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139|回复: 0

漫谈“小鲜肉”和“手串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1 11: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博讯螺杆 于 2018-2-21 11:39 编辑

漫谈“小鲜肉”和“手串男”
boyanliu /文 2018/2/20
    近年来, “小鲜肉” 审美逐渐成为相对稳定的审美潮流。有人说是“女性消费主义”新趋势。意思是;前些年女人崇拜喜欢硬汉的时代,过时了。现在她们都喜欢半男半女的花美男。
    其实何止女人?当下,除了这些女性的“变口味”外,那些追星追小鲜肉的男人,不也是“变口味”吗?这些男人不也在消费“小鲜肉”吗?

162157423.jpg

    以前女性喜欢硬汉的年代,男人同样把高仓健、史泰龙、阿兰德龙当偶像。在生活中处处使自己趋向“硬汉”方向。没人会去趋向“软绵”方向。
    现在走在街上,站在电梯里,男人涂脂抹粉的越来越多,气味越来越重。留鹿晗那样发型的越来越多,这些男人走在路上,也时而学着甩一下头,婀娜的扭一下身子。
    这还不算。
    那些“中国大妈”,除了组团旅游,素质低到国外丢人。除了出国抢购,血拼奢侈品。除了炒股,抢购黄金。除了跳广场舞、组成暴走团扰民。现在,他们又开始用多余的钱和时间,玩另一种精神消费——追星,追少男。
    例如在北京,有一个“TFBoys北京粉丝团”,团长艾元说:“阿姨粉在粉丝团中是非常重要的成分。因为她们经济实力更稳定,这对追星来说,经济基础更有利”。
    腾讯娱乐采访TFBoys成员王俊凯,问及如何看待越来越多阿姨粉的问题,王俊凯开玩笑说:“几十年之后,每个少女都是阿姨。”
    上网浏览网页时,总是跳出来很讨嫌的商品广告。今天跳出了一个“手串男首选”,没有听过“手串男”是什么?就点击链接看一看。原来是淘宝卖“小叶紫檀手串”的。

