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半醉汉
清朝同治年间,京师有个著名的饭庄叫“宣德楼”。
一日,太史王景琦和某部郎来到“宣德楼”小酌。太史和部郎,是庙堂上的中下级官吏。“宣德楼”则是京城养有歌妓的青楼,用现在的说法,是天上人间般的高档会所。
王景琦太史擅长京剧二簧,而某部郎则擅长昆曲。京腔昆调,都是文人雅士的业余爱好。于是,两位朝廷中的中下级官员来后,即命歌姬以檀板,丝弦伴奏,二人各献所长,纵情欢歌。
一曲唱完,隔壁房间有一翩翩少年客人,欣然来到二人面前,询问太史与部郎姓名官阶。太史王景琦与某部郎见其少年气度不凡,衣着华贵,心知其异,便将姓名官阶如实相告。
少年含笑说到:“适才闻所奏之曲甚佳,可否再奏一曲?”
王景琦太史幕然间见窗隔廊外,有两位华服少年立在外面肃然恭立守候,不觉心慌意乱。心知面前少年非同小可,只好遵命再歌,使出浑身解数,极尽巴结奉承。
歌未尽,便闻楼下车马喧哗,人传恭亲王奕忻至。
太史王景琦与某部郎凭窗遥望,见从者数十人,恭奉一朱轮华盖豪华马车,停在楼前。恭亲王奕忻从容下车,径入“宣德楼”。
太史王景琦与某部郎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俄顷,只见恭亲王奕忻肃然来到室内,恭恭敬敬与少年耳语。少年频频点头,极不情愿地随恭亲王奕忻怏怏而去。
只见楼下少年登车,恭亲王奕忻竟然毕恭毕敬为之搀扶跨辕。
朱轮华盖若游龙流水,绝尘而去。
太史王景琦与某部郎皆心惊胆颤,方知今日得遇真龙天子,这少年就是六岁当上皇帝的最高统治者同治皇帝也。
二人呆若木鸡,此番与花柳寻欢作乐,被皇上亲眼看见,不知是祸是福。
不数日,圣旨下,不仅没有怪罪二人,反而破格提升王景琦与部郎的官阶,要他俩入宫侍君。
某部郎以违背正道幸进为耻,坚辞不就。
王景琦太史则大喜过望,欣然入宫。
王景琦由于在宫中善揣圣意,曲尽逢迎,由小太史逐步官至大侍郎、宏德殿行走。
至此,王景琦愈加嚣张,使出浑身解数,蛊惑帝心。他经常带着小皇帝私下出宫,寻欢作乐,沉溺歌舞。嫖娼狎妓,无所不至。
同治皇帝于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母亲为孝钦显皇后叶赫纳拉氏,即著名的慈禧太后。
盖因同治皇帝婚后,与孝哲后甚爱,苦于慈禧作梗,不能款洽。慈禧又强将同治与其不爱之人婚配。同治甚为痛苦,郁郁寡欢,常年独宿乾清宫。这位爷常常微服私行出宫,到酒肆、戏馆、花巷等地,寻花问柳。
野史记载:同治对“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
还有人向同治推荐一些黄色“小说淫词,秘戏图册”,使“帝益沉迷”。
于是,同治皇帝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就病死了。
清室记载,同治死于天花;民间传说,同治是死于梅毒。
根据《翁同龢日记》,同治帝是得了天花,导致毒热内陷,最终“走马牙疳”而死。但翁同龢清室重臣,他不会揭朝廷丑闻。
《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中说:“……帝遂于家庭无乐趣矣,乃出而纵淫,……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而“太医知为淫毒,不敢言,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
所谓同治皇帝出痘而亡,皆医官饰词也。
同治死后,王景琦为陈六舟弹劾革职,永不叙用。
对此,时人有撰挽联讽其事云:“宏德殿、宣德楼、德业无疆,且喜词人工词曲;进春方,献春策,春光有限,可怜天子出天花。”可谓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据说,陈六舟弹劾王景琦的白简(参劾奏章),妙笔生花,措辞含蓄得体,如神禹之鼎。
可惜笔者无缘拜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