寻觅着国际市场的机会。有消息说,目前索罗斯正考虑再次投资曾经导致他遭受重大损失的俄罗斯。最新消息显示,索罗斯将与美国媒体大亨特纳联手,注资俄罗斯负债累累的NTV电视台。

媒体过敏

事实上,早期的索罗斯患有“媒体过敏症”。在索罗斯的意识里,出名根本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甚至可能还会毁掉他。这也不难令人联想此次索罗斯“潜行”。

“名声意味着不断地被人认出,意味着不断地接到从传媒打来的电话,意味着个人欢乐的终结。”索罗斯觉得,名声同时还意味着一个人投资生涯的死亡。

华尔街曾有观点认为,“像蘑菇一样,或许财产只适于在黑暗中。”华尔街的人们不想说明他们怎么样去赚钱。也不想让世人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因为他们知道:“说不定哪一天,随着政治风向的改变,尊敬就会变成嫉妒,人们会对你一天到晚不停地查问。”

而索罗斯对媒体的过敏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报道。1981年6月,当索罗斯成为《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封面人物时,他受到了公众的广泛注意。

在文中,索罗斯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证券经营者”。这句话在人们心目中投下了一道光环。在读者的印象中,索罗斯是一个难解之谜。

即使是在华尔街或者证券金融界,一般人也很少知道这位隐居的公司经理。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索罗斯在什么地方投资,或者从事一项投资活动他会持续多久。索罗斯也同华尔街的行家们接触,那些在商业活动中认识他的人都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和这个人十分密切地交往过。至于声誉,普遍认为他对此毫不在乎,他生活得很愉快。

不过杂志的报道虽然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随后的事情却让索罗斯开始怀疑,受到新闻界的关注是否值得。这篇报道之后的接连数月,索罗斯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这是他商业生涯中唯一亏损的一年。

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一些长期投资者和朋友。而他的行踪也进入了一个更秘密的阶段。

“如果经营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你不希望人们很轻而易举地追上你,但是一旦他们知道了你在做什么,你想购买什么东西,他们就会先于你去购买,这只会弄糟你的计划。”

1987年9月,索罗斯接受《幸福》杂志采访,这次采访是唯一的一次例外,但却造成了严重后果。杂志封面标题为“股价太高了吗?”索罗斯预言美国股市将不能出现逆转,日本市场也同样如此。此后不久,华尔街股市暴跌。

因此,索罗斯的新闻政策就是排斥,他没有代言人,也不搞新闻发布会。“我们需要的,是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去。”拉斐尔说。

但是,索罗斯似乎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一方面,从投资方面来看,要把自己拉向隐秘;另一方面,为了某种目的,当然也可以说是为了投资,要把自己拉向公开。正如他自己所说:“自我暴露是极具破坏性的,但是,我性格的一个缺点,这一点我还没有完全看透,就是急于自我暴露。”

或许唯有索罗斯本人才了解自己。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版权方面疑问,请与本站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1: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