1126434493.jpg

    正打算关闭该网页,见到后面有一串广告词“彰显男士的低调奢靡,高雅品味”。心里就有些不服气。你说“低调奢靡”,我好像没有什么说的。不懂的人以为你戴的是几个普通木头球串,你可以懒得去理他们这些穷鬼。懂行的,知道您这是价值不菲的紫檀珠子就行。
    可你硬要说戴这个就是“高雅品味”?说轻了,是言过其实,是卖家为了利益用词不当。说重了,我就不说了。
    近年来,带手串的男人越来越多。只是不知道“手串男”成了专有名词,那些人被人归纳成了社会一族。以往人们总觉得男人纹身就脱不了黑社会之嫌。男人戴项链和镯子就是俗气,无论是金项链还是玉镯子。
    我就见不得男人涂抹护肤品,喷香水。    .
   30年前,男人穿花衬衣都会挨批,那太过分不说了。即使现在是文化多元化,穿奇装异服也没有人管你。但是人类的审美,也还是有“审美普世价值观”吧。
    女人穿金戴银,染手脚指甲。是上帝安排的性别指向给与的。另外,世界上也的确有少数原始部落,男人也戴耳环的。    .
    所以,你可以不“普世”,去追求您的个人个性。可以带项链、手串、耳环,染指甲也行,化妆描眉擦口红,也不犯法。“手串男”同样。
    你可以称这些“偏好”,是“个性品味”,“另类品味”。但要搞明白的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价值,即“普世”的东西里,才存在“高雅品味”。
    什么类型的东西,什么人群的东西,都可以叫“高雅”。这个世上,就没有“高雅”了。    .
    喜爱戴手串,金链子,耳坠的男人,爱看小鲜肉演戏的男人和女人性取向肯定都是有问题的。都属于“性取向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分为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及性取向障碍。
    在过去,世界各国都把同性恋归于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
    随着国际上人权意识的强化,许多国家的卫生部门不再把同性恋归于性心理障碍。司法部门也不再把同性恋归于人格障碍。
    但这是文化和社会的“松绑”。从生理上讲,他(她)们性心理障碍和的人格障碍,是确凿无误的。也有国家,把同性恋只归于生理的性变态,不作为人格障碍来认识。也算松绑了一半,不从人格上歧视。
    性取向紊乱,有两个特点:
    一是病态发生的群体特点,一般都是发生在富豪官宦人群。
    二是发生时间;都是在政府不打压甚至助长的年代。例如南北朝。明朝,清朝。
    在古代和旧中国,达官贵人吃遍了天下美食,玩遍了天下珍奇,睡遍了天下女人。百无聊赖时。听戏是他们唯一的“最高品味”文化生活。“捧角”,当“票友”,请“角”唱堂会,这就是鲁迅等人把京剧看成是鸦片和糟粕的原因。    .
    在听戏捧戏之间,包下女演员睡觉,甚至干脆娶回家。是达官贵人和土豪最引以为荣的事情。黄金荣,杜月笙,都是娶的戏子。黄金荣要娶个戏子,对方提出要当正房,黄金荣只好休了原配。杜月笙最后一个姨太太,也是一个戏子。军阀的此故事,就数不胜数了。有的军阀十几房姨太太,都是戏子和妓女。
    捧女戏子,娶女戏子。这个还不算什么。最有中国特色的,就是达官贵人亵狎戏子玩弄男伶(小鲜肉)。有的学者把这叫做“性行业的延伸”。
    有个叫李笠翁的局内人写到:“天下最贱的人是娼优奴隶卒四种,做女旦的,为娼不足,又且为优,是以一身兼二贱了。更不要说男戏子,舍弃男身,乔扮女装,像女人一样涂抹脂粉,卖乔供人欣赏,还要向床第中伺候同性,是丢失人格的下等事。很多戏子并不是同性恋,只是被命运强迫,如果可以选择,怕是死都不愿意的,想象一下便知他们苟且偷生的辛酸痛苦。”
    《红楼梦》里,贾琏,贾珍就乐此不疲玩“小鲜肉”。后来又带着“好兄弟”薛蟠学此道。
    原书写到:“薛蟠毫不见外地靠近贾琏,“琏二哥这边有什么新鲜的把戏,叫小弟开开眼界?珍大哥那正玩得有趣,偏他又说该回京了。”说着,便猥琐地嘿嘿笑了起来。”
    贾琏看到薛蟠已经明白“开眼界”,就是狎戏子、弄娈童时。忍不住紧紧皱起眉头,长吁短叹起来。意思是你才多大,还没有完全性成熟,就先要学会这个?    .
    魏晋南北朝,“狎昵娈童”,就已经遍及到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到宋代,开封府都有男妓娼寮。    当朝廷和社会太乱、太不像话时,宋徽宗为此曾下禁令。
    明朝更奇怪,朝廷禁止官员嫖妓,更不许蓄养妓女。但是玩“小鲜肉”可以。结果,朝野上下以蓄纳男色为荣。从帝王大臣,富贾豪绅,到布衣百姓,囚徒戍卒,都有狎男者。正德帝曾选“年少俊秀四内臣”入宫,供为狎呢。熹宗朱由校更设“男院”,“征美妓于不夜宫,征召娈童(作为淫欲对象的美少年,也称嬖童)于长春院”。京师并兴起供官吏玩弄的伶人,是为“相公”(原指扮演旦角的男演员,后则成为男伶而兼同性恋对象的人的一种称呼)。当时的官僚、贵族将他们进行缠足、束腰、隆胸等变性矫治,使他们女性化后。再开始玩弄这些“小鲜肉”。    .
