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7-11-22 07:14 编辑
原标题:中小学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告密者?
风青杨/文 于 2017/11/19
近日,小学男生举报同学带零食反被处罚的新闻火了。“惩罚了举报人”的王老师表示“一个班级里最重要的是信任感、安全感……我希望学生们举止文明,班级井井有条,但我不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他们的动向。”(澎湃新闻)
又一个中小学生“告密者”,为何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总不缺少这样的角色?类似的新闻似乎多如牛毛,如《武汉晚报》就曾报道,湖北大学数计学院07级数学2班推行了一项“小天使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秘密同学”在暗中盯梢监督,定期写出监督报告。《楚天都市报》也曾报出,“武汉某初中二年级主任刘老师,在管理班级时,鼓励同学间相互监督、举报,被举报的同学要扣分,举报者加分”。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遭同学举报,最多时一天竟被举报六次。
本来大家都是同学,可一旦接受了老师的“重托”当上“间谍”,就俨然成了“地下党员”:谁上课说小话了?谁在课余说老师的坏话了?谁在自习课上偷偷下“五子棋”了?等等,都得暗中细细观察,然后向老师汇报。最初担任“间谍”的大都是班委干部,后来同学们渐渐知道了他们的“特殊任务”,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于是,班主任便在普通同学中发展“间谍”。这样一来,同学之间都互相猜忌,互相防范。本来很好的朋友,往往因为一方告发了另一方,而中断了友谊。
在我们的小学里,谁表现最积极,谁就可以当班长,中学里,谁学习最努力,最配合老师工作,谁就可以早早入团早早当班干部,大学里谁最会和老师来事,套交情,谁就最有机会入党、参加学生会工作,然后得到比较好的毕业推荐。从小学就开始班级中设班长和值日生,学校中设大队长和学生会主席,让小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对权力敬畏和倾慕。确立老师的绝对权威,老师会让最喜欢的学生做班干部,并且明显给宠儿们不同的关注和优待,从而刺激他们去表现、倾轧和争宠献媚,为了获得自己所不知道的消息,用列黑名单、教唆孩子写小纸条的方式告密,一切的一切,是为着管理的方便。
然而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利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在学校里设立“情报专员”,盯梢同学的做法更像是天方夜谭。在美国社会环境下,基本不提倡以“打小报告”的方式来“举报”他人。
一位美国小学教师说她小时印像最深的这样一堂课:她刚上学的有一天,老师上课期间有事要出去一下,临走前叫小朋友们不要动。结果老师一走,就有小朋友闹将起来。老师回来后,Linda便把这情况报告给老师。结果当天下午,老师给Linda留下来作为惩罚。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解:“为什么?”在大家看来,这算不算赏罚不清?凭什么惩罚一个不闹的好学生,让捣鬼的学生逍遥法外?Linda回答说:“因为我出卖了团队。”
原来如此!老师让同学们不要闹,是她定下的规则,由她来执行判断和赏罚。小朋友打小报告,则违反了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小朋友必须团结如一,不互相出卖。小朋友不听话,自有老师来收拾,自有家长来教训,至少在理论上,这应该是这个世界运作的方式。
“告密”之所以在道德上难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它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告密者之所以遭人唾弃和孤立,是因为他们使周围的人感到了不安全。如果班级里总有人“打小报告”,班级气氛一定是紧张不安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一定疏远的、戒备的。而对人的不信任一旦植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生中他都很难坦诚地、轻松地面对他人。一个被告密行为侵害过的群体,要重建成员间的信任是相当困难的。
不仅如此,甚至有时候还会产生悲剧。如《南国都市报》报道,2011年4月3日上午,云南禄劝某中学就读的小强做坏事受到老师的处罚,因班长小何向老师打“小报告”引发。于是,小强纠集同学将班长小何约到学校附近的一条巷道,将班长打成重伤。随便上网一搜,就会有大量关于“学生因告密被打伤甚至打死”的新闻显示出来。这说明,用“告密者游戏”进行班级管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人人自危,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戕害。
不告密、不揭发,与其说是一种可贵品质,不如说是一条道德底线。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告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
为这位老师点赞,这才是为人师表的正确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