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格式:Dolby Digital 5.1
视频格式:宽荧幕1.85:1
放映时间:三集总共545分钟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主演: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阿尔?帕西诺(Al Pacino)
黛安娜?基顿(Diane Keaton)
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
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
出品:PARAMOUNT HOME VIDEO
上市时间:2001/10/09
第二集简介
克里昂家族最小的一个儿子迈克(艾尔帕西诺饰),自从继承前任黑手党领袖也就是他的父亲老教父维多的位置后,便将势力渗入赌城、好莱坞及古巴的企业与政治圈中,企图将黑手党化暗为明,并通过做正当的生意为家族洗黑钱。迈克在黑暗的深渊越来越堕落,为了巩固家族的势力,他不仅赶走了爱妻凯还杀死了自己的亲身哥哥,彻底做到了无情无义。同时,影片中也以许多倒叙的片段,描写迈克的父亲维多在20年代时,从西西里岛前往纽约发展,建立黑社会家族的过程。青年时代的老教父维多由著名实力派明星罗伯特?德尼罗扮演。
导演将两段时空互异的情节平行发展,并将画面处理的完美无缝。《教父2》曾获6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弗朗西斯?柯波拉)、最佳改编剧本(弗朗西斯?柯波拉、马里奥?普佐)、最佳男配角(罗伯特?德尼罗)等。 它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续集仍然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影片。
第三集简介
在《教父续集》面世十六年之后,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逼于经济因素而拍了这部帮会电影经典的最后一集,整体成绩虽不及前二作,但仍为克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诗式的完结篇。
阿尔?帕西诺饰演的教父迈克此时已步入老年,他想将家族事业从黑道漂白,于是将资金向欧洲的大企业和上流社会发展,并准备收手好安享晚年,不料发现白道的斗争竟然跟黑道一样激烈,最后仍不得不用暴力手段解决纷争。本片主要角色沿续前两集,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亚演饰新一代教父接班人,导演的女儿索菲亚? 科波拉也参加了演出。总的来说,第三集商业元素太重,在艺术价值上不如前两集。这点从该集没有获得任何重要奖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FRANCIS FORD COPPOLA(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的教父
随着那从阴暗的格调转到豪华的盛宴序曲,观众开启了装满了权利、黑暗、阴谋、暗杀、现实和憧憬的世界的锁,有哪个观众不会身不由己地跟随导演的步幅去歌颂光明、高尚和美誉。但在这里,我们都爱上了黑暗和地下,爱上了真实。
《教父》这部电影最显而易见的成功就在于完美绝伦的结构。看电影的时候,似乎不曾有中断的时间,甚至没有让人眨眼、喘息、走神的空格。这种紧凑的结构看似表现在某些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的剧情的排版上,其实不完全如此。如果带着疑问在一次回顾《教父》,便会发现整个故事情节不过是一个“教父”命令A去干掉 B,A却在中途被B所杀害,“教父”随后遭人枪击陷害,他的儿子C、D决心报仇,杀死了B,但是D被仇人杀害,C为D报酬,杀死了所有的仇人,剧终。表面上看来,这部电影可以分类到“暴力”类电影,可他却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等头衔”。
一个电话铃声响起,随着画外音我们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现场;画外音一消失,便开始了VITO COREONE风度翩翩、从容自若的声音,画面由迫不及待的嵌插、衔接转为不慌不忙的谈话当中。可是此时,谈话的内容始终无法松开观众停在半空中的心。这是SOLLOZZO杀害FREDO前与教父(VITO CORLEONE)的一个片断,这样由快拍与慢拍相结合的片断本片中还有许多,但是无论如何,都可以十分显著地表明这部电影内容杀气十足却不失风雅、阴险手辣而不失天真纯洁、目不暇接又不失慢条斯理的大起大落的画面结构。这是一种中和的手法,无论有多么强烈的杀气都有一个与之相对比的单纯来相互抵消,这么一来,电影从头到尾顺理成章,把观众领进一个没有缝隙的空间,密而不紧、多而不杂、悠而不闲,就像电影中交替闪烁的黑色和白色、阴晦和明亮的画面一样,满溢着整体的主体,充斥着现实明暗和苍穹下的罪恶、罪恶里本质的善、善里沉淀的恶 。
