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谈网记者郑皓然编译报道)本文译自Daniel Rechtschaffen 于1月9日发表在《福布斯》上的文章,原文题为“How China's Tech Empire Is Being Used To Gather Data On Its Citizens”(中国的科技帝国如何被用来收集公民的数据),以下为原文译文:
数十年来,似乎每一个商品的标签上都写着“中国制造”。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的主导地位是惊人的,全世界的家庭都填满了中国廉价组装的帽子,打火机和摇头娃娃。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增加。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惊人增长,主要依靠其庞大而低薪的劳动力支撑的制造业出口。然而,自从2012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一直在下降,而工资却持续大幅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再加上全球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产品需求的疲弱,中国企业发现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一生产模式。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北京一直致力于产业升级,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
科技产业兴起
1995年国务院发展战略出台后,从1996年起北京大举投资科技领域,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巨头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分别在1998,1999和2000年成立。
但十年后,显然投资并没有转化为创新。中国的科技行业虽然规模庞大,却只会把外国技术拿来用在中国市场,而中国市场对外国企业则基本关闭。在2006年,国务院要求重组科技产业,迫切要求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过渡。
尽管技术模仿和知识产权盗窃在中国还远没有根除,但是,中国的科技产业的确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2014年,阿里巴巴以250亿美元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并以短短19年,发展成为在线融资,云计算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巨头,并能够达到单天销售253亿美元。
北京用技术整治人民
但是,中国科技行业的迅速扩张也引发了数据隐私问题。以微信为例,腾讯曾经被批评为模仿WhatsApp,这一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已经成为“包揽一切”的平台,除了发送消息,用户还可以支付水电费,订购出租车,点评餐馆,购买机票,并基本上能做任何日常需要的大小事。该应用程序的广泛流行和使用方便使它垄断了市场,并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微信这样的应用程序不断地收集用户数据,个性化用户搜索结果,并根据用户使用情况给出推荐。尽管,中国自共产党70年前建政以来就一直被当局严密监控,但是,互联网的普及让北京得以直接进入到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的家里。
在公共场所,中国有近1.8亿个依靠面部识别软件和人工智能驱动的闭路摄像机在全国各地全天候监视,这些都是由科技部门开发的。在家里,自6月以来,网络运营商被要求在国内服务器上存储所有数据,例如微信收集的收据,这些数据当局可以随时提出要求查看。
现在,一个新的社会信用评级系统已经开始生效,该系统利用用户数据来决定用户是否有资格获取从银行贷款到国际旅游的一切大小事。据“环球邮报”报道,以批评中国审查闻名的中国知名记者刘虎,发现自己近几个月来被在线系统封锁,该系统可以用来购买飞机票,房产,抵押贷款,或乘坐高铁。
表面上看,中国科技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互联网可能带来的便利。但是,科技在中国公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使得北京当局的触角无所不在,其影响通过其社会信用评级系统等政策越来越凸显出来。
而这一切在中国人越来越呼吁在线隐私的时代同时到来。阿里巴巴的子公司蚂蚁金服在上周面临严重的公众反弹之后不得不道歉,因为它自动将网络用户注册到社会信用系统中。虽然,此次事件在一个允许政府任意筛检个人通信的国家实属罕见,不过,这也可能是公众将不愿意再忍受当局粗暴对待的一个信号。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零星的公众不满不太可能会对中央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