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中国上海,选择回欧洲的难民在人行道上兜售衣物
1945年,中国上海,留在中国的犹太人聚居区内店铺一家挨着一家
1945年11月,中国上海,犹太人开的商铺。二战时期为躲避希特勒的残杀而逃亡到中国的数万犹太难民大多选择居留在上海,抗战胜利后他们许多选择留下来。
1945年11月,中国上海虹口犹太区,一个高大壮硕的犹太厨娘正在生煤炭火,一大群犹太男子在围观,等着她做饭。 (博谈网记者赵亮编译报道)据《大西洋》杂志11月21日报道,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2013年5月访问上海时,赞誉上海在1930和1940年代作为犹太人逃离纳粹占领的欧洲的“避风港”。现在,很少人能想到这座中国的城市曾经接纳过超过2万名犹太人。 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上海就开始存在犹太社区,但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是在1920和1930年代,当时成千上万的俄罗斯犹太人逃离布尔什维克革命,来到更方便经商的上海外国租界。10年后,在纳粹统治德国的早期阶段,成千上万来自欧洲的犹太人也逃到了上海。 在1930年代后期纳粹转向采取积极的种族灭绝政策前,为了解决“犹太问题”,“流放”被视为一种“完美”的方式。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财产和就业,鼓励他们“移民”到任何一个愿意接收他们的国家。不幸的是,对于这些想成为移民的人们,几乎没有什么选择:1938年的埃维昂会议,大部分西方国家不愿意接受犹太难民而决定关闭国界,只对很少的犹太难民开放。 除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外,上海成为唯一一个对这些难民保持开放的地方。在1930年代后期,约有2万名欧洲犹太人来到了上海。当时的上海,处于一个政治异常状态:由焦头烂额的中华民国、日益嚣张的日本帝国、法国、英国和美国之间分别管制,这些国家在上海享有“自治”的法律豁免权。 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更多的欧洲犹太人到上海避难,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城市。 现年92岁的Gary Matzdorff就是其中之一。1937年,他与家人离开了德国。“我父亲听一位朋友说,去上海无需签证,但也只有上海,因为去中国的其他地方,我们都需要有签证”。Matzdorff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博物馆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坐火车到意大利热那亚,在那里坐船,1个月后我们抵达了上海。” “这是一个文化和语言上的冲击,但当时年轻,适应得很快,我融入到了中国的文化中,因为我希望在上海度过我的余生。” 但上海也并非没有自己的问题。到1937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到1943年,大多数在上海的犹太人被迫进入在虹口区的无国籍难民营。 日军的占领,令到在上海的中国人和犹太人有了一个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敌人。作者丹尼尔•卡拉描述说:“我们并肩活着,我们都有了同样的问题:日本人。我们有着同样的命运。” 1945年9月3日,在中美的联合努力下,上海正式解放。“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战争结束了,战争结束了!”Matzdorff回忆说,“我联系了一些朋友,我们曾有约定,当战争结束时,我们要对日本复仇。于是我们去了警署:那里是空的。他们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我们准备冲上去揍他们!但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Matzdorff说,“我爬上了电杆上,扯下了那个写着‘无国籍难民不许入内’的牌子。我仍然保留着它,作为一个纪念品。” 但是,中国很快就陷入了内战。随着欧洲局势的改善,中国的情况恶化,许多犹太人开始离开上海。“上海不是我们的天堂,所以每个人都试图改善他们的处境,去一个新的地方”,Matzdorff说。 战争结束后,中国的犹太人口急剧萎缩。从1949年到1956年,在上海的犹太社区实际上就不复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