“LOVE THEME”浓厚的地中海香气沁染了MICHAEL CORLEONE周围的田野,荒草里弥漫着这种香味,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踉跄的步伐,沉默的路途,隐隐约约可以从曼陀林和维奥尔合音的主旋律中捕捉到不和谐的爵士鼓,缓缓地敲击着不属于意大利民乐的节拍,这种混沌的元素虽然哀弱,却在整个曲子里显得那么刺眼。自由不羁的JAZZ和同样自由不羁的 BALLAD相形之下显得如此突兀,为什么?让我们回到第一幕婚礼盛宴的现场,再一次感受奔放的节奏和音律,身临其境那幸福和欢乐的氛围之中;接着,画面切换到TOM乘坐的飞机降落的那一幕,从镜头里散发出来的是慵懒的JAZZ,幽默的JAZZ,TOM完成了DON CORLEONE交待的任务,音乐里流露出一丝丝成功的喜悦,但为什么不用意大利式的“凯旋之歌”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在这里。
《教父》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充满反叛、现实的社会性成分,其最重要的因素流露于电影综合的艺术形式。电影可以表现哲学、文学、绘画、音乐、戏剧、歌剧……可是诸如此类的艺术形式却无法表现电影。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应该只是令观众、鉴赏家们深入剧情、为剧情的波折所打动的黯然泪下。所谓的感动往往是整部电影的一个片断,或许当我们将这一段剧情剪裁下来独自欣赏,其效果已就毫不逊色于整部电影。要打动观众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任何一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根易碎的弦,只需要轻轻拨动,触及心怀,徘徊在眼眶边缘的泪水便会不禁颤抖。一幅画是不能随意添舍,因为画中的每一笔每一墨都相互牵拉,少一笔、多一笔都会使作品的整体美不复存在。我是说整体美。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如此。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像铁锁一般一环紧扣一环,拆了一环,断掉的铁链也就成了废品。《教父》的能够成功正是因为电影在制片时在整体艺术上费尽心血,观众并不是一味地向剧情横冲直撞,而是被影片塑造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鉴赏者,站在电影之外揣摩整部电影,根本没有任何偷溜进电影缝隙的机会。是的,《教父》不允许分和一个观众闯进剧情里,他坚决要将“铁索”的每一环节都紧扣得严密,每一段台词都为下一个剧情埋下伏笔。正是这种结构使观众全神贯注地在“电影院门外”一口气看完那伟大的《教父》。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高明,让我们为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致敬!
当《教父2 》、《教父3》相继推出后,迎来的是越来越寒冷的问候,用电影中出现过的一句话来解释:时代变了…..时代确实变了。《教父1》的门是那样的一个社会,是黑手党最猖獗的年代,教父的出现是必然的,正像这本书的作者所揭示的那样:“the godfather不过是现实生活中哪个街道哪个国家真实的某个人的写照罢了。”《教父1》是一代辉煌的结束和另一代辉煌崛起,台词渗透着足智多谋和阴谋诡计,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可《2》、《3》的一切仅由MICHAEL一个人单独支持难免会多一份单调,少一份斑驳。以我个人看来,《2》、《3》无论是在艺术成就上还是在故事情节上都会稍稍逊色于《1》是注定的。
