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小孩,父親是「不打不成器」的信奉者,認為行為規範、道德標準、甚至學業表現都要靠它才能建立。母親卻認為只要父母言行正派,小孩的貪玩、說謊、打架、耍賴就像尿床一樣,大了自然就好了。父親有一個物質匱乏的童年,所以對小孩的物質要求漫無節制,認為與其身後留錢給小孩,還不如現在看到他滿足的微笑。但母親卻要支配家用,常因這些而捉襟見肘,並且認為那樣只會養成小孩有求必應、浪費奢侈的惡習。
結果呢,小孩要新奇流行的玩意兒時,他會耐心等到週末,看父親心情愉快而母親不在場時,去對父親撒嬌。而當他在學校欺負同學,被老師罰多寫作業而遲歸時,他會先轉到媽媽那兒,拜託媽媽不要洩他的底,以免遭來一頓痛打。萬一如果被父親逮到犯錯的事實,父親要舉起棍子時,母親就會趕來護著他,而當他要求玩具被母親發現時,母親又會出來極力阻撓。結果總是夫妻因此大吵一場。小孩呢,也搞不清到底是爸爸對,還是媽媽對,而自己的行為到底對不對呢,就更弄不清了!小孩因此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既吃軟又怕硬,逢迎刁鑽,投機取巧。心中沒有一套堅實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對自己的價值感也就無法確立,只有徬徨與茫然!
所以夫妻兩在對小孩重大事情的管教態度上,應事先充分溝通、協調好,如:作息管理、違規行為的處理,玩具、零用錢、休閒時間的管理,對上學、做功課及成績的態度等等,都應及早立下清楚的規範。並且隨著小孩的長大,家庭成長的變動,外在環境的變化等,還要時時再溝通,再檢查這些管教態度與原則的合宜性。
夫妻兩人對子女的管教態度不同時,
會造成子女無所適從,
或甚至造成小孩逢迎刁鑽、投機取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