    到了清朝,仍有此风,士大夫狎戏子,百姓寻“相公堂子”,因而盛起“相公业”,有人专门收买优伶男童卖淫,官僚富豪竞相狎呢。此风直到民国。前些年红遍中国的电影《霸王别姬》,就是的当时社会最好写照。男伶程蝶衣(张国荣扮演)一生爱着自己的师哥段小楼(张丰毅扮演)。   一个娈童、捧角玩惯了“小鲜肉”的袁四爷(葛优扮演),产生对这个男伶的占有欲。也想把程蝶衣据为己有。
    鲁迅最反感的就是像梅兰芳这样的“男旦”。他挖苦说:“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太监只能使别人放心,决没有人爱他,因为他是无性的。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属于异性”。
    这话的意思是:“虽然都是“半男半女”,男人如果去玩弄太监,实在不好玩,因为他们是“无性”的。但玩“小鲜肉”不一样,因为他们“近于异性”。是一个完整男人身体改造成的女人,好玩,其乐无穷”。鲁迅这话真够伤人的!    .
    那么对于女性呢?
    当社会一直推崇流行小鲜肉花美男为标准对象。就会使得女性逐渐性心理变态。当大多数女性得不到小鲜肉时,会陷入忧郁苦闷中。最后可能互相发展为同性恋。因为,只有另一个女人最接近花美男。才能满足这个女人逐渐固有的性心理。
    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社会和世界绝大多数民族,对性取向的异化是不容不接受的。即使现在有少数西方国家的法律对此逐渐宽容,甚至同性恋结婚是合法的。但是你认为这些国家在文化观念上是在转变,则是错误和误解。
    他们首先从医学生理上,把这看成是一种心理疾病。既然是疾病,在文明社会就不能歧视它。就像人权状况如此滞后的我国,也规定招工和考公务员,不能拒绝乙肝携带者。
    既然二个同性的人在一起发生性行为并且要求一起长期生活。政府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从法律上禁止,加之道德谴责。要么从法律上接受,并且禁止歧视。而装着看不见,假装本国不存在同性恋问题,就会产生灰色地带和灰色人群。因此,即使在那些同性恋合法的国家,你也不能认为性取向变异,是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道德认同。被法律接受,只是一种保护行为。就像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他的基本权利由法律来保护。比如不能歧视挖苦他,不能剥夺他的工作权利。这只是体现基本人权的理念。保护病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不等于乙肝不是疾病,不是顽症。   .
    中国的文化道德,包括当今的法律,都是蔑视性变态行为的。前面说了,中国法律对此是“灰色”的。即不明说是黑还是白。你们地下搞这些,政府不会去抓你。更绝对不会在任何场合表示赞同。政府只是在防治艾滋病的宣传上,告诫人们,同性恋传播艾滋病的几率很高。
    性取向发生变异,到底算是心理不健康?还是不能说是不健康?我这里不做结论。只是想说一下,鲁迅和那些现实批判主义者,为什么挖苦一个唱戏的?
    导演冯小刚在上海影片论坛,说到如今演艺圈盛行的“小鲜肉”文化时说:“这些孩子啊,太娘了。怎么会寻求特娘的男孩呢?男孩应当阳光,有爷们劲儿”。 “如今的男孩都很腼腆、秀美,再加上被包装成那样,如今的包装公司起了很大的坏作用。卖弄风骚,欲盖弥彰,想脱又不敢脱,你以为是开窑子的”?“期望如今的偶像能够男子气一点儿。演员能够不知道什么叫好,可是必定得知道什么是寒碜”。
中国的大众传媒在“小鲜肉”的消费盛行中,起到扩散毒素的引导作用。女性消费者,包括大量男性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观看男主人公帅气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他们把目光投向剧中的“小鲜肉”,并愿意为这些“小鲜肉”投入金钱和精力。
    韩国的“韩流”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金秀贤、李敏镐让中国无数女性昼思夜想。让中国大量的男性趋之若鹜的效仿。前些年说台湾男人普遍“娘娘腔”。现在大陆遍地的“小鲜肉”,让台湾的“女性化”成为历史。
    不知道,中国的这股“韩流风”,“鲜肉风”,几时能偃旗息鼓?成为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6 17: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