马龙白兰度是影坛上的一个奇迹,他是一个影坛天才。许多人认为第一部的成功主要是由于白兰度实在是太耀眼了,没了他,《2》、《3》才会如此黯淡无光。当阿尔帕西努被拿来跟白兰度相提并论是输定的了。论经验,论名声,帕西努都远远比不上白兰度,因此被他身上四射的光芒所掩盖再自然不过了。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帕西努的演技比不上马龙。他饰演的MICHAEL在影片中绽放着智慧的璀璨,是个迷人的角色。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外界的舆论,这宗斑斓黑诗人的嘈杂所湮没了。《2》中MICHAEL不孤独,有少年、青年、中年的VITO CORLEONE相伴,给MICHAEL艰辛创业路途的血腥杀戮场面勾勒出几笔人性的色彩,避免了电影过于惨白的画面,也为《2》挽来了苦涩的荣誉——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然而我们所喜爱的MICHAEL仅仅得到了一个“最佳男主角提名”,与这夺目的荣誉擦肩而过。是啊,无论那屏幕中的 MICHAEL CORLEONE,还是台下的AL PASSINO都在艰难地创业;是啊,那个传奇的“教父”(VITO CORLEONE)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那个太耀眼的太醉人的光芒迷倒了所有的人。
让我们从那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收敛目光,回到《教父》银屏上继续我们的“旁观”。凡是看过《教父1》、《2》、《3》的人都不会在记忆中遗漏一个频繁出现的场景——舞会。《1》里CONNIE的婚礼舞宴上优雅的DON,一脸幸福红光;还有MICHAEL在西西里的婚礼上一脸纯真的与新婚翩翩起舞,有点顽皮的笑容仿佛是他父亲的影子。《2》里MICHAEL为儿子举行的舞会上与KAY一起漫舞的温馨场面,两个人仿佛是永恒的伴侣,舞池里的身影舞得如此陶醉。最后便是《3》中MICHAEL为女儿成立的基金的舞会,当女儿与父亲共舞时,平时冷淡的隔膜也荡然无存。可是每每盛宴背后等待的却是另一个阴谋和另一个惨案,一切又从美好时光回返残酷现实。是的,无论MICHAEL CORLEONE还是VITO CORLEONE都十分憧憬那超脱现实的、无忧无虑的舞池,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收集起自己早已陷入深谷中的爱,发泄这积蓄在内心已久的满溢着的爱。他们都愿望能摆脱束缚:不合法的勾当、金钱、权力、荣耀的束缚,可是也正如同DON所说的 “And I refused to be a fool dancing on the string, held by all those big-shots. I don’t apologize, that’s my life. But I thought that when it was your time that you would be the one to hold the strings.”接着他脸上失落的皱纹紧得让人心绞;还有MICHAEL那句“I love my father……for the family…”那样,他们都无法逃离腐朽了的铁枷锁,这庞大的、杀人的牵连已经牢牢地打了死结。我想,剧中轮流贯穿的ITALIAN & JAZZ,还有那首“LOVE THEME”中不和谐的合音都在暗示这种绝望的向往,UNDER-GROUND(JAZZ)对LEGITEMACY(ITALIAN)的向往,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是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LOVE THEME”中微弱的爵士鼓也无法消减刺耳的突兀。
在卡住盛宴的场面,转到尾声屡次出现的谋杀,那是每一部影片中对最残忍、冷酷、优雅的摧残的颂歌,巴洛克的管风琴尖锐而又沙哑的叫嚣,嘶哑的、急促的奏歌不仅让人联想到MANSON,美女与野兽的化身,宏大的圣歌和葬礼并存;人死时的四分五裂和惨不忍睹却由神圣的教堂赞颂,有时DOC. HANYBER苍白的面孔和血染的殷红的唇会悄无声息地浮现在视线里,他醉心于划开人类胸膛的快感,陶醉于高雅的古典音乐中。讽刺的目光,讽刺的音乐,讽刺的冷酷,MICHAEL用犀利的阴暗的目光凝视着地板,眼前是正在被洗礼的教子———天使一般的婴儿,像一头就餐的豹子。接着,洗礼的画面切换到机枪扫射的案发现场,狰狞的脸孔、瓷牙咧嘴的痛楚、罪恶的灵魂下陷、下陷……难以接受的对比,那样的无邪和那样的阴险背后响起的同样是那样的无邪和那样的阴险,天堂的舞台尚未升起,我们已经陷入罪恶的国度。这就是对比艺术,用具有极端差别的一种表达形式的两种表达方式,猛烈地撞击观众的感觉神经,用这种触动观众难以容忍的精神潜伏来达到艺术创造者的目的。就像昆德拉的语言一样,疯狂地拉拽着人们的衣襟,时时刻刻地警戒,用最最龌龊的语言赤裸裸地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